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教学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

2011-08-15广东刘丽萍

职业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荷塘意境课文

广东 刘丽萍

意境教学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

广东 刘丽萍

语文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观范畴之意与教学客观之境融合的最佳教学艺术境界。研究教学意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欣赏能力。

意境;情调;境界;意境教学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意境,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恰到好处地运用意境教学手法,将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为简单地教会学生如何拼读汉字、如何划分段落、如何了解中心思想等等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领会文章的灵魂。在理解和领会中完成知识拓展和心灵成长方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意境教学则是实现这种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进行意境教学?语文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观范畴之意与教学客观之境融合的最佳教学艺术境界。研究教学意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欣赏能力。语文课不应该是枯燥的字词句的堆积,而应该是作者情感的延伸,文章段落魅力的拓展,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意境的领悟中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而真真切切地领会到文章语言的魅力和作者创造艺术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根据文章情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意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一、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感受文章意境

优美的文章如果能结合直观的手段,学生将更容易感受到文中意境。所以在教学中,遇到文中有景物描写的时候,我就会借助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相关图片,以提高文章的直观性。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月夜出门、小径独步、观赏荷塘月色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月下荷塘及周围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授课时,如果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文中的画面,将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投影仪等多媒体播放课文的课件了。通过播放课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月下荷塘那“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出水很高的叶子,“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白花,从而联想着“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美丽;还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塘上月色的迷人情致,“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通过对课文词句和画面相联系着的直观感受,学生们更容易了解作者当时“从不静、求静、到静得出静”的心灵历程了。也可以顺势教学生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与听之间体会意境美

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一种理解课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朗读,让文中的字、词、句的深意清晰地嵌入脑内,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学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洋溢着作者对北国秋意的赞美、眷念之情——“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中通篇几乎都在描写北国的秋,都弥漫着北方秋的味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像橄榄又像鹅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些秋意十足的描写,经过情感到位的朗读加上教师的讲解配合,相信学生都能在听与说之间深深体味文中“清”、“静”、“悲凉”的韵味独具的北国秋景,也更能体会郁达夫当时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不无落寞的心境。情景交融的写法便信手拈来了。

三、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畅游意境美境

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果不用多媒体教学手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作者的夜游路线及路边所见景物来展开联想和想象,从眼前文字中的描写联想开去,从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层层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云、参差斑驳的黑影、隐隐约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等似乎让人清心静虑的环境,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真情实感流露,可以体会到作者原来只是暂时的月下逍遥,而最终不得不回到黑暗的现实。景与情的反方向运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创作方法。

四、全面了解课文背景,全面体会意境之美

要全面体会文章的意境,必须首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如作者的经历、文章创作的年代情况等。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这样学生既可以提前了解文章大概,又可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上课时顺利接受教师的授课信息打下基础。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在讲解这首诗之前,先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可以在授课前向学生讲解,也可以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布置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查阅,学生可以了解到诗的题目用了“再”的原因是,此诗写于作者再次出国欧游的归途,所以才有了《再别康桥》,才有了重到英国,才有了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了解了背景后,学生要理解作者那对康桥依恋不舍的心情就不难了。

五、类似文章进行对比,在异同中体会意境美

将类似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易在异同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更易掌握文章的精妙写法。徐迟的《黄山记》和余秋雨的《三峡》都是写景名作。《黄山记》以大开大合的架构,恣肆汪洋的文笔,热情奔放的胸怀,大气磅礴地为我们展示了黄山的险与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非凡激赏月由衷热爱;《三峡》也写景,但不多,只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她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都挤挨不上”等寥寥几笔,与《黄山记》不同的是,《三峡》更多的是写史,李白吟唱、刘备托孤、昭君远嫁、屈原投江等等,作者写出了历史的、文化的山峡,让我们领略到身负文化传承重任的长江那与众不同的特色。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两篇文章写作重点的对比,来了解它们那不同的意境。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的爱心,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教学手法可以让学生在对教学意境的感受过程中,在获取语文知识、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心灵得以愉悦,情感得以激励,个性得以陶冶,品质得以升华,这何尝不是为人师者的一大快事。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技师学院)

(编辑 李艳华)

猜你喜欢

荷塘意境课文
小荷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热闹的荷塘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背课文的小偷
荷塘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荷塘三记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