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必然性的思考
2011-08-15赵艳
赵 艳
(济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河南 济源 459000)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必然性的思考
赵 艳
(济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河南 济源 459000)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赋予了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中国社会以强大的经济动力,为继续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价值的原因、实质、认识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要注重实践性、战略性和价值性三方面的启示,进一步提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必然性
一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价值的原因分析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形式,探寻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掌握事实,通过事实对中国国情进行客观分析,不仅使中共掌握了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掌握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方法,实现了使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如恩格斯在1885年致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这些条件”[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将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正确思考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的,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价值思考主要取决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
1、理论层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之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理论。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所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理论又与马克思所描述的过渡时期理论在过渡的前提上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即社会主义的生产条件和其它关系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成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毛泽东所说的过渡时期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巨变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经历过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么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拥有的高度发达的阶段,我们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2]从理论上来讲,我们无法跨越这一阶段,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就应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看作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正如毛泽东早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述:“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3]
2、现实层面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而西方国家却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迅速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使落后的中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一战期间及其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有步入发展的新天地和快车道,始终没能发展成为独立而强大的经济力量,也始终无法对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挨打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领导集团不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任何有利的条件,却在自己身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全国产业资本的80%集中在他们手里”。[4]连绵不断的战争使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毁坏,国家积贫积弱,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但“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表显示,在建国初的整个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主导地位,所占劳动力比重达83.5%,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过度畸重于粮食生产,农业内部比例极度不协调;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结构极为简单、技术也极其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工业整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况,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以1949年为例,我国轻重工业的比重是70%:30%;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和服务等行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我们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所以,毛泽东说:“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空想”[6](P1009)如何在“一穷二白”(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毛泽东从特殊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这个两步走的方案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使处于“两半”社会且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性的本质性思考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从我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情出发,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两半”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到底能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是否一定要经历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呢?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所存在的观念上的误解往往会限制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1、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从中国社会的“两半”国情出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要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为走向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如毛泽东所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6](P1060)希望“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6](P1060-1061)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是指,为了走向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下对我们有益的且是经济上发展必要的,比如自然科学和技术,但又不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目的是达到“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7]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度里的,走向社会主义是有条件的,如列宁的所说“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电气化”是要求工业大发展的,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实现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是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要完成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8]
2、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走向”说明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当前的直接目标,是一个如何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渐变过程,体现社会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相互转化,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的思想。如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所说: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转变的方针采取稳步前进,三年恢复,十年、二十年发展。毛泽东认为,只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能就得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为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而说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形态,时间上可能是10-15年,也可能更长,这完全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所以说“走向”是一个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而又逐渐否定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过程,是在质变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新质的渐变过程,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性的历史启示
1、注重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活动和认识的基础,能够满足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毛泽东的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得出的真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发展前景作了一个规划:先把中国由农业国稳步地转变为工业国,再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随着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调控能力的进一步的增强,党中央认为对私人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已具备了相应的可能性,这也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识,当然,在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认识上的失误,但是也正是这种失误才使我们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存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更加注重建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基础的上认识规律。
2、注重战略性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走向社会主义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所向往的,但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国家是不能快速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种社会主义的,即使是当代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还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条件。对于在“两半”社会基础上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更要注重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理论的实践前提与我国实际情况的差异所在,不能采取超阶段的发展模式。所谓的“走向”“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融合和升华的过程。对于建国初提出的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必然性。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而言,它是很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即使是能跨越,也还要注意“两个必然性”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加深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3、注重价值性
从唯物史观来看,追求价值是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内生和内控机制,历史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创造价值,满足其主体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而利益问题就是价值问题,对价值的追求是推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也是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制度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所要努力追求的就是如何在特殊国情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的有利的因素,创造走向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强大的经济基础,这就我们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所具有价值所在,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但它又是一个如何看待与利用资本主义去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所谓“看待”和“利用”就是一个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活动过程,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实质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是为走向社会主义做准备的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精华的一个吸收、融合与升华的过程,因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价值性角度来看其意义更大,它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它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起点又是实践的归宿,也是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动力的源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
[4] 胡绳.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A].5.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Mao Zedong's reflections on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new democratic society
ZHAO Yan
(culture,radio,film,television and news publication bureau of Jiyuan city,Henan 459000)
The new democratic society,as a transitional one,endowed China after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powerful economic impetus so as to lay necessary material base for the socialist China.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Mao Zedong's ideas of the cause,essence and cognition of the existence value of new democratic society and finds illumination in terms of importance of practicality,strategy and value so a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new democratic society.
Mao Zedong,new democratic society,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841
A
1672-4445(2011)06-0006-03
2011-06-02
赵艳(1977-),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省济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