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宁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2011-08-15林绮萍
●林绮萍
对南宁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林绮萍
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设南宁民族特色文化应立足南宁市情,充分认识南宁深厚独特的文化根基,积极培植健康向上的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特色 文化产业 南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具体说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就是因为其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功能就越重要。虽然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自立自强,发展繁荣的重要资本和内在动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次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建议》中在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基于“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而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
一、立足南宁市情,充分认识南宁深厚独特的文化根基
特色文化就是指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魅力,特色文化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因为鲜明而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规模,使之在对外开放中更具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南宁有着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面,如何让民族文化显现出一个特色,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从边疆少数民族特点出发,发挥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创建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通过集中优秀人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文化项目开发建设,特别是文化精品的创作攻坚,成功地打造出了一系列富有南宁自身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绿城文化品牌,比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剧《妈勒访天边》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精品成为了南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南宁相继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南湖南广场、南湖—竹排冲—民歌湖水城建设一期工程,这些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南宁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壮族“歌圩”是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南宁通过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将“民歌文化”发扬光大,让人们在想起久违的刘三姐的时候,自然地把民歌—民族—南宁联在一起,在人们心中清晰地形成了一个民歌圣地的形象。如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日之一。南宁,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民歌的乐园。悠悠民歌传出了壮乡知名度和开放意识,加快了南宁向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目标迈进的步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南宁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与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和西安、杭州、大连、北京等城市在文化建设上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南宁小吃、粉饺、老友面等传统名牌产品,就因为我们不注意研究和开发其民族文化特色,其后果不仅在快餐市场面前失去了竞争的能力,而且也使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趋于衰落。这些深刻的教训,启迪我们必须研究南宁民族文化的特色,积极构建南宁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南宁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根基,这是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南宁地处中西部交接处,属于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不仅有物华天成的生态资源,而且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几千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与东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因而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表现出人们所习称的“西部特色”。从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资源的角度看,这里许多地方还是可待开发的处女地。西部和东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和途径有所不同,因此,西部开发要借鉴东部的开发经验,但不能照搬,必须考虑自身的特色和开发途径。西部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走特色经济之路,更需要走特色文化之路。特色经济的特色是在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显现的,因此,发展特色经济离不开发展特色文化,两者都应该提到与西部开发同时并重、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我们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不但要有“中国特色”,也要具有“南宁特色”:一是要发挥南宁作为东部与西部文化交汇地的特色与优势,实施大开放战略;二是要继承发扬南宁文化的民族优良传统,在认真的历史整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开放、务实、宽容、变通等人文特征与现代价值观的连续性,在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完成南宁传统的现代转化;三是要紧密联系南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四是要顺应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大势,找准南宁在中国文化坐标系上的方位,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建立起南宁文化产业的完整体系,推动南宁文化跃上高一层次现代文明行列,使南宁文化产业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
二、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培植健康向上的民族特色文化
陈武同志在市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特别强调了要努力提升首府南宁的现代化建设文化实力,在会上陈武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结合南宁市的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推进。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按照“广西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水平,加强艺术创新,多出文化精品。要拓宽思路,做强特色文化产业。
(一)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建设民族文化首先必须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品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文化是一个地区最核心的气质,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而文化品牌更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展示,是人们“精、气、神”的集中表现,是软实力中的硬实力。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成为国内外的一个普遍规律,而且也是塑造城市魅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因此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民族文化产品是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力、构建和谐南宁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南宁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积极倡导“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繁荣民族特色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则,全面实施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培育一批文化品牌。为此我们要提升民歌艺术节品牌,打造民歌艺术节产业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同时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南宁紧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扶持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集中力量创名作、塑名品,一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妈勒访天边》、《大地飞歌》品牌进一步提升,“大地飞歌”唱响世界,民族曲艺在维也纳音乐厅留下了他们美妙的歌声,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获得很高的赞誉。少数民族文化是广西独特的文化,民歌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南宁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也成为了“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同时南宁市还成功推出了《苍天有泪》、《海棠亭》等一批文化精品,《旅店夜话》荣获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在今后的发展中南宁要紧紧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断培育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汽车展销会、学生用品博览会、东南亚旅游美食节、横县茉莉花节等品牌节会,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精品。
(二)突出地方特色
文化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个性,形成自身的强势与优势。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特色的文化就越是品牌的,就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吸引力。因此打造民族文化,一定要彰显地方特色;或者换句话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南宁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比如邕宁县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如舞龙、舞狮、舞春牛、唱采茶、闹八音、抢花炮以及三月三、四月八、中秋节的歌圩等;还有由采茶舞发展而成的采茶戏,流行于邕宁县境大部分地区;此外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南宁市的武鸣、邕宁、马山、上林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其中流传于武鸣、上林县的“师公舞”更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近年来,这些民族民间民俗遗产活动备受关注,很好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如果就文艺作品而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只有当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所以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要倾力打造民族风情文化,通过打造民族文化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
(三)注重人才发展战略
在文化的发展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只有在拥有了创造型人才之后,才可能把文化创新理念变为实践;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任何堪称鼎盛的文化时代所不可或缺的。我们要集合全国的人才资源,借助外力,为我所用。即,在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面向全国,邀请名家高手参加,以一流的创作,打造一流的名牌,形成一流的影响。比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正是借助中央电视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媒体优势,网络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参与,才把民歌节办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正是邀请了全国一流的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及演员,才保证了艺术创作的高水平,更重要的是使本地文艺人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艺队伍得到极大的锻炼;而像“绿城颂”、民歌节系列歌曲和音乐电视的创作,也正是借助全国的人才来写来唱来拍,借名人效应宣传南宁,使南宁成为全国人才都想来和愿来的文化热点城市。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名人精品”的文化内涵和潜在力量,充分发挥“名人精品”的牵引功能和示范功能,促进南宁市民族特色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优秀作品创作力度。要建立南宁市文艺家创作基地,建立优秀作品创作激励和投入机制,增强南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总之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握正确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导向,要高度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要不断地培养一支过硬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与高文化密切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占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四)发掘文化底蕴,激活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形态格局和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每个城市大都拥有反映自身特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底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不仅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还反映出城市的独特魅力与辐射力。如何绵延城市的记忆,传承历史文脉,让这些源远流长并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重放光芒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保护城市文明特征,丰富文化内涵,展示文化魅力,发掘城市精神的历史人文根基,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城市精神是经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核心传统,城市精神是市民共同价值观的客观反映,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积淀和人文精神的总和,是支配市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城市精神是城市千百万群众在富有创造性的、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和生长起来的。一次次重大活动、一项项重大工程,不仅彰显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魅力,而且孕育和催生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品质,为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我们南宁市来看,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塑造了独具南宁城市文化特色的“能帮就帮”和“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品质。
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发展和独具特质的城市精神,是这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昂扬的城市精神,能够连上下、拢各方、凝人心、聚力量。要通过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激活和深化城市精神,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并要通过开展城市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和弘扬城市的时代品格与精神品质,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帮助市民树立对自己城市的自信、自尊、自爱意识,努力让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并在今天与明天每个市民的心中、手中、行为中、实践中不断生长、升华、创新和发展。
(五)加强文化上的超越与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的文化格局之中来考虑。按照这样的要求,民族文化的建设不仅是要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更主要的是要突出文化上的超越、创新。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以继承为主线,但继承并不排斥超越,没有超越,那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就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同时,民族文化要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标志的民族文化,也要实现创新,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创造全新的城市形象。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就是说,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变革的文化、进取的文化。因而我们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主要看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创作和推出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地文化生活质量。从南宁来看,目前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壮学丛书》已经推出和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文化产品,总结和传承了壮族传统文化,为创新发展新时期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建构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领先进文化方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享有文化权益。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巩固文化阵地,促进网络文化、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建设把城市的基础性的标志文化设施建设起来;要加快南宁文化产业中心、南宁动漫城、南宁市博物馆、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和民歌博物馆等一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从目前来看,在南宁市建设的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等自治区重大公益性项目是“三馆三街一中心”的主要项目,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建设南宁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地形成与实现。
[1]2010年南宁民歌艺术节文化文件资料汇编.
[2]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刘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提升首府南宁现代化建设文化实力[N].南宁日报,2011-11-03.
G127
A
1009-4245(2011)06-0007-04
作者:林绮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邮编:530007
责任编辑:罗恩东
责任校对:罗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