APP下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

2011-08-15欧自黎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县域

杨 明,欧自黎

(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2.杭州启正中学,浙江杭州31000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

杨 明1,欧自黎2

(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2.杭州启正中学,浙江杭州310003)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奠基工程。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有必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新基础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学校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实现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

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奠基工程。没有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那么,全体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长足的提高,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将缺乏后劲。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基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基本教育。就教育属性而言,基础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是普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对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不高,主要看广大县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不高。只有各个县(市、区)都全力以赴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全国的基础教育现代化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有必要明确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八个。

一、教育理念现代化

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先进的理念是放射出真理光芒的远见卓识,它催生科学的探究、启发实践性智慧、引领潮流。陈腐的、落后的理念则使人窒息和衰败。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方面的指导思想,它决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制约教育的基本战略选择。理念有传统理念和现代理念之分。传统理念是历史的产物,良莠并存。而现代理念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它是前瞻性的理念、科学发展导向的理念,它昭示未来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实现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必须依托先进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实现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以下四个理念具有普遍意义。

第一个理念是重教、兴教的理念。两千多年前,荀子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1]宋朝改革家王安石指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2]重教、兴教的理念是指将教育事业放在县域发展的优先地位的理念。县域内各级领导干部确立重教、兴教的理念,使这一理念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并用于指导实际行动。县域内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必须高瞻远瞩、重视教育,采取得力措施。全体民众形成尊师重教、踊跃办学的共识,爱护学校,关心师生。学校员工和学生敬业乐群,铸造学校事业的辉煌。从整体上看,一个县内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则一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这一发展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个理念是增加投入、办优质学校的理念。“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人们对办学的朴素认识。教育投入的稳定增加和学校设施的普遍改善是办好学校的必要前提。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立“要致富,先培育人才;要培育人才,先办学”的思想,以教育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确保教育投入为根本职责,通盘考虑县域教育发展的大局,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充足地配置办学资金和物资,形成精干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化学校,创建一批优质学校,使学校建筑成为当地的最佳建筑,学校环境成为最宜人的育人环境,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成为当地享受优越学习条件的幸福的孩子,教师成为最具幸福感的社会群体。

第三个理念是求真务实的理念。县域教育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的推进。教育之事无小事,学校之事关系千家万户。县域内各级领导、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凡事要亲历亲为,各自为教育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在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过程中,县教育局和其他相关部门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大成效,要做到方向明、思路清、战略准、方针对、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成效突出。

第四个理念是科学问责的理念。县域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科学的责任制是提高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效益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管理者,他们必须制定和落实相关责任制。问责既是约束,也是机会,更是激励。各个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问责制的核心是针对教育行政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弘扬繁荣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大气、正气、英气。

二、办学条件现代化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办学条件是办教育的人力、物资和资金的总和,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办学条件改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县域内学校的校舍、设施和仪器达到现代化标准;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具有高素质,他们能实施一流的管理,让一流的条件发挥显著的效益。县域内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改善包括办学资源的增加及资源结构的改善、办学条件的管理的科学化、办学条件利用效率的高度化。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必然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是由办学条件向教育成效、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的转化的过程。大力改进办学条件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做到办学条件改善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办学条件改善的制度化意在建立、健全改善办学条件的各种规章制度,从学校的布局设计到学校建造,从资金的安排到物品的采购,从学校的硬件的配置到软件的丰富多样,从物品的分配到物品的使用,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制度既对人的行为施加约束,也给人的行为提供机会。办学条件的制度化有助于规范办学设施改善的行为,提高设施利用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有效性。

办学条件改善的法治化是指通过依法行教和依法治教,制定办学条件改善的法律实施细则,明确办学条件改善的各种具体要求,确定改善办学条件的相关措施和办法。

办学条件改善的规范化是指确定办学条件方面的各种技术规范、行为规范、伦理规范,这些规范应在充分考虑本县域的区域情况、教育情况、学校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具体行为者的操作规程。

办学条件改善的标准化是指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确定不同办学等级,实施办学达标工程、及时进行评价和监测。办学标准是一个分层系统,它包括最低标准、中等标准和高标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的核心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县域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达标包括两个方面的总要求。从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角度看,县(市、区)教育局制定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和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办学条件改善目标。从已有办学条件和新增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角度看,新增校舍严格依据建设部和省政府颁布的建设标准予以建设,校舍建成后,完全依照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设施标准添置设备和仪器,做到建一所,达标一所,完善一所。对老的学校要依照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增添设施、维修设施的工作,分期重点改进,做到修缮一所,达标一所,分步改善所有学校的设施。对于一些需要关闭和调整的学校要充分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三、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英克尔斯指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3]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自然包括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影响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县域基础教育发展中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总体标准是致力于建设一支高层次、多元化、开放型、专业化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所谓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广大教师作为社区里的高文化群体和文明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和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其学历层级应该逐步做到高层化,大力加快小学教师本科化和初高中教师硕士化的进程。通过明确行为规范约束和亲身实践锻炼,广大教师具有“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教师群体真正成为素质高、品德高的群体,成为地方和社区的高尚文化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所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不同学校里和县域内教师队伍由具有不同社会学特征的教师组成、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合理化。教师的社会学特征的分布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的教师群体须由具有合理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背景的教师组成。所谓相对稳定,是指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一些基本机制做到相对稳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制定和实施,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学校以温馨的感情因素留人、以优良的待遇留人、以事业的成功留人,以人际关系和谐凝聚人气和人心。在教师待遇方面,县域内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超前增长,教育工资定期足额发放,教师的绩效工资逐步增长,并且努力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通过待遇的提高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心态、工作态度的目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地确定教职工编制,对于农村学校和弱势学科给予编制的照顾,减少并逐步解决缺教师学校的代课教师问题。

所谓开放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县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打破地域界限和地位固化的结构,鼓励教师能进能出和能上能下。县政府出台政策,从城镇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以缓解农村地区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绩效工资补助,增强农村教师工作的吸引力。

所谓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全面促进县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职业训练的专门化、职业能力的高度化、入职教育的规范化、工作技能的熟练化、职后终身发展的长期化,它有助于教师摆脱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偶发性,使得教学活动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学校培训机制完备、渠道多样,人员培训数量足、质量高。广大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不断激励自我更新,及时进行自我反思,系统地制订和实施自我发展计划,持续实行专业发展监控。

所谓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指教师质量水平达到高质量高效益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中高层次学历的教师的比例稳步增长,并具有区域优势。县域内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快速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学能手。

四、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

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基本举措,是从整体上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不仅要确保一般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更要确保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的应用。所谓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以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实施标准的具体化。第一个实施途径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基本建设,它包括加强硬件建设,诸如增加计算机、网络和其他辅助设施;加强软件建设,诸如增加教学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工具软件、可促进教学的支持性软件、数字化教学材料;加强潜件建设,诸如增加教学和学习需求分析、技术整合策略设计、技术整合准备和技术整合评价等技术支持。县域内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基本建设必须达到国家和省级政府规定的基本要求,建成校园网和具有宽带的学校比例达到95%。第二个实施途径是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三大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的效能。县域内学校人事、财务和其他业务管理方面逐步引入计算机管理方式。德育工作方面进行电子档案形式的管理和评价。课程和教学方面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实施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标准,即县级政府制定和实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方面的标准,它包括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落实行动计划,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标准,也即将信息化管理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项目实施和评价的方式达到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教师方面确定信息技术的工作标准,也即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施灵活多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积极实施柔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学生方面确定信息技术学习要求的标准,也即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核心学习工具、形成基本的信息时代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视觉素养。

五、教育体制现代化

教育体制包括教育的组织方式和规则体系。它反映教育生产力的现实要求,保护和促进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

教育体制现代化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学校教育制度、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其标志是建立与本地实情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度开放的新基础教育体制。

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分权改革得到推进,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以完善,县乡两级共同担当教育行政管理职责,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县级人民政府全面管好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

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县域内各个学校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它在教育教学权方面,自主选择开发课程、自主选择教材、自主对外交流;在人事权方面,进行教师校本培训、确定教师考核方式;在财产权方面,自主筹措物资、管理和使用财产。完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县域内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有序发展的格局,各类学校自成体系、规模化经营、协同发展;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在办学体制方面,县域内构建多元化办学的机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类学校均具有一定数量的民办学校,其中一些学校成为有一定影响力乃至示范性的民办学校。

在教育投资体制方面,县域内形成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相结合的供给机制、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三方面投入有机结合的机制、定额拨款和绩效拨款相结合的拨款机制。

在评价制度方面,县域内建立区域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评价制度,以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导人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在考试制度方面,在实施多样化高考形式改革的基础上,强化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将它作为考生能力水平监测的核心机制;改革中考制度,促进高中招生中生源配置的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合理化和优质生源配置的均衡化,增加学校考试的自主性和多元化考试方式的使用范围。

六、学校现代化

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学校的持续发展,是县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识。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是育人的大熔炉,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学校是社会组织之一,学校必须履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职能、促进人员流动的选择职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治职能、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文化职能。学校现代化的核心衡量标准是学校职能的履行状况。

学校现代化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学校制度的现代化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

在物质技术现代化方面,县域内须实施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省级政府制定工程实施的方案,制定测评的方案,并决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县域内政府和学校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的方针。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示范性学校建设步伐,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各个学校改革不断深入,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县域内各类学校中均产生具有高质量和高社会声誉的学校,其中各类学校中分别有一至数所成为示范性学校。县域内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其他所有学校均成为标准化学校。

县域内各个学校普遍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各个学校强调学校的课程内容整合和管理制度的设计的人性化,充分地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办学的高度多元开放,鼓励家长和社区直接参与新课程资源开发,参与新课程的实施,为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和资源;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管理、教育和教学各个方面的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校容校貌整洁美观,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凝聚力强。

七、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行动保障。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根本的支撑作用。

县域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所谓教育管理民主化,是指各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内部实行民主决策,师生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所谓教育管理科学化,是指教育管理各项工作都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教育专家发挥对教育的指导作用,管理者使用科学方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管。所谓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是指各级教育管理者都要接受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不断促进管理方面的专业发展。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思想的先进性、管理组织的优化、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县域内各个学校着力提高管理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科学水平。县政府加强对县域内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力度;理顺教育内外的关系,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县政府承担规划、组织和投资基础教育的责任。一方面,有必要高度强调政府在领导和兴办基础教育方面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管理行为做到规范化。社区和学校的关系得到理顺,学校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者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八、教育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化

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教育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发展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是教育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运动过程,是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者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地位的过程。教育发展包括数量扩张、结构转换、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效益增高、条件改善、成效扩大、平等和稳定程度提高。教育发展的最主要标志是教育数量、质量和效益的上规模、上档次和上水平[4]。就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而言,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定性标准主要包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覆盖全体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青少年,成人学习机会充足、机制灵活,教育投入充足、公正和有效地分配,学生全部顺利地完成学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近期内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定量指标包括以下11个指标,即:三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100%;中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具有校园网和宽带网的学校的比例达到95%;中小学生机比达到15∶1;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的比例达到80%;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的比例达到60%;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参与率达到60%;县域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为35%以上。

[1]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3.

[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73.

[3]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陆殷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4.

[4]杨明.教育发展的本质新探[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5):32.

What Kind of Basic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Should We Need?

YANG Ming1,Ou Zili2
(1.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2.Hangzhou Qizheng Secondary School,Hangzhou 310003,China)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goal facing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ideals,improve the use of facilities and make great progress by the use of ICT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eachers with high-level qualification,establish new system of basic education,establish modern school system,conduct scientific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achiev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asic educ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strategic goal

G40

A

2095-2074(2011)05-0079-06

2011-06-20

杨明(1964-),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自黎(1969-),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启正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县域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举措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