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通四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2011-08-15羿,熊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颈性三通夹脊

闵 羿,熊 健

(长沙市中医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颈性眩晕,中医称之“项痹”,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痉挛造成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亦称Barre-Lieon综合症。颈性眩晕常在扭头、低头或并头后仰时发作或加重,常表现为一过性,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猝然倒地、颈项疼痛等前驱症状常与之伴行,有时还可伴有头痛、耳鸣等症。笔者运用科室独创“三通四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并与口服西比灵胶囊30例对照,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以长沙市中医医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针灸科门诊病人中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三通四联组(治疗组)和西比灵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性别组成、年龄、病程长短及接受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各项参数均衡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②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③X线正位摄片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示椎间孔变小。颈椎CT示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椎管狭窄。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排除标准

①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塞等;②内耳疾病;③精神病;④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三通四联(治疗)组

采用本科室独创“三通四联”疗法,即以电针微通,以灸法温通,以刺血拔罐法强通。①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杼、百会;②电针: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选用规格为0.3 mm×40 mm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进行穴位常规消毒后,双侧风池穴针尖朝向双侧目内眦方向刺入1.0~1.2寸,双侧颈夹脊(颈夹脊取C3~C5,每次取两组)、大杼均采用直刺1.0~1.2寸,百会穴沿督脉向前平刺1.0~1.2寸,均采用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针刺后除双侧大杼穴外均接G91-D电针仪(扬州康岭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用连续波,频率50~10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③灸法:针刺大杼穴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0 mm的艾卷施灸,燃2壮后将针取出;④刺络拔罐:30~40 min后取针,每次从风池、夹脊、大杼穴中取一组穴位,以梅花针重叩出血,随即在叩刺部位拔罐,采用闪火法,选择 1~3号玻璃罐,留罐10 min。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渗出物及血迹,清洁皮肤;眩晕程度较重或见效较慢者,可以梅花针轻叩百会穴,以皮肤潮红或轻微渗血为度;⑤疗程:每日治疗1次,治疗5次后间隔2天,再继续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全部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梅花针为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以强化戊二醛浸泡消毒,疗程完毕后销毁。

2.2 西比灵(对照)组

予口服西比灵胶囊(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早晚各5 mg,10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1]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2个月随访未复发;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发作;好转: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4 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24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痊愈18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较优。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易导致颈椎内外力平衡失调,正常生理形态不能维系,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反弓、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性改变甚至引起小关节紊乱、错位等。在同时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这一系列变化极易打乱颈椎原有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激惹椎动脉,影响椎动脉供血,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迷路前庭或小脑缺血而发为眩晕[2]。针对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我科以独创“三通四联”疗法,即电针之微通、灸法之温通、刺络拔罐之强通用治该病,获得显效。本研究所选主穴,风池具有改善椎基底动脉痉挛、恢复脑部供血的作用;颈夹脊不但能增加颈部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且能促进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刺激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3];百会、大杼均为治疗眩晕之经验用穴。本研究中除电针及艾灸治疗外,提出了刺络放血的特殊要求,以促进颈椎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消除,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以恢复,从而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消除局部炎性水肿,减轻血管压迫,缓解血管痉挛,脑部缺血状态得以改善,达到消除或减轻眩晕症状的最终目的。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吴永利,张跃全.颈性眩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推拿治疗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8,28(3):8 -9

[3]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23-24

猜你喜欢

颈性三通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一起热压三通开裂失效机理研究
CAESARⅡ中三通的分析和应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隆德县三通古碑考释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