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性建设

2011-08-15姚成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学科特色大学

姚成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今天,我就学科建设问题谈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一、关于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学科是什么

对于学科,平时讲得很多,但许多时候往往说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有时候把它和专业混为一谈,有时候把它与学科建设混为一谈,有时候又把它和学科水平搅在一起。实际上,学科就是学科,专业就是专业,学科建设就是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就是学科水平。所谓学科,就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领域是特定的。从这一概念出发,学科的分类就有很多种。从学科研究的范围层次分,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从学科的内容结构分,有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学科等;从学科体系分,有核心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从学科性质分,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从学科形成发展时间分,有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这里,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之所以容易混起来是受到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导致学科与专业不分。学科与专业有相关的地方,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科,通俗地讲,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是以学科为基础,是一个人才培养范畴。两者的交叉点在于专业设置必须以学科为基础,但同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两者都要兼顾。我们搞专业设置论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否有社会需求。没有社会需求,不管这一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基础有多好、多前沿、多完备,通常就不设这一专业。所以在讲人才培养、讲本科教育的时候要区分清楚相关概念。如我们讲的复合型专业,像上海外国语大学,“十一五”期间建设15个复合型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这说明了专业和学科不是同一个概念。专业人才培养里可以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讲人才培养强调专业教育的多样化,指专业之间可以复合形成复合型、双语型、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实际上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除了专业课,还有通识教育课、体育课等。而现在有一些属于新兴产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跨度涉及好几个学科。比如前几天《光明日报》上有专家在讨论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符号学、审美学、艺术设计学等学科,只有复合这些学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在文化传媒等领域。

(二)高校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规律与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高校的学科规律包括学科外部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高校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或者说关键要素,主要有:(1)适应性要求;(2)交叉创新要求;(3)重点突破要求;(4)以人为本要求。所谓适应性要求,就是指要适应国家和所在地区发展的需要。所谓重点突破要求,就是首先要在一两个领域重点突破。像打仗一样,重重包围中只能选择一两个突破口才能有生路,突不出去则坐以待毙。以人为本要求主要讲的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综合而言,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有三条: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教学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以学科为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要把本科教学纳入建设内容,以促进本科教学。我们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性机构的学科建设不一样,我们第一位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要及时地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促进两者真正良性互动。今后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名师培养,都应结合学科建设考虑。学科建设的成果要及时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才会使专业有实质内容。不要抽象地去讨论教学与科研谁最重要,那样没有任何意义。

(三)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科就没有高校。国际上近代大学的发展,都是由专业学院发展成综合性大学的。但无论是专业学院还是综合性乃至巨型大学,都是以学科为发展基础平常我们对学校发展定位所讲的多科性、综合性,也是以学科来区分的。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大学整体实力的核心,是竞争力的标志。一流大学就必须有一流学科,拥有一流学科才能产生一流大学。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从建设的任务讲,高校有很多,比如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等,而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建设。学科建设这一龙头,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起着核心作用、人才集聚作用和支撑作用。

二、关于学科建设应走有自身特色之路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情,我校的学科建设,不能走那些学科水平已经很高的老大学的建设路子,而应该走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一)学科建设走有自身特色之路,是主动适应迅速变化的学科建设环境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高教发展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未来十年我国的高校发展将发生深刻变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已成为主旋律。正因为处在这样的变革时期,学科建设才成为高校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对于高教界、研究界议论纷纷的高校升本、申硕、申博等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外在原因是政府,不能过多地责备这些学校的领导。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导向下,资源分配包括经费分配是因学校层次不同而不同的。今年全省本科院校书记、校长读书会上,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本科高校科研师资学科2010年度报告》。这份报告反映了各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几百项数据中,我校寥寥无几,只有在省级A类重点学科等很少几个项目中有所显现。现在,政府实行新的“游戏规则”政府把需要的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公开,让各高校来竞争,这加剧了各校间学科建设的竞争。这种情况,在欧美国家三四十年前就出现了,即政府出钱买服务。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没有实力、没有前期成果,就拿不到这些资源和项目。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开高校的两极分化。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尽管密歇根大学是美国旗帜性的州立大学,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性的支持越来越少,办学成本则越来越高。密歇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州政府支持的大学到州政府帮助的大学,再到州政府所在的大学。资助政策的导向发生变化,要钱只能通过获取政府购买的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提出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教育部为此正在筹备推出“2011计划”。这项工程将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开放,但总的导向是要鼓励强强联合,加强战略联盟。像我们学校,最多只能融入到北外等强校,通过协作分得些许项目。围绕学科建设,政府的游戏新规则更加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

(二)学科建设走有自身特色之路,是切合校情、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理性选择与内在要求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远景、使命与校情特点是什么?学校的使命是要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在科学研究上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这个领域提供研究成果。学校的远景目标已经确立,是要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高校。其中的关键是“特色鲜明、品质一流”,这也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核心。学校的校情特点是“新建的”“地方的”“以师范类成人院校为基础改制更名而来的”。我校的学科建设现状如何?应该说这几年学校的学科建设基础有所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一个A类学科。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1)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不透彻;(2)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3)体制机制的障碍很严重,学科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滞后;(4)支撑学科建设的能力明显不足。

辩证地、全面地看,我校的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建设空间和创新空间。我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在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要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不仅与我校的使命紧密相关而且也为学校实现新使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省内,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很大,而且这种需求将是持续的。从全国外语类院校来讲,我校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差不多,地域对外开放的需求和发展程度在其他有些外语类院校之上。因此,如何把握这一机遇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其他外语类院校相比,我们有一个多学科的建设资源。比如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比,人文类学科我校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再比如国际金融方面,我校有数学这一基础学科优势。但这些目前仅仅还只是资源优势而已。资源如何利用取决于我们的水平。

(三)学科建设走有自身特色之路的本质要求

学校走有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其本质要求,或称之为建设方针,归纳而言就是“三有九字方针”即“有重点、有特色、有所为”。“有重点”,即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层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尤其是品牌学科建设需要高强度的投入。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认为,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靠挖人,学校自身从来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高薪聘来的。苏州大学引进一个“千人计划”人才,费用不少于一个亿,年薪不少于100万。建设一流学科要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才有一流的人才。所以重点学科建设要有选择,尤其是我们这样新建的尚处在创新创业的学校必须要有重点、有遴选地建设。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要有梯度、分层次。哪个学科首先要达到省内领先、国内进入前一百两百名,哪些学科进入省内先进行列,哪些学科要培育成为省内的什么层次,梯度要清晰。不能所有学科齐头并进一样建设,否则只能造成所有学科都无法出线。“有特色”,即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搞差异化建设。要寻找学科建设内容、方向的异质性,把“体现特色”作为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样才能取得比较优势。“有所为”,即提升学科实力和竞争力,为履行学校使命、实现学校远景目标提供学科支撑,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作出我校独特的贡献。

三、关于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建设水平的几点想法

目前,我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应该怎样建、如何建,这是我们学科规划要考虑的,也是所有学院要考虑的。

(一)如何规划建设重点学科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规划建设重点学科首先要着眼于学科体系建设。要培育形成学科群,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学校发展的主线是学科转型,主题是特色发展,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学科转型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包括了一系列同时发生又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我们的人才队伍如何支撑我们的观念怎么跟上去,我们的管理体制如何围绕学科进行转型等等。但是重点学科建设是实现学科转型的重点。形成学科群应该是做强核心带头学科,着力培育支撑学科,扶持相关学科。学科建设不是单一的学科建设,更不是齐头并进的平衡建设,要像一个团队一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科群正如“十二五”规划里所要求的那样,要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其二,要注重充实丰富学科内涵。按照学科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外语学科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要充实一级学科,做强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很多,如正在或将要申报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非通用语种等等根据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外语类专业要达到10-11个,外语类教师则要达到学校教师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充实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三,要突出学科特色的凝练。学科建设特色的凝练,可以从地域特色、交叉融合特色、综合性特色和国际化特色等方面考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主动适应所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地域特色很重要。如安徽大学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深入研究安徽的地域文化,出了一批国家级的成果。如老庄哲学、安徽思想家研究、桐城派研究皖南青铜文明研究,黄梅戏研究,等等。湖州师范学院立足太湖,搞学科特区,水生生物学学科建设近年成绩显著。21世纪科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建设应体现交叉融合特色,以拓展新学科的发展方向。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跨文化研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三者结合,出了许多国家级项目和成果。其四,要着力提高学科创新的能力。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要多争取科研项目,通过项目集聚相关教师。

(二)如何规划建设学科基地

规划建设学科基地,首先要着眼于适应需求导向。突出问题意识,有效服务地方。第二要凝练主攻方向,注重协同创新。要树立“大学科”理念,重视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整合和优势集成,增强学科的聚合性。现在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学科的离散性,学科建设的碎片化现象较严重,学术研究多为单兵作战,各自为战,各搞各的,要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第三要创新学科体制与运作机制。大学发展到现在,大学本身越来越成为学院与行政机构的集合体,而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学科共同体。目前学院之间存在壁垒,要搞学科基地建设,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特别是学院之间的壁垒,必须创新学科的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像南京大学,以“大师+团队”的形式,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形成跨学科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推行驻院模式,大师不动,科研骨干流动,跨学科团队全校招聘,相当于高层次的开放实验室。团队在研究的讨论和碰撞中形成火花,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一支眼界非常开阔的教师队伍。这在原有学院制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适当调整二级学院的设置,以促进学科建设。

(三)如何培养造就学科队伍

作为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最困难的是队伍建设。高校间、学科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学校“十二五”规划里所指的3-5名学科领军人才是有特定含义和层次要求的,至少要“钱江学者”这样的层次。这是大学文化的特有现象,这里关键是要有学科领军人才,同时学科梯队的建设结构要合理,必须做到优化人才结构,有一种良好的学科文化,即有一种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如何增强学科建设驱动力

增强学科建设驱动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实行学科建设的目标责任制。校一级的、学院一级的研究机构,所长这一级的,包括学科负责人这一级的都要有明确的学科建设责任,不是文件下了就放任自流,项目拿来就不管出不出成果。(2)适当强化激励机制。不仅仅是给多少钱,包括岗位设置与聘任,以后省一级的重点学科,校一级的扶植学科、培育学科,学院级的学科,如果按照三级来建设的话,可以按照团队来设岗。(3)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4)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包括完善学术的评价机制。没有学科评价体系就没有导向。国家教育部现在实行新的评价标准,将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影响因子、引用率、对生产力的贡献、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形成学派、是否传世等为主要指标。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应作相应的完善。

猜你喜欢

学科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