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物流类专业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2011-08-15刘云霞彭鸿广李於洪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案例物流

刘云霞,彭鸿广,李於洪

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是中国近十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中国物流类本科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1],经过9年的发展,中国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数已达200多所,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同时物流相关高职高专专业的学生人数的发展更加迅速;但是,物流教育特别是物流本科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快”“三不”,即发展速度过快,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质量师资不足,物流教材从无到有、高质量教材不多[2-3]。这些问题导致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为此,笔者将结合在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针对中国物流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物流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学优势和发展定位不同,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有些差异,但概括起来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如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运作管理等[3];另一类是站在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角度,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自动化技术等;第三类是站在物流功能环节的角度,如物流仓储、物流运输、配送中心、网络规划、采购等。

1.1 大多数专业课程抽象、概念

中国在学科基础教育上侧重于对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而国外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中国物流专业课较缺乏的是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而国外普遍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4]。

1.2 不同课程内容交叉复杂

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本身是一个跨行业、跨学科、跨技术的专业,加上物流的作业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相互依存关系或效益背反关系,导致编写的不同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交叉现象,如库存或库存管理这个内容,在物流概论、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采购管理、配送中心运营与规划、仓储管理等课程中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没有经过系统规划的教材很容易在不同的课程教材中重复出现该内容,因此应该如何编写教材使同样的内容不重复且详弱得当是非常重要的。

1.3 课程内容跨行业、跨地域

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服务行业的范畴,因此服务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理范围,因此物流类专业课程的内容不可避免的跨行业、跨地域[5],如物流概论、物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课程,在教学课程中可能涉及到零售业、农业、家电制造、化工等行业的产品特点和经营特点,还可能涉及到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成本管理、客户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因此,这对授课老师的知识视野要求比较广,而事实上大多数老师只是对自己原有专业领域了解比较深入,而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却比较肤浅。

1.4 课程的边界模糊

物流类的专业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科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3类学科的教学特点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物流工程学科主要以工科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渗透了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知识。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对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方法和理论问题上。区分不同的物流类专业课程属于哪个具体学科是很困难的,常常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要完全划分不同课程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2 浙江科技学院物流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从2005年开始进行物流工程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过程中带有比较浓重的管理色彩,而经济管理学院最早的专业是从机械学科分离出来的,所以物流工程专业还带有一些机械学科的色彩。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太管理化,技术性不强;有的学生认为物流工程的专业学机械基础、电子电工等其他学科技术性太强的课程和物流工程其他课程相比似乎没有任何关联,再说和机械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任何课程优势;再有学生反映同样的教学内容总在不同的课程中出现,教师也是重复讲授,有时方法和观点还不一样,让学生更加疑惑。总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课程教学内容出现割裂或重复

课程教学一直是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取舍和选择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基础的要素之一。由于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且选择的教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一些课程教学内容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存在着割裂或重复现象,如机械原理与设计、电子电工技术等课程是由机械专业和通信专业的教师讲授,教材是根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写的,讲授也几乎不涉及这些知识对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导致该课程内容和专业要求的割裂;如库存控制相关理论重复出现在物流概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技术设备、配送与流通加工等课程中,导致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现象;如学生在学习某些专业课程的某些知识点时缺乏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概率论、线性代数方面的知识,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

2.2 案例分析与理论结合不紧

地域优势使浙科院学生一直都热衷于案例讨论课和社会实践课,浙科院物流工程专业的物流类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案例分析内容,他们在案例讨论中大都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观念,而且气氛比较活跃,这是案例讨论的优势所在。不过,从3年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课程结果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课程选择的案例内容与对应章节没有多大的关联,同样一个案例有时可以放到任意地方,有的案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气氛是很热烈,而且观点也很好,过后却不知道这个案例与教师上课的理论内容有什么关联,根本没有与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出现的不利后果就是有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不重视;还有些学生觉得案例分析太空太泛,没有针对性,导致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的现象。

2.3 课程教学容易出现定势思维

由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可知,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是综合性的,涉及管理、工程、经济3种学科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课程中如何体现这些学科的特点有些难度,浙科院的物流工程专业虽然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但从事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管理经济学科知识相对缺乏,在课程教学中工程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在工程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时,从课程教学的返馈情况来看,课程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定势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出现定势思维,如果某种新技术或定量方法的应用,掌握了它们的优点之后,在实际企业应用时喜欢全部用进去,很少考虑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局限性或效益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比较偏向结论,而较少重视这些结论得出的分析过程,全班讨论下来容易出现一种结果而不是几种结果。

3 物流类专业课程教学相关建议

3.1 培养计划的制订建议

物流类专业的教育发展迅速,但时间较短,中国的物流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正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研究当中,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浙科院物流类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带有其管理和机械工科的色彩,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复性,有必要加强物流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加强物流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逐渐建立物流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及专业理论体系,最终使物流类高等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不从属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生的专业培养体系[6]。制订时建议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应从功能要素体系来化分,如运输工程、仓储技术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等,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应从系统角度体系来化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物流客户管理等;二是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大纲制订时尽量体现其工科色彩,强调定量计算和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地“专而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大纲制订时尽量体现复合型色彩,可体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管理特征,强调定性分析和统计方法在案例中的运用。

3.2 教材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出现割裂或重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上存在问题,物流专业教材的编写近十年来在数量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名称完全一样或近似的教材在近十年来可以轻易找到数十本之多,但是高质量的教材不多,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当务之急。在教材建设时应注意几点:首先根据培养计划确定教材名称,可以强调多面发展,因为物流类专业在不同的学校源于不同学科,如机械交通工程类、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课会在不同学校带有各自的学科背景痕迹,发扬自己的长处是可取的,要通过各自长处的融合逐渐达到统一;其次,正在授课的专业课教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需求和问题比较了解也一直在尝试变化,如有些知识结合图片或视频教学效果会更好,有些知识理论性强可以通过案例作业来强化理解,有些知识的前后顺序调整会更适合教学,所以特别强调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应根据教学中的体会及本科或专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能力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避免内容交叉重复或学生基础知识难以理解的内容。

3.3 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一直是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所教的内容属于交叉学科,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学生感觉像是机械学科、交通类或通信类的专业课程,而且学得又不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把这些源于其他学科知识与物流专业特色紧密衔接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通过大量物流案例教学的引入,使这些知识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若要达到这些目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 正确案例材料的选取是关键

明确该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案例教学不是某个公司的运作实例完全复制,应该有删减和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高质量的案例内容作为支撑,案例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选案例背景的熟悉程度,直接选择已有案例资料不如在已有案例资料上组合成为有针对性的案例资料,建议案例资料一般控制在4页以内。

3.3.2 正确设计案例问题是要点

为了防止案例讨论演变成表面化的个人意见交流或偏离案例讨论的主题,教师要围绕案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保证学习的方向;要明确具体,利于学生分析思考;要有启发性,由易及难,由浅人深,引发学生思维。

3.3.3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案例讨论在很多时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不同的信息来充实自己。因此,以一个案例材料为背景,通过恰当的案例问题引导,以4~5人为讨论小组,留出足够的讨论和资料收集时间,往往能够引出不同的结论,得到更多的类似或相反案例资料及最新的发展趋势,是对理论知识和案例知识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4 结 语

物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对物流类专业课程存在的几种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对影响教学的教材建设问题、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案例的编排和选择等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培养体系的制定、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

[1] 张小洪,吕莉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0(1):73-75.

[2] 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 丁俊发.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2,16(5):8-10.

[4] 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23-26.

[5] 鞠颂东,徐杰.从学科重组的角度探析物流学学科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52-54.

[6] 娄玉琴.以先进教育理念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6(2):77-78.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案例物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