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2011-08-1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隐性激励机制交流

李 艳

(贵州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阳 550004)

0 引 言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已成为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必要条件。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不断钻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实现知识的增值和创新,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获益。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德鲁克认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然而,英语教师掌握的教学、科研经验等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会受到社会、心理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共享。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就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激励其实现共享的有效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及作用

根据Polanyi的观点,显性知识能够以文字、图表和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是可以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不是以逻辑化的符号形式表征在头脑中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一般不能以常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是难以言述的知识。从这一定义出发,显然高校英语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大多属于隐性知识。而知识的共享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与显现知识之间互动的过程,高度依赖于个体的主动性及团队内的交互作用。共享的模式分为外化、内化、组合化和社会化等,其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是主要的难点所在。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共享,可以定义为通过教师间不断的交流和互动,加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和提炼等方式,促使教师将个体内部的、储存在头脑中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理念,以及围绕教学工作产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传播到英语教师群体,为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所用,进而转变为组织共同的知识财富的过程,从而实现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增值和创新。显然,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质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在组织团队中转化为其他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主体本身进行知识重构的过程。它包括知识提供方对知识的外化过程,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流过程和接受方内化知识、促进知识重构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个体拥有的技术隐性知识层面,它包括教师的难以表达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教学技巧和诀窍等;二是英语教师认知的隐性知识层面,包括教师的理解力、把握经验、重组经验、学生关系处理等。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意义在于:首先,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组织绩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知识经验共享,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和同事们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缩短单个教师的学习曲线周期,减少重复研究。其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可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知识增值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努力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外化、社会化、组合化和内化等模式,使拥有不同学历背景、个性、教学理念的教师产生动态的交互作用,实现远高于单个教师所能实现的创新能力。

2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障碍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里的隐性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了解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隐性知识共享,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般而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受到教师所在的组织文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该过程也和隐性知识自身特点和教师主观意志、传播技能、认知能力等有关。教师个人需求层次不同、个性差异、个人思维方式各异,这也给知识共享的最终实现形成了障碍。

首先,隐性知识的自身特点是影响其实现共享的基本原因。隐性知识很难或不能用言语、文字或者符号来表达,具有优先性和个体性特点,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中教师的隐性知识就是指教师们在教学中遵循的教学理念,采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以及个人魅力等。然而,团队中教师掌握的内在化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解码进行直接记录,因此不能直接为其他教师所用,只能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观察、面对面的交流和实际应用而获得,通过 “干中学,教中悟”来共享,并进行更新和完善。

其次,教师的个人意愿是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性知识具有排他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教师只有积累了相应的教学经验,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而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是每个教师的 “法宝”。出于担心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总结的教学技巧、课堂设计等隐性知识之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复存在,很多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热情不高。

第三,教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隐性知识能否实现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隐性知识能否实现共享,共享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激励晋升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导致了教师间存在等级差别,不利于沟通,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一个 “学习型的团队”必将会为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隐性知识的稀缺性、私有性、难以模仿等特征决定了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3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隐性知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缺乏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是影响高校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基本障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在转移、共享的过程中存在激励困境。大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隐性知识的共享。为此,有必要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的增值和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长远发展。

3.1 强化高校间、各高校内部教师的非正式接触

隐性知识深深地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增加各高校间、各高校内部教师间的非正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隐性知识的转移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观察、模仿中进行的。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接触性传播。教研室的设置为教师间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组织形式,但其设置的固定性不利于隶属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间的沟通,影响了知识的流动性。为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间直接接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教师交流会、学术讨论会等。创立教师社群,开展非正式学习,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手记等,让教师形成朋友、伙伴关系,一起阅读、讨论,开展示范教学、一课多讲、教学观摩等活动,让教师在 “教中学”、“学中悟”,实现知识的交流和渗透。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聊天室、QQ群、网上社区、专题讨论小组、开放式知识问答库以及紧急求助系统等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工具,不仅弥补了其他交流方式的不足,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对知识共享的局限性,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高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3.2 建立知识共享的奖惩机制

奖励和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教师们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个人的成就感、被认同感和利他精神等个人社会情感的作用很重要。但是,知识的垄断是隐性知识投入回收的保证,所以,从理性的 “经济人”角度,教师会在知识共享这个问题上进行垄断收益和共享收益的比较,选择较大者。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获得成绩的法宝,为此,应该给予隐性知识传播者相应的价值补偿。根据教师提供的隐性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给予知识提供者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校应在相关的制度中明确对教师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根据我国高校的普遍现状,以及高校英语教师人群的特点,奖励机制应主要通过非常规和精神性的方式实现,如成果署名、出国进修、派遣参加学术交流会、评为先进、给予专家称号等。同时,也要对知识共享不合格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惩戒,如口头批评等。

3.3 营造鼓励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外环境,对教师的行为方式产生内在的、持久的影响。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教师间建立相互信任,使得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乐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为知识共享构建一个无形的平台。良好的组织文化不仅能从根本上推动知识共享的实现,还能促进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创建和保持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树立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学习理念;形成并保持本团队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鼓励教师间进行教学观摩、一课多上、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协作、沟通;鼓励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创建学习型团队;鼓励教研室之间的交叉合作;鼓励 “师带徒”的经验交流方式;尊重教师的个性及创造性,为知识共享搭建良好的平台。

4 结 语

隐性知识共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如何保障并促进知识共享的实现至关重要。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不仅需要从文化、心理、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着手逐步培养形成,而且针对不同的团队特征和高校实际,也要制定不同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在保证教师个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和谐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乐在知识共享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增值和创新。

[1]向朝春,贾巍.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120):130-133.

[2]高建山.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62.

[3]乔闻钟,郭岚,廖方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及机制优化设计[J].情报杂志,2009,(1):123-125.

[4]马秀峰,周洋.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7):35-39.

[5]任英杰.隐性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化的必要途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9-132.

猜你喜欢

隐性激励机制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