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象形成机理的中西医对比
2011-08-15王莉萍
王莉萍
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 河源 517300
1 理论基础
中医四诊中,望诊居四诊之首,曹炳章《望舌指南》中指出:“四诊以望居先,察目色,辨舌苔,验齿垢四者之中,尤以辨舌最为重要,盖舌为心之外候,苔为胃之明徽。”而在生理方面,也有众多的有关记载。 《内经》指出:“心主血脉,在窍为舌。”表明心和舌的关系极为密切。除此以外,舌与肝肾关系也非常密切,另也有“舌为脾胃之外候”之说,可见舌与五脏六腑都密切相关,其在诊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现代医学中,也有许多有关舌象机理的文章,分别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功能、生物化学、基因等方面研究和探讨了舌象形成的原因。
笔者将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舌象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临床舌象诊断的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及舌象的多方面运用提供依据。
2 中西医对比舌象的形成机理
1)舌质对比分析
A、淡白舌
中医认为淡白舌多见于虚寒证。《中医舌诊》一书也进一步说明了淡白舌的形成机理: “淡白舌的成因,由于虚寒,所谓虚,指血量减少,或血色降低,因为血虚则舌色相应浅淡,乃势所必然;所谓寒,指阳气不足,阳气衰微,即血量不减也不能使气血光盈于舌上,舌色也现淡白。”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释,则是淡白舌主要由于舌粘膜内血管萎缩,血容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致使红细胞比容、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下降,即血液稀释、变淡。还有研究表明,房颤中舌象淡白所占比例也很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左心室射血减低,心排血量减少致使舌内血液减少[2]。
可见,对于淡白舌成象的成因,中西医的解释都认为淡白舌的成因是因为舌下血液减少,但中医认为气不足也能出现淡白舌,而西医则认为左心室功能降低,致使舌下血液不足;气虚和心室功能低似不同,但中医的气具有脏腑功能的概括,可知中西医观点对于这点还是相通的,中医可以从这一点指导西医诊疗。
B、红绛舌
《舌苔统志》指出:“舌本正红者,为脏腑已受温热之气而致也。”由此可知,中医认为红舌乃热邪所致,一方面由于热邪侵犯血脉,扩张血脉,加速血行;另一方面,热邪煎灼津液,导致血液变稠,两者都致使舌质变红。
现代医学认为,红舌出现主要是因为舌下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导致血液中氧合蛋白升高,血液显鲜红而出现舌质红[3]。
中西医都认为红舌出现是因为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导致,而中医的热邪煎灼津液致血液变稠形成红舌的机制,西医尚无和中医较统一的形成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C、紫舌
中医古代文献中记载,紫舌在寒证、热症中均可见到,在瘀血及酒毒患者中也常见。《伤寒舌鉴》曰:“淡紫青筋舌,此寒邪直中厥阴,真寒症也。” 《中医舌诊》指出:“暗紫舌……所以暗晦原因,约有三端:一、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雍滞已甚;二、素有瘀血在胸膈之内,热邪入营,血既而又不通畅;三、温热挟湿,或素喜饮酒,酒热湿邪,深蕴血中。”
现代医学则从舌下静脉血流流变学和动力学方面解释,认为紫舌的出现是因为舌下静脉压力高,血流速度减慢,舌下缺氧的同时二氧化碳潴留,血液氧合蛋白减少,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增大,导致血球积压聚集,舌下出现瘀血,从而出现紫舌。
中西医都发现紫舌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舌下脉络血瘀出现,西医从缺氧方面阐述了中医寒凝致瘀紫的机理,但酒毒为何致紫舌,则西医尚无明确的解释。
2)舌苔对比分析
《伤寒论本旨》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所发,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指出脾胃阳气脾胃蒸化水谷之气,上聚舌面而形成。
现代医学认为,舌苔系舌面乳头角化细胞、脱落细胞、白细胞、细菌、唾液和食物残渣等所构成,舌苔的色、形、质取决于舌苔的构成成分。
A、薄苔
中医认为薄苔是胃中生气所现,如有病也是病邪初现或病情轻浅的里证。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薄苔是舌表面细胞新陈代谢处于平衡状态,而病理薄苔者,则表现舌表面细胞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从生物化学方面研究发现病理薄苔表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H),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 (LDH)等酶活性低下,缺铁,舌面pH值升高,以上种种都不利于舌表面细胞的生长分化,其角化、退化也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可能是病理薄白苔形成的内生机制。
B、厚苔
中医认为厚苔是痰饮湿浊之伏里,主邪盛入里,内有痰、饮、水、湿、食积,致使胃腑结滞,病气有余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厚苔是 MDH、LDH、G-6-PDH、ANAE活性增强,RNA、-SH含量较高,ACP活性低下,cGMP升高,交感神经偏亢,唾液锌降低,致使舌细胞合成和氧化代谢增强而分解相对缓慢,另一方面,舌苔表面的pH值也降低,有利于细胞间隙中H离子与膜表面糖链末端的负电荷相互吸引,增强了细胞间的黏附力,细胞因此不易脱落,这可能也是形成厚苔的原因之一[4]。
C、黄苔
《察舌辨症新法》指出:“老黄色……厚腐堆起,此胃中饮食消化腐蚀上达之后,为湿温化热之始。”由此可见,黄苔形成是胃中腐蚀之气上升于舌而化之苔。
现代医学则认为黄苔的形成是丝状乳头角质凸起,伸长,分枝增多,各部分细菌感染,同时发生舌黏膜内灶性感染,炎细胞渗出及其分解产物的着色作用及细菌的产色作用而致[5]。
中西医目前对舌苔的形成机理存在很多不统一的地方,现代医学对舌苔的形成机理的阐述分析较中医严密,中医需通过进一步整理中医古籍,使中医舌苔研究可以和现代研究接轨,无论从诊断还是治疗都可以更客观化和标准化,使中医更具有科学性。
3 分析与展望
中西医目前对舌象即存在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分歧的地方。中医作为经验医学,其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与验证,证明了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疗效性和实用性,其科学性也随着医学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一被证明。作为医学从事者和研究者,我们必须时刻遵循着“肯定现象,发现规律,阐明本质,提高疗效。”的科研目标,把一切科研都围绕在疗效的目标上,舌象的本质已经渐渐被阐明,我们也必须在其机理中找到其可以运用于临床和指导临床的部分,例如,如何利用舌下刺激 (机械刺激和电刺激)促使的某些神经递质的增加,从而促使第二信使的增加,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增多,进而提高免疫力等等[6]。这是舌象机理所能运用于临床的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舌象机理的进一步阐明,舌头的作用将不单单运用于诊断,它将渗入到临床的各部分。
[1]吴正治,郭正球.舌苔原理的综合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04(1):1.
[2]高秀娟,丁成华.舌象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7(10):21-22.
[3]周小青,吴正治.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化学的定性定量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4,4(4):13-14.
[4]黎湘娟.糖尿病舌下脉络诊法的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4,7(4):11-12.
[5]胡岳棣.上消化道疾病病理.幽门螺旋杆菌和舌诊的关系[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5.02(2):2.
[6]李明,吴正治.舌苔原理现代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