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吨的彰显
2011-08-15侯瑞宁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10亿吨的彰显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记者手记
3月的东营,残雪未消,乍暖还寒。
为了探寻10亿吨的前世今生,记者走过了可与“松基三井”媲美的“华八井”,看到了仍在产油的坨11井,见到了脸上写满历史的胜利老人,也认识了活力四射的胜利新一代,每到一处都被深深感染。
行走间,记者在心里自问,沉甸甸的10亿吨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不断深入的采访中,答案逐渐明晰。
10亿吨是一份浓浓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洋溢在胜利油田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它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牢记自身使命,站在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和条件履行责任、多做贡献。
创业初期,面对“野草茫茫看不到边,盐碱白白片连片,风多雨多蚊子大”的恶劣环境,胜利人昂首对天笑,“风算老几雨算啥!”用人拉肩扛在渤海湾建起了全国第二大油田。
如果不是翻阅历史报道,胜利人可能已经忘了1998年是如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和走私油的冲击,胜利油田史上第一次被迫关井压产上万吨,对外单位欠下胜利油款40多亿元。然而,作为“国家队”,胜利人深知:油田难,国家更难。为了在完成应缴当年税费的基础上再为国家增创3.5亿元利润的任务,胜利石油管理局机关全体人员停发奖金,人均增收节支1000元。
10亿吨是一份铁肩担道义的责任。
“责任”,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频率最高的词语。在国家特殊的历史时期,胜利人立志建成第二个大庆,为此孜孜不倦,在黄河三角洲写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历史时刻,胜利人不辱使命,克服一道道世界级难题,创下连续15年稳产2700万吨的奇迹。
这份责任是在任何时刻都要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感,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为了多产一吨油,胜利人精细每一口油井、严把每一道投资关口,将精细落实到油田每一个角落,让一口口本应报废的油井起死回生。
10亿吨是一份依靠创新积蓄的力量。“新时期需要创业奉献,更需要创新发展。”不断的创新让胜利40多年来仍然保持着青春活力。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就是胜利油田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从胜利一号浅海坐底式石油钻井船到胜利二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他实现了胜利油田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梦想;从链条式抽油机到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他使采油效率不断提高。如今,他又投入到了长环形齿条抽油机的研制与完善中。
这种创新贯穿于胜利油田的方方面面。从“油公司”模式到“一体化体制”再到“精细化管理”,从复式油气藏理论到化学驱油,从水平井技术到低渗透开发技术……胜利人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己,在超越中积蓄着更大的能量。
10亿吨是走向更大胜利的新起点。
10亿吨原油累计产量,这是一个辉煌的数字,在中国石油行业凤毛麟角。可是,胜利人没有沉湎于“功劳薄”上的数字。王立新说:“10亿吨只是一个新起点。”站在起点上,胜利人信心满满地向着“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愿景出发。
面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54%的严峻形势,胜利油田以“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等不起”的紧迫感,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今,胜利油田共有92支石油工程队闯入海外市场,在沙特、印尼等16个国家执行项目59个。
此外,胜利油田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面对稠油、低渗、海上等勘探难点,胜利油田毫不畏缩,发起了全面进攻。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在2011年这一“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胜利油田在13万平方公里的西部勘探区,又发现了第77个油田——春风油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有理由相信,胜利油田“百年胜利”愿景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