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育种工作的创新发展

2011-08-15薛长安

中国牛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种牛大通牦牛

薛长安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青海大通 810102)

中国现有牦牛1 300多万头,主要分布在藏族同胞聚居区,分布面积300万平方公里。青海省是牦牛的主产区,现有牦牛470万头,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牧业区。牦牛同当地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牦牛业对提高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受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们较低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虽然牦牛自驯养成家畜以来已有4 000年历史,但其生产性能低下。到上世纪70年代,牦牛群体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开展牦牛育种工作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唯一出路。因为只有通过家畜育种,才能提高种畜的品质,实现增加良种数量,改进畜产品的质量与扩大优质产品之目的[1]。

1 技术创新,确定牦牛育种方向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唯一的以培育良种牦牛为主的国有种畜场,承担着全省牦牛育种和推广任务。建场50余年来,大通种牛场致力于牦牛复壮和推广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和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与观念、技术的创新和契而不舍的探索分不开的。创新,铸就了大通种牛场金牌的品质;创新,推动了青海牦牛育种事业的发展。

大通种牛场对牦牛育种方法的选择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摸索过程。①是利用黄牛杂交改良,虽然其后代表现了很强的杂种优势,生产性能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受杂种犏牛雄性不育、级进杂交后代又因优势瓦解,使得这一方法只停留在利用杂交一代犏牛水平上,牦牛本身遗传结构并未得到改进和重组,而且进行改良的区域十分有限;②是土种选育,利用本地优良个体选配选留,能够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和群体生产效益,但没有形成种群规模,难以在广大牧区推广[2]。

在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专家和大通种牛场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培育牦牛新品种的重点科研项目正式列入农业部“六五”到“九五”的4个五年计划,由兰州畜牧研究所承担,在大通种牛场执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导入野牦牛血液,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目标是:通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冷冻精液,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含1/2野牦牛血液的、具有强杂种优势的杂种牛,组建育种核心群,进行闭锁繁育,强度选择于淘汰,培育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远高于家牦牛、体形外貌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型品种。通过进一步对牦牛的驯化过程的考证以及从细胞遗传、血液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十分有效的途径[3]。

杂交牛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抗寒耐饥,采食能力强,发育迅速,其体形外貌高度一致,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1988年,“野牦牛驯化与冻精利用”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牦牛复壮新技术”作为一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推广的50项新技术之一。2004年8月完成了大通牦牛国家新品种的审定工作。近年来共向社会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7000头,后裔达到40万头。在保证本省种牛需求的前提下,还向省外各大牦牛产区提供大通牦牛种牛和冻精。大通牦牛良种已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测算结果,近五年来大通牦牛良种推广效益近5亿元。连续三年荣获省、部和国家科技奖:2005年“大通牦牛培育技术”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青海省牦牛改良技术推广”,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07年“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又被农业都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资源保种场。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的培育成功,无论从理论还是育种实践上,都是一次次的创新和完善。

2 观念创新,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牦牛自驯化成家畜以来,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及经济学特性,形成了不同于其它任何家畜的“牦牛生产系统”,该系统具有畜种单一、终年放牧的特点,是个低投入、低消耗、低产出、周期长、运行缓慢的粗放管理系统。为了改变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大通种牛场在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一次打破传统的饲养管理观念,采取了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全哺乳犊育肥工作[4]。

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对幼畜过冬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年冬春柘草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瘦弱犊牛因采食困难而死亡。为避免冬春瘦弱畜损亡,大通种牛场实施了一个大胆的措施,即对当年犊牛进行一定规模的屠宰,以此压缩群内非生产畜,减轻草场压力。通过充分的论证,这种生产方式终于于1984年在大通种牛场开始应用,即屠宰当年六月龄公犊。为了保证犊牛快速生长发育,实行不挤奶全哺乳方式,育肥当年犊牛,在秋季九月份屠宰出栏。截至目前,全场每年屠宰犊牛3 000余头,仅此一项收入百余万元。实践证明这项措施不仅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途径。采取这项措施,除了增加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①屠宰当年犊可以提高牦母牛的生产性能。据测定,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牦牛一年一胎率只占28%。而屠宰当年犊牛后,母畜泌乳期停止5至10 d即可恢复体力,使体内的激素产生积累加快,提前排卵授配。母畜生产性能提高一倍以上,每年受胎达到62%;②屠宰当年犊牛,提前出栏,可压缩群内非生产畜,增加母畜。因为屠宰当年公犊,使畜群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在牲畜存栏没有增加,生产费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每年可多产犊3 000余头;③,充分发挥牦牛哺乳期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提前出栏,增加经济收入。研究证明,对牦牛犊实行全哺乳,辅以少量天然牧草养份,其生长发育最快。经过比较,当年出栏牛犊和养四年长大后再出栏相比,每年可增加收入90多万元;④避免了牲畜春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青藏高原严酷的冬春季节,母畜只能维持本身的生存,加之人畜争奶,导致母幼畜体质下降,抵御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牲畜损亡很大。所以屠宰犊牛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第五,缓解了草畜茅盾,减轻了冬春草场压力。牦牛一般在三月份开始产犊,若不屠宰当年牛犊,正逢第二年春季牧草柘黄期在,牲畜对牧草的需求量增加,很不利于安全越冬,这是高寒草地畜牧业管理的突出矛盾。通过屠宰当年犊牛可减轻冬春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哺乳育肥犊牛,开展季节性畜牧业生产已成为大通种牛场牧业生产中的重头戏,相信不远,这项生产措放将在广大牧区推广开来,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3 管理创新,揭开畜牧产业升级新篇章

青海高原的高寒草场是一个很脆弱的初级生产系统,同时该地区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高寒草原,是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获得更多畜产品和良好生态效益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牦牛业的发展,应当是控制数量,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质量;改善管理制度和饲放技术,大幅度提高群体养殖效益;积极争取资金,加快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生态,夯实牧业基础。超载过牧、滥牧、翻耕种植、过分集中的人类活动等都将加速高寒草场的“三化”进程。因此,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正视现实的做法,将有利于高寒草场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大通种牛场积极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草地围栏封育项目工程”、“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等,建成草场围栏50万亩,畜棚60座,高原牦牛繁育中心1座,累计投入资金3 000万元以上,全面改善生产设施,夯实基础,走上了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在青海部分州县建立了大通牦牛扩繁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实施配套暖棚养畜、规模育肥、畜种改良等实用技术,使科技入户率大幅度提高。在传统饲养的基础上通过兴建基地、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实行一体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等建设,努力提高牦牛的个体生产能力、饲料转化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使青海高原牦牛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档次和新水平。加强基层科技建设。积极培养基层实用繁殖、育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承担牦牛育种技术实施、技术指导和实用技术改进等专业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地稳步推进“大通牦牛”繁育工作,保证各项畜牧业新技术在牧区的推广实施[5]。

在新世纪,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展牦牛产品的加工,提高附加值,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牦牛产品系列“绿色食品”的开发研究是增加其附加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突出牦牛肉“纯天然”特色,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精深加工产品,带动牦牛业的发展。

[1] 陈晓德,李鸿康,汪晓春,等.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牦牛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5,35(1):25-26.

[2] 阎萍.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45(12):35-38.

[3] 陆仲磷.中国牦牛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3)33-36.

[4] 冯廷花.浅谈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畜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6):31-32.

[5] 何晓林.冯廷花大通种牛场发展绿色牦牛肉产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27(10):66-67.

猜你喜欢

种牛大通牦牛
距离完美只差一点 上汽大通MAXUS G90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分析养殖场种牛防疫工作的管理①
寻找你心中的完美之车
——上汽大通D90……虞展
山东:东营首次进口新西兰肉种牛 其中安格斯肉牛共计4 181头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