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域下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难点及破解
——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党组织建设为例
2011-08-15刘燕屏
刘燕屏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 教务处,湖南 永州 425000)
新农村视域下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难点及破解
——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党组织建设为例
刘燕屏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 教务处,湖南 永州 425000)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把握和破解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系列难点,才能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通过努力,建设既符合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作用;难点;对策
党成立90周年以来,无论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是党在农村最坚固的战斗堡垒。在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一直是农村各项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在加强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一、江华县农村党组织在当地农村转型中的作用
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希望所依。在江华县,农村党组织发挥了协调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矛盾的组织领导作用,承载起服务社会、协调社会、整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
1、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推动农村巨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8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位于湘南边陲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江华与粤桂两省毗邻,历史悠久,风光秀丽,风情独特,全县总人口48万,居住着瑶、汉、壮、苗等24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28.7万人,占世界瑶族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被人们誉为“神州瑶都”。江华县农村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在推进农村党建、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作用和坚强的堡垒作用。近年来,全县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党组织威信也不断提高,实现党建与经济双赢。
2、着力培养新型党员和新型农民,在推动农村发展转型上取得了重要成效。近年来,江华大力实施“小能人培养”工程,农村党组织中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的“小能人”不断增多。通过这些“小能人”的示范,把更多的农民培育成为新型农民。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和无职党员的特长,为每个党员“量身定做”了不同的岗位,包括政策法制宣传岗、经济发展岗、社会稳定岗、环境卫生岗等。肩上有了担子,党员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争相为群众办实事,许多党员逐步成为致富“小能人”。例如,涛圩镇杉木根村党员卢照桢,将自己积累的反季节蔬菜种植经验传授给本村和邻村的种植户,还组织成立了涛圩果蔬协会,发展会员1500多户,会员年人均增收近300元。二是在村干部中培育创业典型,使有职党员多干事、干“大事”。县里培植了一批种养大户、一批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一批个体私营纳税大户、一批素质优良的企业小老板、一批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中介组织或经纪人的“五个一批”工程,要求每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至少拥有一个非农项目,每个基层班子成员结对联系1-2家个体私营老板,用2至3年把70%的农村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县已涌现出3300多名有经营能力的党员“小能人”,带动3.6万多农民走上了产业致富之路。
3、着力推进干部的转型,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江华县的农村党组织和村委干部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向服务型转变。过去村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现在他们转变成了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调查员、代办员、信息员、联络员、咨询调解员。二是向“经济人”转变。近年来,全县通过积极引导设立村级经济发展基金,把村干部转型为“经济人”,以公司化理念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三是向技术专家转变。全县给每个村明确了一名挂点领导和驻村党员干部,并要求他们根据各驻点村的经济特征用相关的产业知识武装村组干部,使村组干部不仅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更成为发展村级经济的里手行家。例如,河路口镇尖山村村主任陈子贵,在搞好村务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尖山玫瑰香柑有限公司老总,带领和指导村民种植玫瑰香柑1100亩,2010年仅此项收入就突破40万元。
4、加强农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在搞活党务工作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在解放思想,活在创新机制。近年来,江华县农村党组织建设打破常规,创新机制,党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针对村干部报酬低的问题,各镇党委进一步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除100%发放村干部的补助外,每年投入近2万元对各镇村干部的基本报酬进行了适度调整,并增设村团支部书记补助500元/人年。每年列支近15万元作为村级班子目标管理奖励资金,每年列支近3万元用于救助年老体弱、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和村干部,并在村组干部队伍中实施“一帮一、心连心”扶智工程。
二、江华县农村党组织建设中的难点
从总体上看,江华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领导和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有所加强。但是,江华县农村党组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从能力构成上看,“你说我干”的被动式工作思想比较突出。一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有的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有的村干部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二是从作风表现上看,少数村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不好,以自我为中心,搞一言堂;有的村干部政治立场不稳,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有的村干部参与地方宗派和封建迷信活动。三是从成长来源上看,农村干部资源萎缩的情况比较突出。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993861部队”,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感到干部资源不足、后继乏人,出现换届“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问题。
2、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一是滞后于党员数量增加的新要求。1995年,江华县撤区并乡后,随着农村行政区划的调整,村域面积扩大,特别是林区居住分散,村级党支部所属党员增多、党员居住分散、外出务工党员数量增加,出现“小支部、大党员”、“大支部、在家党员少”等情况,造成基层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二是滞后于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新变化。2006年,江华县涛圩镇就成立了全县首个果蔬协会,党组织如何占领新的工作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三是滞后于新经济组织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发展迅猛,在农村出现了许多个体经济、村办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有的建立了党组织,但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虚位运行与强化党的领导地位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组织领导的责任缺位。抓基层党建,乡镇党委是“主角”,但面对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党委认为抓党建是务虚性的工作,处于一种“配角”地位,因而产生“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错位思想,主观上以经济建设代替党建工作。二是组织制度的执行缺力。主要是有的村党组织没有建立一套完整、健全、规范的村务管理制度。三是发展党员的程序缺失。一些党组织盲目追求数量,忽视了党员的发展质量,由于把关不严,使得一些条件尚不具备、入党动机不纯的人进入党员队伍;一些党组织“举亲不唯贤”,以自己的私益为前提,积极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入党,对利益上、思想上与自己对立的人则百般阻挠。
4、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经济实力小,经济发展后劲差异大。2010年,江华县499个村委会中,空白村391个,占78.4%;至今尚未有集体经济在50万元的村,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二是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发展基础差异大。江华县只有小部分近中心镇的村委会办有企业,有厂房出租收入,或因辖区内有矿产资源外,绝大部分村通过自留山地、林地、水塘或多方筹资入股水电站,获取固定分红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许多经济强村都是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巨额集体资金。三是执行党的政策有偏差,激活经济发展要素上差异大。税费改革之后,截断了村集体从农户及其承包土地中获得资金以支撑日常工作乃至发展的渠道。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村利用自身山、林、水、矿产优势,通过办厂、建水电站、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等方式,促使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烤烟村”断石桥村、“蔬菜村”山门塞村、“厚朴村”新鹏村等,成为了瑶寨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而有的村对发展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等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等靠要”思想严重,“造血”项目不多,村集体经济多年停滞不前。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党组织建设中的难点,很多都是其他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中的难点,在民族地区农村党建中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要努力破解这些难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必须切实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新模式。
1、大力实施“强基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造坚强的干部队伍。一是完善党员干部的选任机制。要把政治素质高、具有较强的致富和带富能力的党员作为选拔任用重点,把“两推一选”等形式作为选择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好人用好人,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完善村干部考核体系。要研究制定村干部行为准则,建立健全村级招待费用限额制、村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组干部的行为。三是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要大力培养后备人选,确保每村有2—3名后备干部。村干部在县、乡“两代表一委员”中要有一定比例。要建立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务员制度,解决村干部的“政治无奔头”问题。
2、大力实施“肌体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汇聚高素质的骨干力量。一是引领示范,完善党员意识养成机制。首先抓教育,强化党员的先进意识。其次亮身份,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再次是抓载体,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二是权责相符,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为使党员民主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要认真落实有关党内法规,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事项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党支部工作情况年度测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服务发展,完善党员能力提升机制。首先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科技知识培训。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党员电教活动室的作用,通过以产业基地为主的现场培训、现场观摩、专家讲授、经验交流等形式,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
3、大力实施“堡垒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构筑坚实的战斗堡垒。一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可采取如下六种模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挥资源优势,走资源开发的路子;开发闲置资产,走资产盘活的路子;“筑巢引凤”、“以地生财”,合理利用土地,走资本经营的路子;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龙头带动的路子;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走服务创收的路子;兴办经济实体,走以企兴村的路子。二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对于党组织和其他农村场所,要加强资源整合,适时修缮更新,确保“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努力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和“村民之家”。三是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夯实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组织基础。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建立“协会型”党组织,在行业相近的经济、技术、服务等组织间,通过组建专业协会,以协会为依托,将有共同利益的党员联合起来成立党组织,使农业产业化在党组织领导下不断得到提升。
4、大力实施“人本工程”,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是要以落实法规文件为根本,增强村民自治的法理性。要认真贯彻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村级领导干部的治理行为。二是要以妥善处理村“两委”关系为突破口,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好村“两委”关系,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村民委员会请示报告工作制度、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三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评议村“两委”制度。三是要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要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的犯罪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D267.2
A
1671-2994(2011)05-0089-03
2011-08-12
刘燕屏(1979- ),女,湖南永州人,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