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病例谈猝死的预防和急救
2011-08-15
(黑龙江省宝清县农垦597医院 黑龙江宝清 155610)
1 导致猝死的典型疾病
导致猝死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的原因有心脏病、脑血管意外、急性肝坏死等疾病,以心脏原因为最多。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导致猝死,青少年的猝死多与重症暴发性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家族性遗传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有关,中老年人的猝死常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从猝死的典型病例来归类,可分为以下4种:
(1)心脏性猝死: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典型猝死疾病,通常在起病后1h内甚至是数分钟内就发生猝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心率失常,其中冠心病最多见。尤其是隐匿性冠心病,患者不会表现为心绞痛或者其他心脏症状,猝死常常是最早的表现,也就是很多貌似健康的人发生猝死的原因所在。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
(2)中风性猝死:因中风发作而引起的猝死一般从发病到死亡在数小时至1d。多见于止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围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死,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常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
2 猝死的预防
预防猝死,应在平时做好身体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年轻人,因为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信号,平时也基本不作保健维护,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可能已经导致发生血液高凝等改变,由于没有控制性用药和检查,往往突然发病,来势汹汹,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早保健,早治疗,疲劳不撑着是现代人要切记的健康训条。
(1)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每天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防止肥胖,而且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但锻炼并不是强度越大、时间越长越好,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
(2)合理膳食,避免肥胖。很多年轻人不能保证按时进食三餐,不吃早餐或者胡乱塞几口成普遍现象。应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甜食。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
(3)忌烟、限酒。吸烟、多量饮酒,甚至酗酒,肯定会促发动脉硬化并诱发心肌梗死。但是少量饮酒还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起到减轻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可以做到“限酒”而不是绝对“戒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患有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疾病的人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者,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对于高血压,更要提早注意预防,尤其是那些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
(5)定期体检,有备无患。每年作1次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特别是隐性冠心病。如果查出有冠心病,应按医嘱服药,身上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如有胸痛、心慌、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6)普及急救知识,了解猝死的原因和高危因素,普及抢救常识很重要。急救有“黄金救援8min”的说法。因为猝死1旦发生,存活机会很低,在4min以内实施抢救成功率为50%,每推迟1min,则成功率降低10%,超过10min,成功率就几乎为零了。普及猝死的抢救常识,在心脏疾病发作时,抓好抢救最初的4min,对提高猝死的存活率和患者将来的生活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3 猝死的急救处理方法
大多数猝死发生在急性发病后6h内,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h内死亡者归入猝死之列。猝死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少数心源性猝死有先兆,在猝死几天甚至几月前,患者会出现胸痛、气促、乏力、恶心、厌食等症状,由于属于非特异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失去最佳就医时机。
猝死有个“黄金时间段”可以进行抢救,一般是发病5min内。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段”的话即使复苏成功也会有相关后遗症,如没有及时复苏等抢救死亡率高。对猝死的患者一般采取的急救措施就是“人工呼吸”和“心外心脏按压”。如发现突然昏厥的人,最好是紧急行心肺复苏,同时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如果猝死患者周围的人都不会相关急救措施的的话,患者基本无生还的可能。
[1]易芳,张静,丁琳,等.急诊手术室危重创伤急救配合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3,(11).
[2]梁婷.急诊危重创伤急救手术的配合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8).
[3]郭林选,孙凤莲.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预防与急救[J].医学信息,2010,(6).
[4]张海伶,潘世芬.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J].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2000,(1).
[5]陈兵,刘健,王洪霞,等.心搏骤停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测定及意义[J].急诊医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