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2011-08-15

中国猪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胃肠炎哺乳传染性

孙 兵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该病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特别是10日龄仔猪的发病情况最为严重,在全国部分地区因该病导致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可高达30%,是目前养殖生产中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11年春季以来,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范围更广泛,发病情况更复杂,笔者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近期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叙述如下,以供养殖企业参考。

1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排出的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健康猪;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主要呈地方流行和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新疫区初次发病率较高,呈暴发性发生,几乎累及所有猪只,7~14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很高;在老疫区,由于母猪大都具有抗体,所以10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有的仔猪甚至不会发病,仔猪断奶后由于切断了母源抗体的来源,成为易感猪。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短,发病突然,仔猪出生后18~72小时的大部分哺乳仔猪易感染发病。

主要症状: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频繁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者灰色,腥臭,在粪便中常见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情特别严重者可见肛门及会阴部呈红色);仔猪口渴严重,迅速脱水、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5天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的仔猪多出现发育不良;后备猪、架子猪和成年猪多出现呕吐、排出灰色水样粪便 (喷射状排出,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饲料),5~7天即可自愈,死亡率比较低;母猪产后感染该病因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而少乳、停乳,可加重仔猪的病情,甚至还会使仔猪整窝死亡。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并有黏液覆盖,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整个小肠气性膨胀,伴有卡他性炎症,充血,肠壁薄而发亮,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内容物,含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心、肺、肾等脏器一般无明显病变。

4 临床诊断

4.1 临床症状

依据本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诊断,可以概括以下3点:12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快,传染迅速,死亡率极高,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初常表现呕吐,仔猪呕吐物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同时出现水样腹泻、脱水消瘦、口渴等。

4.2 剖检病理变化

针对病死猪剖检发现:眼结膜苍白,胃肠病变,胃膨胀,黏膜充血、出血,回肠和空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可以进一步确诊该病。

4.3 实验室诊断

方法一:将病死猪小肠及其内容物制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 IU,链霉素2000 IU,在常温下放置1小时,然后试验仔猪 (2~3日未吃乳的仔猪)1~2mL/头 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在试验猪发生腹泻后,再取小肠做免疫荧光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

方法二:血清学检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被动血凝试验检测本病。

此外注意本病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猪痢疾做好区分和鉴别。

5 预防措施

笔者通过对全国多个地区 (湖北、湖南、河北等)猪场发病情况的调查发现,各地的发病率与去年相比,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在25%左右,是目前疫病防控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前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是冬春季节防控疫病的关键,笔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以提高整个猪群疫病的防控能力。

5.1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

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制度,不要从疫区和病猪场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种猪或仔猪时,应先进行隔离检疫、饲养45天,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 (有条件的可以检测抗体水平,抗体水平不达标的尽快补免)。

5.2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仔猪吃到初乳 (疫情严重的区域,可以在仔猪出生后0~12小时口服免疫球蛋白,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同时应做好防寒、保暖、防疫、保健工作,防止冷热应激,保证仔猪在哺乳期的生理健康,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5.3 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建立严格的场内消毒制度,定期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对场内、舍内进行全面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及污物,对猪舍地面 (清猪以后)、用具等用2%烧碱溶液浸泡数小时,清洗干燥后再用1:500聚维酮碘溶液进行严格消毒。对于已发病的猪场,要立即封锁隔离,限制人员来往,经常消毒 (尤其是被病死猪污染的地方),并做好灭鼠工作。

哺乳仔猪采用 “全出”方式,即每栋产仔舍饲养一批母猪和仔猪后,将此批母猪和仔猪全部转走,腾空圈舍,彻底清洗后严格消毒,并空圈一周,再转入下一批临产母猪,防止连续产仔引起仔猪腹泻病的交叉感染。

5.4 改善饲养环境

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确保猪舍干燥、通风、保温,减少应激因素,适当提高猪舍温度,使猪舍温度保持在28~32℃左右;提供充足干净的饮水。

5.5 做好免疫接种

目前国内主要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冻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产前20~30天接种,哺乳仔猪可通过哺乳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也可用该苗进行超前免疫,对1~2日龄初生仔猪滴鼻或注射,均可达到免疫效果。另外,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在产前20~30天接种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保育猪和育肥猪可在冬季进行预防免疫 (交巢穴注射)。

5.6 紧急防疫

在该病爆发时,建议使用猪转移因子或干扰素作紧急防治,肌肉注射1~2次,防治有效率可达90%。

6 治疗措施

由于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没有有效药物用于治疗。笔者认为关键是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维持猪群的营养、免疫力及体内酸碱平衡,同时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具体方案如下。

6.1 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 (氯化钠3.5 g、氯化钾 l.5 g、碳酸氢钠 2.5 g、葡萄糖20 g、水l 000mL)+优质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具有维持猪肠道内酸碱平衡和抗菌消炎的功效。

对于无法饮水,脱水严重的猪只建议腹腔注射葡萄糖+ATP+肌苷。并灌服饮水。

6.2 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

建议添加抗病毒药物 (黄芪多糖、板清颗粒等中药制剂)和抗菌药物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修复受到破坏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6.3 对症治疗

对于保育、育肥猪,在确保营养平衡和补充体液的同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白头翁散、粘杆菌素、止痢散等,严重的可以肌注穿心莲+头孢噻呋钠;给哺乳仔猪灌服用温水调制的多维和葡萄糖,重症哺乳仔猪则用腹泻灵一小勺/次,一日两次,连用三日即可,特别严重的还可另外口服仔利健,以改善仔猪的肠道内环境,促进肠道粘膜恢复。

6.4 采用生物制剂配合治疗

对发病猪肌注猪用转移因子,诱导机体产生大量干扰素,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可用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天口服 5~10mL,连用 3天,对新生的仔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6.5 防止继发感染

疫病控制后,可在饲料中添加抗菌消炎药物和益生菌,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繁殖,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肠道有益菌群,促进仔猪的肠道吸收能力。

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证猪群的生理健康,调节猪群的免疫力是目前治疗顽固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仅靠单纯的肌注或者拌料投药会使养殖成本增加,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控制疫病不能过于急促和盲目,合理的使用药物,按照科学的养殖观念养殖是最重要的。

7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治疗时应根据临床症状,果断地采用综合疗法,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的发展。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障猪只的营养均衡,做好免疫和药物保健工作,才能提高猪的免疫力,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胃肠炎哺乳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羊急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会哺乳的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平躺,一个错误的哺乳姿势
轻度胃肠炎并发婴幼儿良性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与乳母谈哺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