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归经理论浅析

2011-08-15姜楠张冰冰

中药与临床 2011年4期
关键词:性味脏腑经络

姜楠,张冰冰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但是,纵观历代本草著作,并没有论述“归经”的专著,且各医家对大多数常用中药“归经”的论述都有不同的差异。所以,为了正确理解、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有必要对其进一步进行研究。

1 归经的概念

《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将其定义为,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1]。在辞海中,“归”除“返回”之意外,还有“向着一个地方聚拢”和“属于”之意,在这里的“归”属后两个意思,即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而“经”,原意是“纵丝”,在这里是“经络”或“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之意。综上可以看出,“归经”具有相对于脏腑经络的定向、定位的含义,即药物可以对机体进行选择性的治疗。但由于药物性味不同或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或性味皆异,这样构成错综复杂的性味组合,药物可以作用多个部位(多个脏腑或其经络)而归几条经,甚至十二条经[2]。所以有了“归经”的概念,才能灵活有效地选用中药配方进行治疗。

2 归经的来源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文献资料,如《韩非子•喻老》中记述的扁鹊的一段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针砭之所及;在肠胃,火齐之所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是早期疾病及药物定位的初步概念[3]。《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该书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中药有其酸、苦、甘、辛、咸五味之特性,它就表明了药物的五味相对应的脏腑具有选择性的作用。

宋元以后归经概念基本确立。《苏沈良方•论脏腑》里说“某物入肝,某物入胃”。张元素在他著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中,有“藁木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4]等的记载,倡导“药物归经”和引经之说,从而正式提出了“归经”这一说法。

清代沈金鳌在《要药分剂》中正式把“归经”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1958年由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首次将归经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并作为中药基本理论进行论述[5]。

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3.1 理论基础

归经学说是以脏腑经络和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根据药物的主治、功能与病证和脏腑、经络紧密结合,通过概括、总结而演绎出来的,如果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和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就可推论出该药归属这些经络。如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活血止血、惊风,归肝经[2]。此外,药物的“味”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选择性作用,而选择性作用并不是单一和绝对的,身兼数“味”的药物可因各“味”质、量上的差异和复方配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归经和归经的主次,这可以解释相同性味的药物可以有不同的归经,同一种药物可以归数经,从而使得归经理论不至于僵硬呆板[6]。

3.2 意义

归经理论的产生,为临床提供了选择用药的理论根据,能够让我们从成百上千的本草中精选一些适合病证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李时珍指出,漏芦与栀子虽同为“寒能解热”之药物,但归经不同,故不能替代[7]。

很多医家还用归经理论阐释方解,如李时珍在释麻黄汤之方义时,着重从肺经受邪,麻黄、桂枝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此外归经理论还丰富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药物的性和味各表示药物性能的一个侧面,而不能明确其药的全面性。如:紫苏,辛、温,归肺经,能发散风寒,可治风寒感冒;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散寒,通窍,能治感冒,鼻渊,阳明经头痛。若只看性味,那就对这两味药的应用加以区分。

4 归经理论的新认识

4.1 归经的空间和时间性认识

一直以来主流的学术观点都是认为归经理论具有定位、定向的空间性,但是有学者认为归经还应具有时间性。如吴氏认为[8],十二经脉具有时间的含义,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凡归属某一经的药物,其最佳药效时间便是与该经脉相应的时辰。并且择时用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药物归经定其时而择其用。如温补肾阳药物,大都主归肾经,可知其佳效时刻即在酉时,但此正值肾经气血旺盛之时,必犯“重阳”之禁忌。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寅卯时肾经值衰,此时用药最佳。此种看法亦得到一些临床试验的证据支持。

4.2 归经与受体学说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药物选择性作用,只是归经在宏观角度,从药物特性出发,说明他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的性能;而受体学说则是在微观角度,从人体组织器官的靶细胞角度出发,说明它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的性能及特殊的敏感作用。但是二者又有结合之处,故不少研究者提出中药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从而以受体着手,对单味药和复方药物的归经进行研究。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分布,中药药效,环核苷酸酶系统,微量元素,中药在体内代谢等有关[9]。

5 结语

中药归经理论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这个框架,归经理论也不能称为中医药之理论体系之一。但现代研究手段发展迅速,这要求我们既要理解归经理论的深层次含义,又要不断吸取新的思路和观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归经理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1] 高学敏.中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

[2] 李华贵,杨文宏,王卫群.中药归经探源[M].新疆中医药,2002,20(2):33.

[3] 高学敏.中药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

[4] 李志勇,李彦文,荀丽英,等.中药归经研究的概述和设想[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404.

[5] 刘人树,李焕德.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与其现代研究的看法[J].中国药师,2006,9(3):268.

[6] 王岚,李东晓.论中药归经引经及其研究方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1):25.

[7] 李玉清.略论李时珍对归经学说的贡献[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7.

[8] 吴鎏祯.从药物归经看药物归时和择时用药[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3.

[9] 田能,隋峰,林娜.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5(9):718.

猜你喜欢

性味脏腑经络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