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利,不仅是10亿吨

2011-08-15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能源安全东营市

■ 文/本刊评论员

胜利,不仅是10亿吨

■ 文/本刊评论员

如果从“华八井”喷油这一天算起,到2011 年4 月16 日,胜利油田已经走过了整整50 个春秋。半个世纪的历程,说长不长,因为这段历史基本上仍在当代人的视线内,“胜利”是“我们”共同打造的金字招牌;说短不短,50 年里,襁褓中的婴儿早已成长为“知天命”的壮汉。在历史老人的催促下,曾经为油田开发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一代又一代前辈们,离开了油田,离开了岗位,离开了热爱的事业,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往事。

胜利油田的名气是响当当的。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大庆第一,胜利第二,数一数二。从1964年大会战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胜利油田的年产量已经接近2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而且一直保持至今。如今,胜利油田原油累计产量超过10亿吨。

10亿吨原油,这是胜利人为国家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是石油人为共和国送上的沉甸甸的礼物。“缺油少气”是大自然留给中国人的先天能源禀赋。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短暂时间的自给自足外,原油供给一直是制约经济加速发展的一条“短腿”。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化,消耗越来越多,这条“短腿”的瓶颈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支撑不断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中国消耗的原油在年复一年地高比例递增,不到20年的时间里,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从零攀升至55%,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国软肋。年初以来中东北非的持续动荡,推动国际市场油价再次越过每桶100美元大关,高油价成为国内通胀的潜在隐忧。试想,在这样的能源供给环境下,如果没有国内油田的稳产增产,中国的能源安全岂不愈加脆弱?在如此大背景下来看胜利油田的10亿吨原油,其价值和意义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10亿吨原油,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保证了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而且在50年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彻底改变了昔日黄河入海口的旧貌,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东营。随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和崛起,以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区为中心,陆续兴建了铁路、公路、黄河大桥、机场、海港等大型公益工程,形成了水、电、路、讯、港配套体系,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10月15日山东省东营市正式建置。东营市的诞生,使万里黄河有了自己的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胜利油田有了自己坚强的依托和稳固的生产生活基地。50年和10亿吨原油烘托出一个欣欣向荣的东营市,如果胜利油田能够继续稳产高产,一个更加繁荣的新兴现代化城市无疑令人期待。

10亿吨原油,在这笔财富的积累过程中,胜利油田更收获了丰富多彩的沉淀,用本刊记者的报道概括,包括一套理论、一套技术、一套管理、一支队伍和一种精神。与信息社会五光十色的现代城市生活相比,油田的开发建设明显枯燥、粗糙、艰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了石油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胜利油田所在的黄河入海口,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油藏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为了在这里找到油、找到更多的接续储量,胜利人发现了一系列堪称世界水平的勘探开发理论,理论的不断突破带动了原油产量的持续稳产增产,10亿吨原油的积累浓缩了胜利人的智慧,也形成了包括管理、人才、技术和精神在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庆祝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0亿吨的这个历史时刻,石油人不会忘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担子。相对于经济发展对于油气的巨大需求来说,作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的国内产油量,甚至越来越难以撑起原油供应的半壁江山,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但不要小看了这不足一半的国内原油供给,如果没有这一块,中国的回旋余地会越来越小。所以,值得为胜利人的10亿吨原油欢呼鼓舞。这10亿吨原油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实际分量。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能源安全东营市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胜利油田经济产量效益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