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1-08-15曾奕敏
曾奕敏
(广东省连南县中医院,广东连南 513300)
四肢骨折是骨科多发的骨折,一般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较多,为降低治疗费用和适应患者要求,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中医特色,手法复位、外敷加小夹板固定的保守治疗,并跟踪观察随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患者共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6~77岁。其中上肢骨折40例(包含肱骨干骨折3例、肱骨远端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18例、指骨骨折10例),下肢骨折15例(包含股骨远端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5例,跖骨骨折3例)。
1.2 治疗方法
稳定型无移位骨折直接外敷加小夹板固定包扎;其余采用传统中医特色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可用柳木、椴木或杉木,根据骨折的部位、长度及体形制作[1],多以杉木皮小夹板为主;纱布由中药炮制成水剂浸泡。复位满意后,纱布外敷,其中压垫根据骨折情况放置,小夹板固定包扎,对下肢骨折视骨折类型,必要时配合骨牵引或皮肤牵引。
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隔天更换外敷药,调整夹板的松紧度,3~7d后复查1次X线片,若有移位者可以再行补充复位。复位后根据骨折情况嘱患者做关节、肌肉活动。4~8周后患肢骨折处无疼痛,肿胀消失,复查X线片,若骨折愈合,拆除夹板进行功能锻练;骨折未愈者则再过1~2周复查X线片,直至符合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2]才能拆除夹板。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跟踪观察肿胀消退时间、自觉疼痛完全缓解时间、对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四肢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中医特色的手法复位、外敷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中,55例病例跟踪观察肿胀消退时间较快,上肢3~6d、下肢3~10d;自觉疼痛缓解时间短2~5d;骨折愈合时间4~8周,骨折愈合后四肢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临床常用的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存在遗留疤痕、创伤性关节炎、疼痛等并发症,术中剥离了骨膜,影响骨折愈合,还有大出血、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感染的可能性,并且日后还要再行第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实施过程手续繁琐,费用昂贵,患者顾虑多,较难接受。如果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常常要固定临近关节,这样就限制了关节的活动,而且固定时间较长,活动不便,严重的关节可出现活动困难,甚至僵硬不能动,而且用石膏托或管形,石膏定形后固定不变,肢体肿胀时,固定过紧,造成血运障碍,肿胀消退后,固定容易失效,易造成骨折再移位。
杉木皮小夹板固定的优点是杉木皮夹板具有轻便、柔韧性好、容易剪裁等特点,根据骨折部位三或四度包扎固定,隔天更换敷料,根据肿胀的程度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可以避免骨折再移位。外敷纱布由中药炮制成水剂浸泡而成,药物主要成份为黄柏皮、黄连、栀子等,具有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使用方便,由此可见,治疗四肢骨折采用外敷加小夹板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55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追踪观察,发现治疗效果均较满意,表明手法复位方法得当,施以外敷加小夹板固定的保守治疗,可以使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过程较简单,患者易接受。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中药制剂外敷加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祖国医学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特别是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医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
[1]胥少汀. 实用骨科学[Μ].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40.
[2] 张安桢. 中医骨伤学[Μ].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