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采编模式下的校对转型

2011-08-15□邰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原稿版面报纸

□邰 明

(图们江报社,吉林 珲春 133300)

现代采编模式下的校对转型

□邰 明

(图们江报社,吉林 珲春 133300)

校对,是报刊出版过程的关键一环。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一种商品,校对无异于质检工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电脑和现代化采编平台在报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持原稿与大样核对向无原稿的主观判断转变。如何把好文字、图片等版面要素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而确保上乘的出版质量,无疑对时下校对人员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分析认为,要做好新时期的校对工作,校对人员必须完成“三个转型”。

一是向“读者”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对员是一个版面或一张报纸的第一读者,其工作职责是在“读”中发现讹误。传统的校对在发现“硬伤”或似是而非的地方可校对原稿,但现如今无原稿可对,因此校对员必须要提高读大样的功夫。这种“读”不能像流水似的顺着,更不能走马观花,而应心无旁骛地逐字逐句的读。在读中找到前面环节的疏漏,在读中发现可疑之处。稿件上版后进入校对环节,往往已经过了“三审”三关,政治性、事实性、保密性等大问题通常不会有,但掉字、多字、错别字、标点符号差错、转版误接等情况还是偶有发生。如果校对员稍有疏忽,这些瑕疵就将出现在版面上,使采编各环节的努力不甚圆满,报纸质量会因此大打折扣,产生歧义后果不堪设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在给我们出版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易出现字句重复粘贴,用拼音打出错字词汇等问题。“骗子落网,欠款追回”这一小标题,如果不细读内文,很难发现“欠款”系“钱款”之误。校对员只有炼就一双锐利的火眼金睛,才能在读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是向“杂家”转型。业内有句话说编辑记者应该成为杂家,新形势下,校对员要想出色完成任务,也应该使自己成为“杂家”。所谓“杂家”,即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掌握一点,哪怕只是皮毛,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不至于犯低级错误,甚至把对的改成错的。要把自己炼成“杂家”是一个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过去说具备一般文化素质的人就能干校对,时过境迁,今天的校对除了要懂得基本的采编业务和汉语言运用外,还必须要掌握相当的综合知识。一个称职的校对员要做到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读通、读懂每一篇文章,发现小问题能自行处理,发现大问题和复杂问题才向编辑请教,向领导汇报。学习综合知识要做到时刻都是有心人,多读书、多看报、勤上网,缺啥补啥,熟记于心,日后自有用场。“非洲岛国马达加斯”这样的句子见了报,如果校对员没看出来毛病,除了疏忽大意,恐怕就是世界地理知识过于匮乏的缘故了。此外,校对员毕竟不是作者、编辑,对于一些字、词、句子感到不解时,不要轻易放过和修改,查查词典,上网一搜,举手之劳。错了,找到修改的依据,对了,自己又学了一手,何乐而不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相关知识积累多了,也便完成了向“杂家型”校对的华丽转身。

三是向编辑转型。校对作为编辑工作的一种延伸,要求校对员必须具备编辑的一般素质。无论是文字编辑还是图片编辑,在工作中都难免出现疏忽,作为下一个环节,一定要做到拾漏补缺,丝毫不放。在传统校对工作重点校异同的基础上,还要校语法、校逻辑、校标准、校导向。这种“校”重点是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把即将见报的各种错误和不妥之处“揪”出来,改正它。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稿件经过“三审”后仍然存在数字用法不规范、计量单位不统一、文章表述前后矛盾等“硬伤”,这就要求校对员在必要之时行使编辑之职,且修且改,使文章趋于完美。有的校对员认为这样的改后“揪”多了会揭记者、编辑的丑,殊不知,让每天的报纸差错不断会出更大的丑。校对员的认真负责绝不是越俎代庖,完全系职责所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能赢得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的好评和感谢,更有助于报纸树立良好形象。需要说明的是,编辑的政治素质、统筹稿件和文图处理的能力毕竟较高,作为校对人员要多向其请教和学习,甘当编辑的助手,以谦虚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报纸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原稿版面报纸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朱自清不肯马虎
报纸
网印制版原稿的选择与设计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