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的护理

2011-08-15郭文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发作针刺症状

郭文静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病房,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眩晕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系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路径、前庭神经核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等部位受到病理性损伤引起。以老年人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成突发性,且易受累、激动、紧张、失眠等诱因下发病。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程度可轻可重。眩晕发作时眼花、景物旋转、站立不稳。轻者可闭自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出汗、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认为眩晕的主要原因为血瘀阻滞脉络、血运不畅或痰浊上扰于脑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已广泛用于临床。现将我科治疗本法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们采用中西医治疗该病的患者为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40~78岁,平均56岁。住院天数最短3天,最长22天。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发病,会出现急躁情绪,应关心体贴患者。对于肝阳上亢,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力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心情舒畅。对眩晕较重的,心烦易怒、焦虑、失眠的患者,须耐心细致地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眩晕的防治知识和治疗经验,以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缓解急躁情绪。

2.2 专科护理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眩晕发生的时间、程度。注意舌质、舌苔、脉象及血压的变化。一般眩晕患者要经常测量血压,若血压上升,面赤、舌红、脉弦数,应及时处理。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眩晕发作时需要闭目养神,休息。发病期间少做或不做弯腰、转体动作。坚持劳逸结合。眩晕恢复后,仍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观水、乘船及作各种旋转度大的动作和游戏,必要时可先服乘晕宁、清眩丸等药物或用胶布、麝香虎骨膏贴脐,预防眩晕发作。

2.3 用药护理 ①肝脏失和、痰火上扰者,治宜和胆清火、除痰止眩;②脾胃虚弱应给予补益脾胃;③肾阴不足,应滋肾壮水;④肝阳盛者,治宜泻肝胆、清热。中药汤剂宜在两餐之间温服,1剂分两次服用。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若眩晕伴有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2.4 饮食护理 眩晕病人的饮食宜清淡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为主,宜食植物油、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忌辛辣、肥腻、生冷等食物,忌烟酒。痰浊内阻忌油腻、甜粘食物:气血亏虚者应加强饮食调补,可进食瘦肉汤、鱼汤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

2.5 辨证施护 (1)肝阳上亢型:①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注意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力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心情舒畅。②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③针刺风池、太冲、合谷或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缓解眩晕。④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⑤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2)肾精亏损型:①根据证型安排病床。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内凉润,通风良好,光线不可过强,保持安静。②使患者睡眠充足,失眠时可针刺神门、内关、或口服琥珀胶囊4粒等镇静剂。③中药早晚温服。若眩晕发作有定时,可于发作前1小时服药,或能缓解症状。④ 针刺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也可耳穴埋针,疗效均可。(3)气血两虚型:①注意保持病安静,温暖的环境,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不要碰撞或摇动床位,以免加重病情。②重病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③ 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梅花针与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于患者增进食欲。(4)痰浊中阻型:①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② 针刺中脘、丰隆、内关、风池,如眩晕严重,不省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生。

2.6 出院指导 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畅情志。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声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要暗淡。坚持体育锻炼,选择适当运动方法,如静功、松劲功、太极拳等,以达到调节周身气血,逐渐恢复受损脏腑功能。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3 结果

58例眩晕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心护理后,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50例,改善 (症状减轻)8例。总有效率100%。(96%CI=89%~100%)

4 体会

眩晕是多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症状。西医在急性期以静卧休息,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止晕为主,近期效果好。但预防再次发作的远期效果往往不堪理想。根据不同疾病的眩晕其中医证候分型各自特点,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满意。护理在中西医治疗眩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采取恰当的辩证护理措施,如口服汤药、针刺及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及减少其再次发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体会到“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辨证施护的核心,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护理方法。

猜你喜欢

发作针刺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