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1-08-15李晶晶

中药与临床 2011年4期
关键词:师承中药学中医药

李晶晶

教育具有普遍规律性,但是某一门类或学科的教育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从事《中药学》的教育教学研究,除了掌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外,更要掌握本学科的特殊规律性,找到适合本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本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

1 选择性继承传统师承教育模式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知识主要依靠家传师授,此后民间医学教习活动一直以师徒相传的培训方式为主。尽管这种师承教育模式不完全适用于现代院校教育,但其中蕴含了大量符合中医教育特色的规律,也应当选择性继承。

1.1 重视经典学习

中医院校教育让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但突出问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研究发现,“科班”出身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仅不能实现基础和临床结合的“两条腿走路”,而且一条腿走路都走不好。如《中药学》的学习,考完试就算结束,缺乏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反复记忆、反复强化、巩固提高的认知过程,没有建立符合中医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是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重要原因[1]。可能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模式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教师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不就可以帮助记忆吗?但研究发现,任何形式的理解记忆,首先必须调动原有的知识库,即形成所谓的学习迁移。只有当两个技能要素中具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影响另一个机能,才能产生学习的迁移。而现在学生单纯从一本课本中学知识,学习迁移效果差,甚至容易造成负迁移,因此首先需要记忆经典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的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记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到学习经典,很多人都认为已经过时。但古代医家的成长,多有“幼承庭训”、“心羡口随”的过程,从无意识的诵读经典开始,构建一个良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为今后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今天的教育也当如此,课堂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味药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中医学习方式,课堂的学时不需要太多,相反,大量的学习应当在课下进行。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备要》、《本经便读》、《药性赋》等书籍中的精辟论述,让学生在课余学习,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中医药知识大厦。今后学生在临床中遇到具体问题,就能够知道在大厦的哪个房间找答案,如果连大厦有什么房间都不知道,还怎么去找?而这一点却恰恰是目前教育中所忽略的。

不仅仅是书籍经典,还有许多民间谚语,经久流传,丰富了祖国药学宝库,也可以称之为经典。这类经典精炼贴切,琅琅上口,有时学生读一两遍就能够记住,既有助于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1.2 重视实践教育

中医源于实践,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今的教学中存在脱节的问题。传统师承教育模式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先要拉3年药匣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药物的真伪、药物的基本药性、药物的轻重等知识。如果教师适当缩短课堂的学时,而把学时放在平时,到户外去认药、采药,到药物标本馆或模拟药局去抓药、尝药,效果必会大不相同。

此外,中医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医生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本学科在中医与中药各学科间的桥梁作用,注重中药临床应用的技能训练。传统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临床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特色。医学泰斗奥斯勒也曾经说过:“医学是在床边而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中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授的学生都是刚接触中医药的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向其讲授复杂的临床病案,只需要通过一些简单浅显的临床病案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即可。此时可利用院校教育模式学生多的特点,让学生收集身边同学的小病、轻病,供学生讨论学习。

2 灵活借鉴现代PBL教育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1986年以来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PBL的基本要素包括: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将PBL教育模式引入《中药学》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2.1 扩展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中药学与中医药其他各科融汇贯通

中医学各科具有学理上的一贯性、统一性,因此中医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思维模式的完整性、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注重学科的融合特点[3]。然而目前中医药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造成中医学的一贯性、统一性被人为割断。PBL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来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中药学》知识以外,必将了解到中医学其他学科内容。

2.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的讲授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用PBL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2.3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提倡终身学习,其精髓和本质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PBL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丰富的求知活动,可培养学生主动总结学习方法。

3 师承教育模式与PBL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探讨

传统师承教育模式重视经典学习,但以机械诵读为主,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师承教育重视实践,但其建立在个别培训的基础上,老师只是指导少量学生,因此能保证教学效果,现在院校教育过程中一位老师往往指导四五十名学生,很难个个顾及,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就可能出现教学效果差的情况,因此也不能机械照搬。现代PBL教育模式源于西方,由于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国学生能否很快适应;PBL要求信息来源丰富,而目前我国学生信息获取途径不多;PBL要求完善的考核体系与之相配套,而目前我国考核学生方式比较单一;PBL最初运用于医学是以病例为先导,而《中药学》所面对的学生有专业之不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要选择不同先导,即使是对中医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初学中医,如果导入的病例过于复杂,也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这些都是在PBL实施过程中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因此也不能生搬硬套。

根据《中药学》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现状和教学对象情况,二者结合应用于《中药学》教学,应当是吸取精髓,有机结合。问题是核心,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应用的难点和关键。教学初期,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关于药物的某句经典论述为问题;教学后期,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以病例为问题,对中药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以总结对药物的古今认识为问题,让学生查阅经典,查阅现代研究,解决问题。在形式上,可组织学习小组,提供给学生问题;接下来是进行相互交流和协作,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然后是活动汇报,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演示文稿、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戏剧表演等;最后是反思和评价,反思整个过程,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总之,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是重视经典,重视实践;现代PBL教育的精髓是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促进《中药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

[1]李海波,李斌,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3.

[2]李海波,艾华,李斌.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6,24(5):921.

[3]刘桂荣,米鹂.中医教育特色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7):1211.

猜你喜欢

师承中药学中医药
师承授受经验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