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肠穿孔临床诊治分析
2011-08-15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新店镇卫生院 河南南阳 450052)
新生儿期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穿孔并非罕见,往往病情严重,死亡率居高不下。穿孔的原因和部位术前常不易明确诊断,早期更因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致使延误诊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确诊的44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男28例,女16例。入院日龄1~9d,平均5d。早产儿26例,足月产18例,体重3kg以上4例,2~2.5kg28例,体重<2kg的12例,出生时有缺氧史30例,剖腹产10例。
1.2 病因
胃壁肌层发育不良致穿孔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胎粪性腹膜炎4例,肠扭转不良6例,特发性肠穿孔6例,特发性胃穿孔4例,先天性肠闭锁4例,先天性阑尾炎6例。
1.3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均以腹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腹胀44例(100%),反应突然变弱转差40例(90.9%),呼吸困难、呻吟34例(77.2%),拒乳、呕吐36例(81.8%),腹壁发亮及红肿30例(68.2%),肠鸣音减弱或消失40例(90.91%);X线发现气腹38例(86.36%);38例行诊断性穿刺,有30例抽出气体或含胃肠液的炎性渗出液。
2 治疗与结果
本组采用肠粘连松解术4例,肠切除吻合10例,行肠造瘘16例,单纯胃肠修补14例。治愈36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5例,治愈率为81.82%。其中死亡及自动出院病例中中毒性休克8例,DIC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
3 讨论
新生儿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其屏障机制不完善,同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在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情况下,尤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胃肠道穿孔[1],当腹腔内出现严重感染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困难,容易误诊及延误诊断[2]。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新生儿呕吐及腹胀临床上常见于中毒性肠麻痹、电解质紊乱、消化功能不良等。但经相应处理能缓解,应注意大便及腹部情况。我们发现,腹胀突然加重,并出现气促、发绀、休克等病情恶化征象,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水征阳性,腹部红肿是消化道穿孔临床主要表现。而腹部红肿、男性阴囊红肿是腹膜炎特征性表现之一,应引起重视。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重要手段。不同体位的X线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本组38例X线以膈下游离气体及腹腔下部大液平征象为突出表现,为手术提供了有力依据。腹腔穿刺见气体或粪汁亦可确诊。
患儿一旦诊断确定,应尽早手术。手术方法的选择视患儿病情而定,采取有效、简便的术式和方法,术中操作尽量轻柔,麻醉尽可能采用简单快捷方法,仅作穿孔修补和腹腔引流,小肠节段性病变,可作肠切除肠吻合术,结肠穿孔病变重者,可作近端肠袢造瘘,关腹前温盐水冲洗腹腔。术后的监护及积极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面,近几年设立NICU后,新生儿胃肠穿孔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有报道[3]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病死率约60%以上,目前亦有报道25%~33%[4]。本组病死率相对偏低,可能与本组就诊及时、围手术处理合理、新生儿监护及静脉营养应用相关。
新生儿胃肠穿孔病因复杂,是病势凶险、病死率高的严重疾患。一旦诊断确定,应尽早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以及有效术后管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可以减轻肠管扩张、电解质紊乱和毒素吸收。甚至可以减少穿孔发生。另外,重视产前诊断,有助于做好产前和分娩时必要的应急准备,使新生儿得到早期外科干预以提高其治愈率[5]。
[1]Resch B,Mayr J,Kuttnig-Hairn M,et a1.Spontaneous gastrointestihal perforation in very-low-biah-weght infants-a rsl’e complication ill aneonatal intensive oALre unit[J].Pedimr Surg Int,1998,13(2~3)∶165~167.
[2]李桂生,刘钧澄,刘唐彬,等.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和绞窄性肠梗阻处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3,14(6):327.
[3]李桂生,刘钧澄,刘沼彬,等.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处理(附31例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3,14(6):327~328.
[4]王文强,徐宏旭,刘子欣.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1):58~59.
[5]Hunt MN.Ne acute abdomen in the newborn[J].Selllin Fetal Neonatal Med,2006,ll(3)∶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