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2011-08-15詹茹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国籍华侨

詹茹冰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詹茹冰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地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当时世界地缘形势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地缘战略思想;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地缘战略思想基本上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并在其一系列成功的理论中合理地协调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地缘战略 (Geo-strategy)派生于地缘政治学(Geopol1tics),是基于地理学的思考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全局性规律分析。每一个时代、国家或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政治、军事以及理论战略家,他们作为这一时代、国家或民族的伟人、思想家是这种规律性分析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和政治经济生活的过去的总设计师。与以往的仁人志士相比,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地缘政治思考。但由于时代主题的不同,很多看法也有差别。因此,从全球地缘战略、周边地缘战略、第三世界战略以及侨务战略等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进行相关比较研究,将对我们制定现在和将来的地缘政治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全球地缘战略

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首先围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展开。根据我国威胁来自的主要方向,解放后,毛泽东审时度势,确定了同一空间内多层次多侧面的几种地缘战略相互配合与呼应的不同地缘战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世界形势出现了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新迹象,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增长,根据新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出现的中美苏大三角的特殊格局中,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1、毛泽东:从“一边倒”到“一条线”、“一大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的首要议题就是如何维护新生政权的生存、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从当时建国过程的国际背景看,苏联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一直同中共有着较深的联系,同情并支持中国革命,中共也一直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历来敌视,在中国内战期间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鉴于当时美国并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不肯放弃在华的侵略利益,中美改善关系或建立外交关系条件不成熟,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苏联发展友好关系已经水到渠成。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尽快决定自己的外交战略方向,必须采取站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的“一边倒”战略。毛泽东认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交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①但他又强调,“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②。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较大分歧,随后苏联又将这种分歧上升到国家关系的层面,中苏两国关系持续恶化。而此时的美国则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大为受损,在与苏联的对抗中逐渐处于守势。1962年,中国被迫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西南部边境的安全。这些都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两个方向受到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东部继续受到美国的战略包围和封锁,原来比较放心的西南部地区也出现了问题。此时,对中国来说,“一边倒”的战略被迫需要放弃。考虑到美国当时的地缘战略重点在欧洲,对中国并不构成直接威胁,毛泽东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展开乒乓外交,成功地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正式访华。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则标志着两国长达22年的对峙僵局已经结束。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使国际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这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战略关系的基本平衡和建立东北亚地区相对稳定的地缘秩序具有重要作用。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第四次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提出了关于“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设想。所谓“一条线”,就是依纬度划一条横线,建立连结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所谓“一大片”,是指团结这条线周围的国家,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毛泽东“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他对国际战略问题在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表明了他放弃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来划分敌友的思维方式,而是把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放在一个新的重要的位置。同时,这一战略也使得中国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一个方向,从而避免了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扭转了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四面受敌的局面,改善了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

2、邓小平:独立自主是根本,和平发展是主题。独立自主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和侵犯。邓小平认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80年代末,以苏东剧变为标志,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就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应采取“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的外交方针,利用我国在地缘上的优势和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国地位,独立自主地积极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他认为,“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③同时,在国际斗争中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于与我国利益不太相关的国际问题,要有所保留,而集中力量处理同我国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一切都要以是否对国家的富强有利为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

邓小平还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况起来,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④同时他还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⑤“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⑥可以说,邓小平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提出了较有远见的全球战略思想。

二、关于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有其特有的复杂性。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一直都是中国历代领导人地缘外交战略的重点。

1、毛泽东:稳定周边,睦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他从地缘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极大的精力巩固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针对一些邻国对中国的疑虑,毛泽东也做了大量的释疑工作。1955年5月,他在同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要互相帮助,解决一些可能解决的困难问题。我们各有各的困难问题,经过互相帮助,争取解决这些难题。为此,就要采取步骤来消除存在于我们之间的不了解和障碍,增加互相的了解。”⑦毛泽东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真诚地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是从当时的国际战略大局出发,更多地着眼中国地缘安全与发展环境,以及中国外交战略的长期发展。这一政策,取得了周边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对中国争取稳定周边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关于周边地缘战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睦邻友好政策的主要思想,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邓小平主张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由于历史原因而遗留下来的争端和分歧时,应该采取搁置主权争议,先从经济上共同开发的观点。他说:“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总得用新办法解决”。⑧在谈到中国同东盟的一些国家在关于南海的一些岛屿的主权归属的争议时,邓小平指出:“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之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⑨而在谈到中印两国的边界争端时,邓小平在1982年会见印度客人时说:“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只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边界问题我看是不难解决的。……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⑩在1988年12月与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会谈时,邓小平又提出,中印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把发展自己的国家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因为“中印两国如果发展起来了,那就可以说我们对人类做出了贡献。也正是在这个伟大目标下,中国政府提出,所有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尤其应该这样做”。⑪

可以说,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地缘战略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睦邻友好政策基础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这一思想为我国经济建设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现在面临着挑战,迫切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贯彻这一伟大思想。

三、关于第三世界战略

地缘战略实力制衡原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通过战略策略使敌、我、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使敌、友之间的力量相互牵制,以保持己方有利的地缘政治态势。因此,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对于我国而言,这种可以团结的主要力量就是以亚非拉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

1、毛泽东:增进与亚、非、拉的团结与合作。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日益高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了亚非拉人民“是我们的同盟军”,是世界革命“主力军”的思想,并作出了对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给予积极支持的决策。他说过,亚非拉人民的斗争牵制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减轻了我们身上的压力。有鉴于此,毛泽东把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友好关系作为一项长远的地缘战略加以考虑。1957年到1966年,中国领导人先后对亚非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受到了亚非各国的普遍欢迎,增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在亚非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从东南亚、南亚推向西亚、北非,进而推向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一中间地带反帝力量的崛起,形成了全球反霸的战略三角,从而使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大改善。1972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又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⑫“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⑬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而且中国决不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从国际战略地理区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以全世界人民为一方,以美苏两霸为一方的当代世界力量总格局,为中国相当长时期内观察世界、处理国际问题、制定切实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2、邓小平:继续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邓小平对于第三世界的看法及实施的相关战略继承了毛泽东关于这一方面的思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提出:“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为我们制定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这一国际战略原则,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⑭不仅对第三世界的划分以及我国所扮演的国际角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⑮可以说,邓小平是在毛泽东第三世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第三世界加强“联合和合作”这一战略。

四、关于侨务战略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从明清两朝起,沿海一带有不少华人向海外移居,并在所在国繁衍后代,与当地人民融洽相处,成为所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迁移,东南亚一带的华人越来越多,成为中国与这些近邻国家相互关系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怎么处理邻邦国家中的华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

1、毛泽东:国籍问题需明确。在华侨问题上,最集中的关注点是国籍问题。过去,中国的国籍是以血统为准,而一些国家如印尼却以出生地为准,这就造成了双重国籍问题。因此,为了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华侨政策的疑虑,毛泽东一再向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表示,中国希望这些国家的华人和华侨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并明确表示反对双重国籍。他指出,华侨首先要遵守当地国家的法律。他指出:“如果华侨保持侨民身份,他们就不应该参加所在国的政治活动;如果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那末就应该按该国的法律办事。华侨也应该遵守所在国的法律”。⑯他还说:“我们经常嘱咐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既然在居留国生活,就要守法,不应该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我们常常做这种教育工作,叫华侨守法,……各国可能有非法政治活动或是革命,但那是本国自己的事,华侨不应该参加。国籍问题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国国籍还是外国籍,不应该有双重国籍”。⑰此外,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华侨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处理好中国与这些国家中的华侨共产党组织的关系问题。为此,毛泽东提出了解散这些国家中的华侨共产党组织的方案。他指出,“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⑱毛泽东又指出:“共产党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有共产党。因此各国都要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要相互体谅”。⑲在与泰国客人会见时,毛泽东针对泰国领导人怕泰国华侨的问题,耐心地做工作,指出“泰国有华侨,加入你们国籍的,就算泰国人了,没有加入泰国籍的才是中国人。要不华侨很多,人家会害怕。我们国外华侨共产党组织也取消了,以消除华侨所在国政府的怀疑,使大家互相信任”。⑳在华侨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持尊重近邻国家利益的态度和立场。在其关于华侨国籍问题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1955年与印尼就双重国籍达成了一个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华侨应当根据自愿原则在两国国籍中进行选择,作出决定,只能保留一个国籍。按照这一原则,新中国先后与缅甸、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解决了华侨问题。

2、邓小平:明确三个要点。邓小平关于解决华人华侨问题的思想与毛泽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他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华侨华人问题上的错误指出:“华侨问题是历史形成的。‘四人帮’把侨务政策搞得一团糟,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不讲话,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会遭到子孙后代的谴责”。㉑为此,邓小平在1978年11月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三个有较多华侨的国家。在接见泰国华侨以及泰籍华人代表时,他指出:“我们重申过去毛泽东、周总理在世时制定的侨务政策,中国政府鼓励华侨加入驻在国国籍。实在不愿意加入驻在国国籍的,我们也不强迫,但应遵守驻在国法令,尊重驻在国风俗习惯,同驻在国人民友好相处,尽其所能的力量帮助驻在国发展。对这部分华侨,理所当然地按照国家惯例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所以不存在双重国籍,这个没有什么变化。”㉒“关于华人和华侨问题,我们一贯的立场是这样三条:第一条,中国政府鼓励华侨加入驻在国国籍,凡是加入驻在国国籍的,理所当然地应该履行驻在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第二条,我们不能强迫华侨选择别的国籍;第三条我们历来不赞成双重国籍。”㉓在访问马来西亚的时候,邓小平又重申了这些原则,强调“中国政府一向赞成和鼓励华侨按照自愿原则选择居住国国籍”。㉔在侨务问题上,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始终坚持尊重近邻国家利益的态度和立场。他们关于华侨国籍问题的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正确处理华侨国籍问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我国同多侨民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页。

②⑫⑬⑯⑰⑱⑲⑳《 毛 泽 东 外 交 文 选 》, 世 界 知 识 出 版 社 ,1994 年版, 第 279、600、601、175-176、184-185、189、187-188、230页。

③④⑤⑥⑧⑨⑩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05、105、353、330、59、87-88、19-20、282 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页。

⑭⑮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415 页。

㉑㉒㉓㉔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192-193、194、194 页。

D089

A

1671-2994(2011)05-0025-04

2011-07-25

詹茹冰(1986- ),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国籍华侨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韩国:放弃国籍逃兵役人数创新高
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答读者问)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