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口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1-08-15河南李惠然

职业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儿化吐字音节

河南 李惠然

普通话口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河南 李惠然

普通话口语课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良好语音感觉形成的关键是掌握音节在语流中的变化,正确地吐字发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培养的主要途径应为多听多读。

普通话;语感培养;语流音变;语调升降;吐字发音;气息运用

在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标,而语感的培养是学好普通话口语的关键之一。

所谓语感,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加强语感培养?在此浅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熟练掌握语流音变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音节原来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语流音变是普通话中的语流自然现象,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平升曲降,大量词语的轻重格式搭配,组词造句的灵活性,语流中语言的各种交替,以及人们对语言的约定俗成,使语音中的一些因素自然要发生变化。学习普通话口语必须掌握音变规律,如果只掌握了单个音节的语音而不掌握音变,那么就会使语言变得生硬,更谈不上有较好的语感了。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很多人在读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时,声、韵、调的发音都比较准确,而一旦到了朗读和说话中,就漏洞百出,语言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语感,掌握语感最重要的是掌握音变。音变有各种情况,但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口语教学的角度来说,能促进灵活自如的语感形成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几种:

(一)上声变调: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上声最长,而且有曲折变化,所以在字音连续时,往往读不出它的全过程,最容易发生变化。在语句中,如果每个音节都按照原来的发音去读,势必造成语流的阻塞,影响语感的形成。例如“请你指导”这四个字如果都按照原来的声调去读,就成了“qǐng、nǐ、zhǐ、dǎo”,这不仅难听而且滑稽可笑。所以这时第一个上声和第三个上声要变调,由原来的“214”调变成“24”调,变调之后就成了“qíng、nǐ、zhí、dǎo”,这样念着有了抑扬顿挫,听着就顺当多了。像“请你把纸雨伞给我”,如果不变调,说的人上气不接下气,听的人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这时就要先断句,然后看是单双格,还是双单格,可以断为“请你-把-纸雨伞-给我”,变调之后就是“qíng、nǐ/bà/zhì、yú、sǎn/géi、wǒ”,这里面的“请、雨、给”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4”调,“把、纸”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1”调,它和“51”调的读法是不一样的。另外,上声在原调是上声的轻声前(表示亲属称谓和“子”做后缀的名词等除外),要读作直上+轻声,如:“哪里、打手、老鼠、可以”等等,要读作“nǎli、dǎshou、lǎo shu、kěyi”。所以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调,才符合普通话标准,方能说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

(二)轻声:在普通话里,除阴、阳、上、去四种声调外,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失去原有的声调,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音节就叫轻声。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特殊的声调,在正常的语流中,许多语句的音节往往弱化,变成一种短促、模糊的调子,如:子、头、下等,原来的声调分别是上声zǐ,阳平tóu,去声xià。可是在帽子(mào zi)、木头(mù tou)、底下(dǐ xia)中,这三个音节都习惯读轻声。原有的声调变弱,声调由原来的上声、阳平、去声,变得很轻、很短、很模糊。掌握轻声对良好语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轻声不单纯是一种语音现象,它不但和词义、词性有关系,而且还和语法、感情色彩等都有很大关系。如:“自在”不读轻声的意思是“自由、不受约束”,而读轻声意思就是“安闲自在”;“大意”不读轻声意思是“主要意思”,而读轻声就成了“粗心”的意思了。在这里轻声具有了区别词义的作用。轻声还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如:“地道”不读轻声它是名词,意思是“在地下挖成的通道”,读轻声它是形容词,意思是“真正、纯粹”。轻声除了和词汇、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外,从语音上讲,也有调节轻重、快慢的作用,能够形成高低起伏、和谐动听的音调。而对于大多数不掌握轻声的学生来说,很多本该读轻声的音节都读本调,说出来的普通话就变得硬邦邦的,毫无韵味。

(三)儿化:普通话中的韵母除了“er”以外,都可以儿化。这种儿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的韵母就可以叫作“平舌韵”。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的,儿化韵在北京话中大量存在,它是由儿化词缀“er”附在除了“er、e”以外的韵母后面,改变原来的韵母读音,成为一种卷舌韵母,如词儿(cír)。儿化不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音现象,它跟词义、语法及修辞、感情色彩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信”是指信件,而“信儿”就是指消息。在这里儿化区别了词义。如:“盖”是动词,指一种动作,而“盖儿”就是名词,指盖东西的器具。儿化不仅有语法和修辞作用,也能给语音带来柔美感。如:“小孩儿”、“唱歌儿”、“鲜花儿”等带有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会读儿化音能增加普通话的韵味,听起来觉得自然、亲切。因此,在语感培养中,必须重视儿化音的训练。普通话里可以儿化的词相当多,从语音规范化的角度看,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掌握那些在语言表达上有作用的儿化词。如:“宝贝”和“宝贝儿”,“眼”和“眼儿”这两组词后者必须儿化,否则容易产生歧义。还有一部分是习惯要儿化的,如:年头儿、一会儿等,这些词虽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而且被广泛采用了,如果不读儿化音,听起来就不自然。至于那些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如:“帮忙”、“照样”等,可暂时不去掌握它,以减少方言区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其他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在语流当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在普通话中的单字调是阴平“55”,它在单念、在词句末、在日期和序数中不变调,念本调阴平。它在非去声前要念去声调。如:“一杯”、“一直”、“一起”。在去声前念阳平调。如:“一样”、“一阵”。“一”夹在词的中间时读轻声。如:“想一想”、“看一看”。“不”的单字调是去声调“51”。它在去声前念阳平,如:“不变”、“不笑”。“不”夹在词的中间也读轻声,如:“好不好”、“吃不完”。

在训练中,只有把一个个静止的音节放在适应的语流中去体会,去把握,使之在脑子中形成了强烈的语音感受,运用当中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才能保证语流的畅通无阻,真正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二、恰当的掌握语调中的轻重升降

语感主要体现在说话和朗读中,而说话和朗读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一句话中,有的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有的字要读重些,有的句子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些表示停顿、重音、升降变化的东西统称为语调。

(一)停顿:停顿指说话和朗读时语句或词语之间或长或短的停歇。作品的句子长短不一,断句可以一口气读下来,长句就要有适当的停顿。这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是清楚、准确地表情达意的需要。停顿的地方一定要恰当,否则,不仅不能准确表现语句的意思,反而会产生歧义。如:“小王死了母亲很伤心”,在“了”后停顿是小王死了,他妈妈很伤心;在“母亲”后停顿是妈妈死了,小王很伤心,意思完全不一样。停顿分为两种: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语法关系的停顿,和点号所表示的停顿大致相当,所以也称为标点停顿。顿号表示并列成分的短暂停顿,停顿时间最短。逗号表示一句话没有说完,停顿时间较短。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不是全句的终结,停顿时间也不长。冒号表示注释、提示,使听者注意,停顿时间较长。句号、问号、叹号都表示一句话的终结,语义告一段落,停顿时间要更长一些。省略号、破折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比较灵活,酌情而定。强调停顿是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突出某种感情所运用的停顿。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较大的停顿应在“白杨树”、“实在”、“赞美”之后。一般讲,一个句子中主谓语之间,动宾之间,定语、状语与中心语之间,都要有停顿。朗读诗歌更要注意停顿,因为诗歌特别讲究节奏美。当然,停顿的地方和时间的长短都不是绝对的。

(二)重音:一个句子的各个词语不是处于一个层次上的,朗读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就需要把相应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重音不是狂呼,也不是突然爆发,而是与上下文比较起来,把音强增大,声音拉长,有时还要在重音前后作适当的停顿。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也一样。如:“小王会讲英语。”小王会讲英语。(是小王,而不是别人)。小王会讲英语。(小王会,不是不会)。小王会讲英语。(是英语,不是别的语言)。

(三)升降:升降指一句话高低升降的变化。它随着句子的语气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感情表达的需要而变化。升调是调子先平后高。一般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如:“你会讲广东话?”

降调是调子先平后降。一般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如:“你真是个好同志!”平调是调子平稳,没有太大起伏,末尾稍微降一些,一般都是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陈述句。如:“一听就知道他是个河南人。”

曲折调是调子先升后降或者先降后升。常用来否定讽刺、嘲笑、幽默等语气。如:“他说他很会说话,能把死人说活,管把蚂蚁说出大象。”

三、吐字归音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语言中的一个术语。它把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成出字、立字和归音三个阶段,即吐字发音时要咬准字头,发响字腹和咬紧字尾。联系起来就是从字头滑到字腹,在滑到字尾,形成一个“枣核形”的整体。这样才能收到吐字有力,归音到位,全字清晰,声音饱满,弹发有力的好效果。语感的培养必须正确地吐字发音。我国传统的戏曲语言很重视“吐字归音”,要求“字正腔圆”。一些老艺人提出“噙字如噙虎”。意思是,吐字发音好比老虎叨着虎仔过山涧。既不能咬死,又不能松掉,用力必须恰到好处。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吐字发音必须既准且美的道理。鉴于此,吐字归音要求发音既要准确规范又要清晰集中。吐字要符合普通话声、韵、调、音节、音变等发音标准,声母发音要部位准确,弹发有力;韵母发音立字要稳,趋向鲜明,收音到位,不带方言音,避免误读。还要改善发音方法,提高字音质量,字字真切,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吐字归音还要求声音既圆润饱满又流畅自如,声音要悦耳,无杂音噪音,如珠圆玉润,字音组合灵活轻捷,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所以说吐字归音对培养语感有重要的作用。

四、语感的培养还应注意气息的运用

在普通话口语中要想有较好的语感,还应该注意气息的运用,气息是催发和调动感情的主要手段。人的各种感情变化,都会在气息状态方面有明显反应。作品的感情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诵)者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在朗读时,总的色彩体现在基调中,具体色彩体现在语气中。如: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气沉声缓;惧的感情气提声疑;怒的感情气粗声重;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这说明人的气息状态与感情变化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感情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的千姿百态。要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必须有一定的气息基础。因此,要想使声音运用自如,具有理想的实用性和表现力,就必须具有善于控制气息的能力。

五、形成良好的语感还需要多听多读,强化朗读

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有句哲言说得好:“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长期雕琢”和“积淀结晶”,正说明了多听多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培养语感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听和读的能力和习惯直接影响良好语感的形成。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而定。语音感觉也是如此,语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熟,必须靠扎扎实实的训练才行。而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多听,主要是听优秀播音员的解说和诵读,听话剧和电影中演员的普通话台词,从中熟悉音和调,掌握不同内容在不同环境下的普通话语音语调,使之在脑子里留下“声音印象”,并通过大脑的一系列活动,如感知、思维等,把表象变为概念储存起来。当记忆者储存了足够的语音印象,便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语音感觉。这种感觉一旦受到外界语音的刺激,熟悉的音节便会脱口而出。普通话口语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训练学生准确地辨别不同的语音、语言和语调。只有听得准、听得清、听得完整,才能说得生动、准确、得体。在听的基础上,还必须经过读这一环节。训练时,教师先做示范朗读,学生试读后教师再作评价、点拨,再让学生带着倾向性分角色朗读。如此反复三次,学生便能较全面深刻而又主动地感知作品的意旨和审美情趣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必须多听多读。这样,脑子里储存的语言信息多了,语感也随之变得清晰、牢固,日积月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种反射遇到相应的刺激,便会在瞬间释放出来。

【1】金银珍.语感训练——普通话训练的高级阶段.汉语学习,1995版.

【2】胡国山,等.语感培养三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2月上半月.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儿化吐字音节
绕口令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拼拼 读读 写写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北京话(36)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