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2011-08-15李春来
李春来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室,浙江 温州 325027)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李春来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室,浙江 温州 325027)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创新性等特点。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革命;建设;历史考察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观,以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为理论代表,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前途、目的、方式等的分析,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高度社会化、民主革命已经完成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为前提的,在这里,无产阶级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政治敏锐性。而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资本主义和保守落后的封建主义相互勾结在一起,共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不仅造成了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历史上最苦难的阶级,同时也造就了它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新民主主义具体的历史实践条件的基础上,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实践旨趣,对在中国实现这一价值的方式、途径、步骤等方面作出了独创性的探索,初步显示了中国特色。
1、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战略理论
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手段等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战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认识论的前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最终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必须经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阶段要完成两种不同的历史任务,前一个革命是后一个革命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必然趋势,中间不能插上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毛泽东还说,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①而且,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成要有自己丰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巨大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毛泽东特别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2、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占主导和领导地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特色还表现在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认识上。在毛泽东看来,新民主主义特殊的过渡的性质,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必然是国营经济占主导和领导地位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经济形式必然是国营经济、集体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必须要使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这样,才能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方向。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应是大众的、反封建的、科学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观还表现在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政治等的论述中。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应是大众的、反封建的、科学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这凸显了文化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即主要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有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也不乏富有独创性的创造,而这种创造性因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张扬,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观
1、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
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③毛泽东认为,变革所有制关系,就是为了消除人剥削人的制度,首先在经济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再进一步在政治上建立起民主的人民政权。
生产关系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④在毛泽东看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富强的根本,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才有切实的物质保障,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的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这是毛泽东很早就已经确立的目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通过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就已经提出,中国必须要发展自己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建设中国的工业化,以达到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53年,他又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完整提出了这一思想:“党的任务是在十年至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改造。”⑤1954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应该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⑥。这样,工业化和具有高度现代性就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为实际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使中国进入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潮流中,是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最为根本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的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已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⑦。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959年底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⑧在1964年的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宣布,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被确定下来。
2、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发展商品生产,这是进入未来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说:“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⑨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发展生产和巩固工农联盟的,因此,它不会像有些人所害怕的那样会使中国倒向资本主义。他说:“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⑩,我们“已经把鬼吃了,还怕鬼?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把五亿农民引导到全民所有制”⑪。
3、建立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和实行全国范围内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1958年,毛泽东在郑州会议的讨论中形成了这些意见。他说,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东西,叫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内,全党全民的任务就是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表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而现在存在的以人民公社形式出现的社会主义大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小全民所有制,要逐步地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这种全面的全民所有制包括:(1)社会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2)社会产品(不仅是生产资料的产品,而且是生活资料的产品)也为全民所有。⑫所以,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建成的根本标准,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规定。
毛泽东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切生产由整个社会来管理,并按总的计划和全体成员的参加来经营的原则,根据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经验,也在中国确立了统一集中的经济管理体系,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⑬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的确立和计划经济在全国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很快地在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各个经济领域中都得到了贯彻,而这一经济中的计划必然就导致政府与国家、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指令性和计划性。毛泽东的这些认识,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完全符合实际的一面。
4、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都会有的现象
在党的八大上,党正确地将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分析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后,毛泽东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注意力逐步地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并把它扩大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斗争所做的新的科学概括。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特点和价值
从理论层面来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创新性的特点,是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与发扬的根本。
1、实践性
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中,反对本本,反对教条,崇尚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改造中国的现实世界而不只是去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正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最大的理论特色。
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创作中就可以发现,他所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对象、任务、动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性质的理论,都是他亲身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他多次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认清中国现实的国情,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来探索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他强调:“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⑭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人做过的事业,虽然有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那都是别国的,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立场、观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拘泥于个别的结论,因为“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⑮。
毛泽东以实践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来确立起自己的社会主义观念。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强调必须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实践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谁也没有干过,没有先学会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而后搞社会主义的”⑯。
2、过程性
过程性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鲜明特点,这主要是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建设当作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就能完成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成并不仅仅是一个过渡时期就能完成的,它可能还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在1954年的宪法草案中,毛泽东初次讲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成的时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⑰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其他报告中,毛泽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成和高度建成的问题。
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也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而“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⑱。
可见,对社会主义的建成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毛泽东都是把它当作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来看的,即使在有些时候他缩短了社会主义实现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间,但是,过程性确实是其鲜明的特质。
3、创新性
坚持创新,走中国自己的路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他们的世界观所提供的只是一种行动的方法论和指南,而不是教条。毛泽东充分灵活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在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中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创新性充分地表现在这些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巨大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在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用和平赎买等方式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划分,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论述,都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等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历史国情所提出的具有极大独创性的认识和观念。可以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充满着创新的光芒和特色。
总之,毛泽东坚持以创新性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⑲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正是在这种以创新性为指导原则的观念下,毛泽东指出,每个民族都会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向共产主义。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③⑥⑰《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350、329 页。
④⑨⑩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1、435、439、440 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⑦⑬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1-772、730-731 页。
⑧⑭⑮⑯⑱《毛泽东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6、330、5、276、108 页。
⑫《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3-515页。
A841.1
A
1671-2994(2011)05-0021-04
2011-07-21
李春来(1982- ),男,重庆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