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黄牛改良及肉牛生产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2011-08-15严秉莲
严秉莲,张 啸
(1.甘肃省武威市农科院,甘肃武威 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畜牧兽医局,甘肃武威 733000)
武威养牛业历史悠久,饲草料资源丰富,养牛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深入推进,养牛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牛大户和养殖小区蓬勃发展。黄牛改良是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项常规实用技术,对于推进养牛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养牛效益和质量,推进牛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64.39万头,较2005年的41.83万头增加53.93%;出栏量达到17.07万头,较2005年的13.37万头增加27.67%。2010年六月份,武威市存栏牛53.55万头。其中:黄牛42.27万头,占牛总数的78.95%;奶牛1.58万头,占牛总数的2.95%;牦牛9.69万头,占牛总数的18.10%。出栏肉牛17.46万头,其中:肉牛15.07万头,占牛总数的86.31%,牦牛2.39万头,占牛总数的13.69%。基础母牛存栏25.29万头,占牛总数的47.23%。
1.2 改良情况
武威市的黄牛冻配改良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历经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繁育改良体系不断完善,已建成了市、县、乡三级黄牛改良支撑体系,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目前,全市94个乡镇黄牛冻配点达到282个,比2005年增加67个,增长率为31.16%,拥有配种技术人员371名。黄牛冻配数量由2005年的10.97万头增加到2009年的19.04万头,增加73.56%。应用细管冻精授配率达到90%,情期受胎率达81%以上。当前存栏黄牛中西杂一代牛占33.66%,西杂二代牛占37.71%,西杂三代牛占 26.84%。全市良种改良率达到76.96%,较2005年增加28.27%。
1.3 杂交技术
武威市肉牛杂交改良的模式有二元杂交模式和三元杂交模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武威市引进肉乳兼用型品种—西门达尔牛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冻精配种杂交改良,有效地促进了黄牛改良工作。九十年代,又引进夏洛来、利木辛、皮埃蒙特、安格斯、德国黄牛等优良肉牛冻精开展了肉牛三元杂交,大大提高了肉牛生产效益。据试验测定:三元杂交犊牛初生重平均达到38.7±3.5 kg,比西杂牛提高18.8%;从育肥效果看,三元杂交牛育肥日增重比西杂牛提高21.03%以上;从屠宰结果看,屠宰率平均高出3.22个百分点,净肉率平均提高4.07个百分点[1]。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数学模型筛选出了适合武威市三元杂交肉牛生产的最佳组合为德国黄牛、皮埃蒙特和西杂的生产组合[2]。
1.4 生产模式
武威市养牛重点仍以千家万户散养方式为主,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粗放式饲养。但由于近年来扶持力度加大,积极推广玉米青贮,有效地推动了肉牛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发展。现已建成肉牛育肥场59个,存栏肉牛2 959头,出栏肉牛6 480头;建成养牛小区75个,存栏肉牛15 131头,出栏肉牛17 771头。此外,武威市还依托各种项目建成肉牛屠宰加工线三条,设计年加工屠宰能力9 000 t,实际年加工屠宰能力达到6 000 t。
2 具体做法
2.1 强化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对不合格的杂种公牛坚决取缔,保证黄牛改良健康发展。对冻配从业人员实行“两证”管理。经培训、实践操作和理论考试合格者发给《黄牛冻配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凭资格证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取得两证后,方可准许从事配种改良工作。
2.2 加强宣传
大力宣传和推广黄牛冻配改良技术,进一步提高黄牛改良步伐。加大冻配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以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为重点进行培训,切实搞好牛改技术服务,提高牛改质量。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通过电视、广播、科技展览、开现场会、赛牛会等途径,大力宣传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优越性,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认识到良种畜的优势和土杂劣种畜的缺点,认识到“养畜要改良,良种须良养”的道理,以推动全市牛改工作的进程。
2.3 搞好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按照“扩充体系、规范管理,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黄牛改良规划和技术方案,推进黄牛改良工作。在牛改较好的乡镇大面积推广肉牛“三元”杂交技术,在牛改相对较差的乡镇继续开展西门塔尔级进杂交改良,在奶牛场、奶牛养殖户中引进推广高产奶牛冻精授配技术,并积极示范推广胚胎移植技术。
3 主要问题
3.1 牛改投入不足
由于武威市大部分黄牛冻配点是个体所有和经营,冻配点所需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配种器械破损老化,短缺严重。液氮罐、显微镜等主要冻配器械多为上世纪80年代配发,超期服役,急需更新与补充。另外由于人工授精站点较分散、提取冻精费用大、运输车辆及贮存器具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牛改工作的进程。
3.2 综合效益不佳
养殖户虽然转向以规模化养殖,但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粗放式饲养。没有专业化的肉牛活畜交易市场,也没有专门的牛肉加工厂。养殖户主要以出售活牛和小规模屠宰获利为主,优质优价没能通过“集中化屠宰,冷链化运输,专业化配送,超市化销售”的加工增殖体现出来[3]。
3.3 改良队伍乏力
尽管全市培养了371名配种技术人员,但大专以上学历仅为7人,中专以上学历23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45人。如今这批人已陆续离开工作岗位,新的技术人员得不到补充,技术障碍影响冻配受胎率和覆盖率。
4 对策建议
黄牛冻配改良是提高养牛生产水平最成熟、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牛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4]。武威市正在大力实施百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其中黄牛改良是关键,只要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4.1 夯实发展基础
各级政府应在黄牛人工授精站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并按照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要求,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新技术推广和扶建专业示范户。良种补贴项目中,应加大补贴范围,将天祝白牦牛和肉牛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提高农牧民养殖积极性。
4.2 创新发展理念
对乡(镇)冻配站(集体)的陈旧设备进行更新,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从事黄牛改良人员提供便利服务,使乡镇(集体)牛改人员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鼓励个体黄牛配种员,按市场规律降低成本,推动黄牛改良。
4.3 强化宣传培训
通过科技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黄牛冻配的优越性,使牛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针对引进品种较多的现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科技攻关,邀请省内专家,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特点的育种方案,明确改良方向,培育新品种,完善良种牛繁育体系,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
4.4 加大执法力度
黄牛改良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其环节多,技术性强,且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例》,严格杜绝不合格的冻精流入市场。要采取有力措施,对不合格的杂种公牛要强制去势,对未发证的配种点依法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制止乱交、乱配。全面推广细管冻精授配技术,将黄牛冻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4.5 发展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支持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牵头成立母牛养殖、肉牛育肥、肉牛产销等肉牛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通过合作组织直接与科研、推广单位及加工企业、专业市场联系,提高服务效率,有效地降低产、销成本,形成产销服务的规模效益,实现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
4.6 改善经营管理
“五良”配套技术的输入和科学饲养管理是提高养牛效益的关键环节,要积极推广秸秆加工利用、规范化圈舍建设、疫病防治、饲料配合、短期快速育肥等技术。
4.7 提高科技含量
推进黄牛改良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要积极开展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做好技术转化工作;加大饲草科、育肥技术等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研究力度,增强科技转化能力和创新水平;做好联合育种[5],组织大中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扩大巩固牛改成果。
[1] 苗树君,曲永利,刘立成.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育肥效果的比较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1):22-24.
[2] 周顺成,万国栋.灰色系统理论在肉牛三元杂交改良效果评价上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2006,25(5):4-5,14.
[3] 孔伟,许国军,张宝良,等.凉州区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1):54-56.
[4] 米占锋.甘肃省黄牛改良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C].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2007.
[5] 许尚忠,李俊雅.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业——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村养殖技术,2010,15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