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断与治疗体会
2011-08-15赵延兵
赵延兵
(焦作市人民医院普外二区 河南焦作 45400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婴幼儿及儿童多见,但临床上发病率不高。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本病检出率提高,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疗效满意。我院自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本病患者1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例患儿,其中女性12例,男性2例,男女比例为1∶6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6岁,平均37个月,临床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腹部包块及发热,其中三联症状典型者8例,间断腹痛伴发热者4例,间歇性黄疸2例。
1.2 诊断及治疗情况
本组14例患儿术前均经血液化验、B超及MRI确诊,全部施行根治性手术,即胆囊切除、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
2 治疗结果
本组患儿,100%术前诊断明确,施行根治性手术,术中顺利,术后恢复满意,平均住院周期为12d,术后随访无肠粘连、逆行胆道感染等远期并发症,生活质量满意。
3 讨论
3.1 诊断手段
3.1.1 临床症状 基本症状为间歇性出现腹痛、肿块、黄疸三联征,可出现1个或2个,同时具备三联征者约占20%~30%[1]。其次出现发热及呕吐,大便色白,尿液黄染等症状,若出现囊肿破裂穿孔,则表现出剧烈腹痛,呕吐,腹肌强直等腹膜炎症状。
3.1.2 实验室检查 此类患儿多合并血、尿淀粉酶升高,总胆红素(特别是结合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等,多于发作时出现,症状缓解后各项指标均可恢复正常。
3.1.3 B超 本组14例患儿,均经B超初筛,报告显示均可于上腹部及肝区探得明显囊性回声,部分内可见分隔,且与近端胆总管相连,彩超无血流信号[2]。
3.1.4 MRI 近年我科采用经MRI胆道水成像检查,更加清晰直观的反映囊肿的位置、大小、分型、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充分的术前准备,必将成为此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3.2 治疗
3.2.1 保守治疗 若患儿一般体质较差,可先行保守恢复治疗,内容有禁食、减压、抗炎、抑酸、保肝、退黄等,一般病患经此治疗,症状大多能明显缓解。
3.2.2 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此病病因,大多数认为系胰胆合流异常,造成胰液反流,破坏胆总管壁,使其失去张力而扩张。另有胆道上皮增殖不平衡及病毒感染学说,对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此为该病的首选术式。我们的体会,首先穿刺并确定囊肿,切开囊肿,由囊肿内分别向近远端游离,近端至左右肝管会合处以下,修成喇叭状,远端至胰腺段水平,切除囊肿,残端缝扎[3]。肠管方面,保持空肠升支于30cm以上,近端空肠与远端空肠行端侧吻合,再将吻合口上方浆膜平行缝合约5cm,以抗返流。胆肠吻合常行端端吻合,以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前后壁,此处留置腹引管,胆漏发生极少。(2)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为姑息性手术,多弃用。(3)外引流术。适用于重症患儿,如囊肿穿孔,严重胆道感染等,需行二期手术,我院本组14例患儿均采用一期根治性手术。
总之,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得到了更好、更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随着我们科技及医学的发展,必将有更新、更好的诊治手段造福于民。
[1]佘亚雄,童尔昌.小儿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7~180.
[2]宋丁.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8例[J].西部医学,2004,16(4):132.
[3]壮文军,姜子菲,谷兴琳.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7例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88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