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书屋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以南宁市刘圩镇刘圩村农村书屋建设为例
2011-08-15韦湘媚
●韦湘媚 覃 娜 潘 姝
农村书屋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以南宁市刘圩镇刘圩村农村书屋建设为例
●韦湘媚 覃 娜 潘 姝
农村书屋的后续发展能力和长效发展机制是保证其真正做到惠民的重要因素,国家、地方政府对于这项工程需给予足够的引导和保障。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宁市刘圩镇刘圩村农村书屋进行调研,提出了以制度机制、供给机制、管理员机制三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
农村书屋 长效机制 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体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现代农民群体的劳动能力、生存技能、职业技能、法律意识、特别是文化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07年3月,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了“农村书屋”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一、农村书屋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村书屋的涵义
农村书屋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是建在行政村,且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发条件,是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1.农村书屋的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致富信息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而农家书屋恰好凭借其深入农村,适用性,公益性等优势,向农民群众提供了各类符合农民阅读需求、看得懂、用得上的书籍,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农村书屋的建设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要。目前我国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差距较大,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尽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阶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农村书屋通过提供适合农民的书籍,真正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实现城乡阅读的基本均等化。
二、农村书屋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书屋的发展
2006年开始,中央以甘肃、贵州作为农村书屋的试点,2007年扩大试点,2008年正式在全国展开。广西的农村书屋建设是在“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原则的指导下,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按照中央财政给予80%的专项补助资金,自治区财政配套安排20%的比例,购置农家书屋出版物。据统计,截止2010年,广西投入资金1.263亿元,已建和在建农家书屋6 314个,覆盖全区44%的行政村,覆盖农村人口近1 500万,计划2013年覆盖全区行政村,实现“村村有书屋”。
本次调研重点以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刘圩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当地农村书屋建设的情况,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刘圩村位于南宁市东部,距南宁市中心34千米,全村总人口约6 000人,其中常住人口3 200人,以小孩和中老年人为主。刘圩村农家书屋自2008年建立以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0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开展的全区“十佳农家书屋”、“十佳农家书屋管理员”、“农家书屋十佳学用能手”、“书香新村”评选活动中,刘圩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十佳农家书屋”,书屋管理员刘保宁获“十佳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
该书屋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在书籍和音像制品的规范管理、信息收集、相关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例如,为了使书屋规范有序开展,村组选出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文化素质较高的管理员负责书屋管理和维护。其次,完善了《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细则》、《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为“农家”的作用。再者,为了扩大图书种类,拓宽知识领域,更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阅读需求,平时书屋将群众反映的需求图书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分类,书屋逐步进行完善,通过不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培养村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农村书屋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笔者发现虽然刘圩村农村书屋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利用和充分发挥,建设和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开放时间不合理。按照对农村书屋管理的相关规定,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天,然而在对刘圩村农村书屋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许多村民反映开放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一是由于该村农村书屋管理员为义务兼职,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要在农村书屋的管理和服务上,在长期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所以出现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的现象,进而影响农村书屋的持续运行。二是由于潜在读者多为中小学生和务农人员,农村书屋开放的时间多为早上和下午,因为上学和务农的关系,村民未能在书屋开放时间借阅书籍。
我们最初无意的熏陶和错误的引导,让有追求的人开始“习以为常”、开始“混日子”。他们会觉得,哦,原来“工作”就是这样子,还挺轻松的。
2.借书功能缺乏。据访谈了解,该农村书屋的借书制度尚未完善,借书功能尚未启用,而且村委会三年换届一次,兼任书屋的管理员要在交接时清点数目,查清是否有损坏和丢失,为避免因此而带来的经济的赔偿和政绩上的不良影响,管理员几乎不将书籍外借,因此该农村书屋只阅不借,农村书屋的真正功能没得到发挥,借书功能严重缺失。
3.资源供给渠道单一。农村书屋建立后,其维护和管理需要一定的费用,但是目前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仅由当地村委独立承担,给当地村委造成一定经济负担,不利于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刘圩村农村书屋的图书来源于政府出资,从新华书店采购2000册图书,另外还有与毗邻的行政村的书屋交换图书,进行资源共享。虽然这解决了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但是图书数量相对少,品种相对单一,其次,就是后期没有新的图书及时补充,而且缺乏报刊、杂志等时效性强的读物,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管理员队伍建设的不合理。由于管理人员多为兼任,同时还有自己家里的农活需要劳作,并且书屋工作待遇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虽定期接受统一培训,但相应的管理能力仍然缺乏,如书刊分类存放混乱、借阅流通环节不畅、规章制度缺失、服务态度不佳等,是农村书屋管理员亟待提高和解决的问题。
(1)招聘录用。目前,农村书屋的管理模式是多元化的,其中“自管自用”理模式因管理成本低而被较多采用。刘圩村在聘用管理员的环节中,采用的是内部推选委任的方式,该村是由专管文体的村委委员兼任。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农村书屋的相关事务,还忙于村委的相关工作和自己的农活,以至于不能保证农村书屋的正常运行。这样的选聘模式不利于农村书屋的管理。
(2)培训开发。通过与管理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书屋的管理员由市图书馆统一培训,一年两次。并向管理员发放《农村书屋管理员手册》,让其自主学习书屋管理的相关知识。管理员的培训严格按照中央的指示进行,培训内容在管理员的工作中能很好的运用。但是还存在着不足:首先,培训之前没有进行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以至于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其次,培训重点倾向于硬技能(如图书分类、整序、编目等),缺乏提供软技能(如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时间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再次,培训成果的考核周期过长,一般为一年一次,不能真实的反应培训的效果。
(3)绩效考核。基于农村书屋管理人员属于兼任,所以对其绩效考核还没成套严格制度,一般由市图书馆馆长以及新农村指导员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考核的效果;再则,考核的主体仅有上级,不够全面客观,考核结果易失真;此外,对于农村书屋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缺乏标准化,没有明确的考核章程,无法对管理人员的奖惩提供依据。
(4)薪酬管理。由于农村书屋工程是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以至于没有专项的资金用于管理员薪酬的发放,不利于调动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管理人员处于无偿服务的状态,这样很难支持农村书屋的长效发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农村书屋”保持长久活力,使“农村书屋”能发挥实际作用,其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农村书屋”建设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即使建起来还有一个长期维护、维持、创新的过程。为建立起既方便村民阅读,又有利于图书长期使用、长期发挥效益、给村民带来真正实惠的管理机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的长效机制,笔者研究出长效机制包括制度机制、供给机制、管理员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机制
加强制度管理,落实保障措施。只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才能避免农村书屋成为农民心中的形象工程,使书屋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1.完善借阅制度。为了保证农村书屋有健全的借阅流通功能,要不断完善《农村书屋管理规定》、《出版物借阅规定》、《登记管理制度》、《读者文明公约》等相应管理制度,确保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以规范农民的借阅行为,保证图书期刊等公共财产不受损失。要配齐出版物登记本、借阅登记本和图书需求登记本,做好图书的保存、流转和需求情况等记录工作,切实为农村读者服务。
2.因地制宜设置开放时间。鉴于农村书屋的读者多为中小学生和务农人员,笔者认为农村书屋应采用“晴耕雨读”的理念,农村书屋的开放时间不需要一天24小时值班,要结合农村农闲和农忙,晴天和雨天,白天和晚上等不同的时间段灵活调整,形成规律,并将其开放时间制度化,严格执行。
(二)供给机制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供给机制。硬件是基础,内容是核心,资金是保障,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保证书屋的良性供给。首先,农村书屋要建立图书更新机制,以保证农村书屋的供给稳定。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责任主体,但是并非唯一的提供主体,除了政府的单一供给渠道,还可以通过委托授权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图书的供给,采取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补贴等方式,拓展多元化的供给渠道;其次,农村书屋启动之初,中央财政给予80%的专项补助资金,广西财政配套安排20%,但之后再无资金的追加投入。而农村书屋的长期发展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农民的自助管理,筹集资金。笔者认为在农村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安排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或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帮助农村书屋建设;最后,在图书供给的种类和形式上,要丰富时效性较强的读物,如报纸、杂志等,可以引入电子图书、互联网等便捷的工具。
(三)管理员机制
1.招聘选拔科学化。在招聘之前要明确管理员的职责明细,做好岗位分析,内容包括岗位基本情况、工作职责、资格要求、负有的责任等。根据现阶段农村书屋的发展的实际情况,管理员可不设专职,采取兼任,但是必须严格按照岗位分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人选。在农村书屋发展的过渡期,可由兼任的管理人员和基层政府共同培养后备力量,农村书屋的管理最终要发动农民自己来管理,在实践中要注意管理员衔接与传承,在兼任管理的同时发展专人管理,定期开展培训,使之随时接手管理。
2.增强培训的效果。农村书屋虽不及图书馆,但也要求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分类、编目,因此管理员的培训十分必要。首先,培训内容不仅要涉及硬技能,也要注重对管理员软技能的提升。而且在培训前应对各村的管理员进行抽样调查,充分了解其培训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按需培训以保证培训效果,并且增加培训的次数;其次,为确保培训的效果,并为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应调整培训周期。可采用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定期考核的时间可设置为培训结束后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的频率。
3.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农村书屋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科学有效的进行考核。第一,以职位分析书为基础,制定考核的标准。考核的内容应涵盖管理员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只是从单一的要素来考核;第二,应采用360°考核方法对管理员进行考核。从过去只有上级市图书馆长、新农村指导员进行考核,转变为上级、平级、读者全方位对管理员进行考核,以确保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4.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公益心强的人员是管理员的理想来源,但是为了提高管理员的积极性和持续工作的热情,应该以适当的薪酬待遇,用工资、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结合村级经济状况,设定专项工资标准以及福利标准,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给农村书屋管理员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个酬劳是形成对书屋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关系,同时也是对管理员劳动的一种认同,增强管理员对农村书屋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重在精神激励。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样可以满足管理员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2]牛振恒.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8,27(11).
[3]刘亚晶.“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
[4]吴漂生,应惠芳,王建平.对宜春市歧山村农家书屋读者需求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0(1).
[5]姜海英.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
[6]SamuelsonP.A.ThePureTheoryofPublieExPenditure[J].TheReviewofEconomics andStatisties,1954、1367.
[7]Buehanan J.M.AnEconomie TheoryofClubs[J].Eeonomies,1965(23).
G249.27
A
1009-4245(2011)06-0040-04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T3262)
作者:韦湘媚,覃娜,潘姝,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邮编:530004
责任编辑:黄传英
责任校对:范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