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2011-08-15孙兵

中国猪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病猪瘟贫血

孙兵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孙兵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附红细胞体病 (Eperthrozoonsis,EH)是附红细胞体 (Eperthrozoon,简称附红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贫血、黄疸、发热等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损伤传播,可引起猪发生高热、贫血、黄疸等症状的一种溶血性传染病[1]。该病多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是当前养殖企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者总结近几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叙述如下。

1 病原学

目前关于附红细胞体的分类一直颇受争议,有人认为是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病。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归附红细胞体属(国际上广为采用的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将其列为附红细胞体属)。Neimark等 (2001)通过附红细胞体16SrRNA序列的分析认为其应归属为支原体,暂名嗜血性支原体[2]。

附红细胞体呈环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为0.3~1.3μm×0.5~2.6μm。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附红细胞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可以改变。过去认为的小型不致病的附红细胞体实际上是未成熟阶段。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时虫体呈淡紫红色,而红细胞呈粉红色。不同动物种类的附红细胞体其形态大小变化较大。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常用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如在0.5%石炭酸中37℃3个小时就可以杀死附红细胞体,但在5℃时可保存15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清中-70℃可保持感染力80天,冻干保存可活765天[3]。

2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夏秋温热和雨水较多的吸血昆虫出没频繁的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且以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仔猪多发生于阉割后几周;同群中个体较大的首先发病,个体小的后发病;母猪多发生于临产前或分娩后3~4天;气候恶劣、饲养管理不善、疾病等应激因素诱发本病,并可使病情加重,疫情传播面积扩大。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染性,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清楚,由于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血液内,又多发生于夏季,因此,推测本病的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实际发病流行的主要途径可能源于此,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不过国外已有用螫蝇传播绵羊附红细胞体成功的报道。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污染的注射器及用来断尾、打耳号、阉割的外科手术器械等也可传播。在交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母猪阴道内才能发生传染。胎盘传播该病也已经在临床证实[4]。

3 发病机理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大量红细胞提前死亡,血红蛋白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贫血和黄疸的出现,皮下及皮肤、毛囊出血或者渗出性出血,同时,猪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混合感染或者继发感染的发生[5]。

4 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因畜种和个体体况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别很大。主要表现为: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

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吃乳减少或食欲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有时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患病仔猪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呈划水状,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3天。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患猪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 “红皮猪”。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母猪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42℃,食欲下降,乳房、外阴水肿;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母性减弱或表现不正常;怀孕母猪食欲下降到废绝后,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及弱仔,产后2~3天才开始吃食,产后乳汁不足;断奶后发情要推迟7~10天,部分可出现配种不孕或受胎率低的后遗症[6]。

种公猪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到40.5℃~42℃,沉郁,少食或不食,黏膜苍白,渐瘦,性欲减退,精子活力下降。

针刺耳静脉检查,血变稀薄,甚至似血水一样,粘度降低,血凝固时间延长,甚至凝固不良。

5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是出现黄疸和贫血症状,表现为可视粘膜黄染或苍白。病猪血液稀薄似水,颜色变淡、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者出血斑;皮下水肿,大面积出血,皮下脂肪黄染;肌肉苍白、水肿;胸腔、腹腔积水;心包积水。心内膜、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并带有出血点或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有出血点,严重的出现黄染情况;脾脏肿大、质软,暗红色有出血点;膀胱积尿,尿液颜色发黄。

6 临床诊断

6.1 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正确做出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需要做实验室检测。

6.2 实验室诊断

6.2.1鉴别诊断

因本病与猪瘟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采集病死猪肾脏、淋巴结做组织涂片,作猪瘟荧光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时,则继续实验室内工作。

6.2.2血液诊断

红细胞、白细胞数均有减少;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其它白细胞减少;血色素偏低,血色指数偏高[7]。

6.2.3显微镜检测

采患病猪耳尖静脉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细胞表面边缘有大量圆形、紫红、折光性很强的小体。耳尖采血,用0.9%生理盐水等量稀释成悬滴片,用400~600倍镜检,在暗视野下可发现附在红细胞上的病原体,使红细胞呈齿轮状、星芒状,在血浆中发现有球形、椭圆形小体呈扭转运动或翻转运动。采患病猪耳静脉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在400~600倍显微镜下镜检,可见附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的病原体,数量一般为6~10个。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7 鉴别诊断

7.1 与猪瘟鉴别诊断

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可以控制流行;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 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在发生猪瘟时,约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 (扣状溃疡)[8]。

7.2 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无贫血和黄疸症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呼吸困难明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7.3 与弓形体的鉴别诊断

猪弓形体呈流水样鼻液,死亡时皮肤出现结痂;解剖肺部水肿,表面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索状[9]。

8 预防措施

8.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春夏季节多阴雨、潮湿,容易孳生吸血昆虫,对于湿度比较大的季节,坚持在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类驱虫药,要求驱虫彻底,并做好防湿保暖工作,保证仔猪、育肥猪、怀孕母猪的饲养环境处于干燥、温度适宜状态。同时,做好定期的清洁、消毒 (尤其是环境消毒,每周消毒1~2次),避免蚊虫的大量繁殖,炎热季节饲料中添加定量的环丙氨嗪即可有效减少蚊虫的繁殖,改善猪舍的环境,减少蚊虫的叮咬,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10]。

8.2 减少应激反应

8.2.1环境应激

对于外购仔猪,在运输前、中、后期的环境适应是目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死猪、腹泻以及其他继发感染,直接影响仔猪的免疫力和后期的生长发育。

高热、高湿、脏乱环境以及气味等对于母猪、仔猪、生长育肥猪的消化道、呼吸道均可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引起病原体的侵入。在多个地区走访发现,病猪解剖可以清楚的发现呼吸道黏膜出现轻微的溃疡。

8.2.2饲养管理应激

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

尽量减少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转群、变更饲养员、变更饲料、抓猪等各种应激。

8.2.3药物应激

合理的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性、肾毒性的药物 (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大剂量土霉素等),减少因为滥用药物影响猪群的免疫能力。建议使用中药合剂(茵陈篙散)调理猪的抗病毒能力和抗应激能力,从而达到保肝、护肾的疗效。

8.3 加强药物预防

该病流行季节应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预混剂,或中药茵陈篙散1 000 g/t或每公斤饲料添加90 mg阿散酸或45 mg洛克沙砷,连续使用15~30天。

9 治疗措施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有多种,但为什么我们常常却感觉到猪附红细胞体病很难治愈,或者一段时间后又复发 (尤其是成年母猪、公猪)?第一,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与其他疾病并发,很少单独发生;第二,没有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全面的分析,要知道此病的发生首先破坏的是猪血液中的红细胞,导致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抗病力下降,容易再次感染周围环境的病原体,导致此病复发。因此对其治疗必须要考虑综合治疗,既要考虑对症治疗,又同时要考虑激发猪机体造血系统 (尤其是成年公、母猪),补血补气,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取得很好的疗效[11]。具体方案如下。

9.1 补充营养、提高猪体免疫能力

发病初期,猪群的免疫水平相对较高,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红细胞破裂,从而引起全身发红,发热,最终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首先建议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中药抗病毒药物 (如黄芪多糖、板清颗粒、清瘟败毒散等)。另外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电解多维,保证猪体的营养,防止脏器功能出现衰竭。

9.2 针对性治疗

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全身发红、呼吸困难、粪便干结并携带黏膜的猪群:

上午:强力血虫双效3 g(三氮脒)+复合维生素B 0.15 mL/kg,首次使用剂量加大。

下午:长效土霉素0.1mL/kg肌注,或者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 (如高热混感雅达),连续使用3天。

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B1、维生素D3、电解多维。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以及林可霉素等,连续使用3~5天。

出现出生仔猪或者其他仔猪感染的情况,建议使用利温平 (成分为灵芝多糖、胸腺肽及其它小分子多肽,属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为刺激造血干/祖细胞、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及抗病的效果)或长效土霉素肌注进行三针保健及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9.3 做到补铁补血

对于严重发病,皮肤苍白、毛乱贫血的猪只,肌注右旋糖苷铁0.15mL/kg以达到补铁,补血的作用。

9.4 防止继发感染

本病易继发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从而加重病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添加对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巴氏杆菌敏感的药物给予治疗和预防 (如复方磺胺嘧啶、头孢噻吩、林可霉素等),防止继发感染。

9.5 恢复期治疗

病情趋于稳定后,建议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类酶制剂,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的繁殖,通过肠道有益菌的优势,促进病猪肠道消化吸收,提高猪体的免疫能力。

10 小结

附红细胞体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内源性疾病,由于环境的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等导致猪的抵抗力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被病原微生物侵害发病。针对春夏季高温或高湿的情况,尽量多饲喂青绿多汁、清瘟败毒的饲料,同时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降温,确实保障生猪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合理的饲料搭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是预防夏季血液原虫 (附红体、弓形体)性疾病的根本措施。

[1]林青,张海芬,张志敏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畜牧兽医杂志,2004(6):19-21.

[2]R.E.布坎南,N.E.吉本斯.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68-1270.

[3]Zachary J F,Basgall E J.Erythrocyte membrane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attachment and replica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A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Vet Pathol,1985(22):164–170.

[4]任转龙,杨增岐,顾节清等.猪附红细胞体的诊断及控制.动物医学进展,2003,24(5):139-140.

[5]Smith A R.An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Eperythrozoon suis infection in swine.Am J Vet Res,1975(36):1319–1321.

[6]魏建忠,谢三星,沈咏舟.家畜附红细胞体病.辽宁畜牧兽医,1998(6):34-38.

[7]许耀臣,王达军,陈爱林等.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调查及防治.中国兽医杂志,2001,3(3):14-15.

[8]刘兴发,田红,侯顺利等.附红细胞体人畜感染及传播途径的调查.中国兽医杂志,1997,23(10):23-24.

[9]王君玮,王志亮,张喜悦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中国动物检疫,2003,20(7):44-46.

[10]颉耀菊.国内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动态.中国兽医科技,1994,24(11);18-19

[11]王晓林.猪附红细胞体的综合防控.今日畜牧兽医,2010(7):35-36.

猜你喜欢

体病猪瘟贫血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猪瘟来袭,这些问题一定要知道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男人贫血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巴州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