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依据及实现对策
2011-08-15应启肇
黄 蕾 应启肇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依据及实现对策
黄 蕾 应启肇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应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纠错能力,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与提问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重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为此,应突破旧的课堂教学观念,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通过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能力;评价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成倍增长的今天,以“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之一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实施,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仍是高校实际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评议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是教学评估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此相适应,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听课”一方面了解课堂教学的状况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评议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质量要通过教师在实施“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即人才培养质量给予评议。为此,建立有效的评价依据,以及运用合理的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依据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知识的创新与增加仅几年就翻一番,学生在高校几年时间要学习某一领域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把现有的某一专业(或领域)中某门课程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在几十学时课堂教学中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如今学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到大学毕业时有些又被新的知识与技能所代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求知”。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是为适应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以真正适应与体现“活到老,学到老”。这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学四—五年的“充电”,可以用于终生“放电”,即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与技能可以享用一辈子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转化为学生自己去“学”,这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两者的差异犹如“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责任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同样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实现的目标之一,尤其在介绍与讲解课程中的基本原理、理论与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即“基础理论是现代技术的先导和源泉”[1],通过一些必要的实例及现代技术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难题,使学生不至于感到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2代之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若有机会去翻阅一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学采用的自编教材、讲义,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及不同学派的理论介绍之外,还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理论与技术阐述中,提出理论、假设、实验技术中一些不完善、不准确之处,几乎在每一章的小结中会提出一些理论与当代技术中还不能解答或解决的问题,作为鼓励或激发青年学生今后去探索、解决的方向。这样的教材很容易激励出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及立志要在这一领域中有所作为的决心,从而培养起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可惜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材缺乏这一点,把教材编写得“尽善尽美”,把不成熟的理论、假设和解释都舍去不提,甚至把有争议的或不同的学术观点也舍去不讲。教材中竭力向学生显示“完善”的,甚至是“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势必阻塞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造成只要能记住这些“知识”即能用于实际的短视和肤浅。最近翻到一本美国中学生用的“环境科学”[2]教材,发现这册教材几乎每一章节中除了有学生DIY(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去做)的课外作业(实践题)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某一野生动物由于受到人类的保护数量骤增,以致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等。过量的动物离开了自己的栖息地跑到农民的农场、居民菜园去吃农作物、人类应怎么办?又如为什么南半球没有类似北方针叶林带(Boreal Forest Biomes)?这样的思考题不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答案。以这种例子去激发学生探索求知世界的奥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锻炼学生纠错能力
中小学教科书中极少发现错误,因此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会错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束缚了年轻学子的思想。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必要时自己动手复核一遍,发现错误一定要在课堂中及时纠正,并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培养学生看书时不能全盘接受书上讲的,要学会思考、推敲。我们在很多时候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无论采用讨论式、案例法、启发式教学,一般的课堂教学总以教师为主角。理工科的教师推导公式或解例题都是很正常的。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在论“如何讲好基础课”[3]中提到“推导公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有时候,推着推着就推不下去了,或推错了,这都有”。作为教师不用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发现错误后要想尽办法找到错误。上文[3]中还讲到“杨振宁先生回忆说,给出公式,很多人都能推导出来,但是发现错误而把错误找回来,就不是一般人学得到的。”这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在如今的教科书中,有不少只有结论性的公式,没有作推导,如能要求学生自己推导,不仅能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而且也能培养纠错能力。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发言难免会发生些错误,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之处,纠正过来,能使广大学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其间会有创新性的发现。以往的课堂教学常忽视这一点,但现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因事先都打印好了,公式也推导好了,纠错机会同样也减少了,是件可惜的事。重视与锻炼学生纠错能力是我国课堂教学中缺少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鼓励学生质疑与提问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采用提出问题,或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案例(又叫案例教学法)引发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问题,通过让学生归纳、总结,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开展合理的讨论,其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或提出他们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学会提问,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是我国教育上的弱点。当学生提出疑问,说明他们已开始钻研教材了,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掌握书本知识。以往我们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少,其实“问”也可以减少走弯路,“学问”一词本来就表达了在知识获取中,“学”和“问”同样重要。因此提问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4],“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些都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一个习以为常的事例,在数学界从“哥德巴赫猜想”起,有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费马猜想、赫克假设等等,但很少有以中国人命名的“猜想”和“假设”,我国的报道也往往以我国学者解决了什么世界“难题”,解决了什么“猜想”为主,缺乏由我国学者提出并被命名的“猜想”、“假设”等。鼓励学生提问的精神,实质上除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更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根据地提出正确的问题,这是发扬求索精神的前提,切不可等闲视之。
(五)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除了“剥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意见的机会之外,同时也削弱了学生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整理后让学生参加班级小组讨论,与班上同学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才华与口才的机会。上面提到的美国中学生用的“环境科学”教材就满足这样的教育方式。教材中每一章的开头是“Project”(课外实验课题),本章结束时是“Wrap Up”(课题完成后的总结)。由学生自己小结,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Brainstorming”(质询)。我国初到国外的留学生难以很快进入角色,除了语言障碍之外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在一次新加坡国际教育会议中提到[5]:“未来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应具备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创造性和信息沟通与应用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是必须的。
(六)重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几千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思想,的确根深蒂固地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传道”,按照操作“规程”、“原理”进行“授业”,根据自己的知识开展“解惑”。学生则以听懂教师的教授,背好要点,考出好分数作为学习目标。这种缺乏能动学习的方式、缺乏思考的习惯,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世纪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更是奉行“上课抄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虽然现在有了变化,但“应试教学”的本质变化不大。不少高校仍把课程成绩的评定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而考试的成绩以试卷的“标准答案”符合度作为依据。“标准答案”往往是唯一的答案,哪怕有时改成“参考答案”,其权威性仍几乎不变。这样做其优点是公平与公正,游戏前已经制定好了游戏规则(即标准答案),缺点是迫使学生背“知识”,而不是思考和探索“知识”。应该承认我国的“应试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学前的幼儿教学到大学的本科教学。现在高校各级领导都在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针对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还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应用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这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教学方式。
二、实现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策略
教师如何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标呢?采用启发式、案例法是众所周知的课堂教学法,加上现在采用的问题教学法,我们认为都是实现我们课堂教学目标的好方法。提出问题或案例引出知识点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如何去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物理化学课中,水溶液中有溶质的存在会降低其凝固点,教师就可以以2008年上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雪灾为例,有的城市为早日清除掉公路上的积雪,保持道路畅通,在人们来不及清扫时,采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放工业盐,目的就是降低冰雪的凝固点,使其提早融化,利用的就是水溶液的上述特性,尽管在电视屏幕上报道了这一“有效”的做法,但“上述方法切实可行吗?”让学生作了一次计算:加入一定量的工业盐可降低多大的冰雪凝固点,计算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凝固点的降低是非常有限的。例在1千克冰雪中加入10克工业盐仅降低0.32℃的凝固点,显然用上述办法去除积雪的成本是很高的,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应采用此法。教师亦可不失时机地补充撒放工业盐来清除积雪的方法,不仅成本高,其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会造成城市水质的污染,而水质的污染治理,成本则会更高。再一个例子是关于“环境科学”课程的教学,如今南方城镇内的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变成了“臭水沟”,河道整治多年,河边砌了石块或水泥堤坝,河堤边种了树,外景是改观了,但水质的污染变化不大,甚至不断恶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差,向河道倾倒了垃圾及废弃物,向河道排放了阴沟水之外,河道被砌了石坝堤或水泥堤等于“捆绑”了河流,让其失去了自我净化的功能。河流本身要求有河道,可以流水;要有河滩、沙滩来支持水草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从而引来水生动物,组成丰富的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是河水净化的前提,可以从生物的食物链去解释,也可以从生物多样性对河水净化去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从实际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提出问题,引出知识点,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然后又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亦应结合本文提出的效果,跳出传统的教学理念。
近来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中有一条即只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才会有新的技术的产生与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思想观认为教师讲得越清楚,课堂信息量越多,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其实是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继续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则难以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思想观,以科学发展、实际生产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从现实出发引入知识点,学习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物理化学课堂上,利用众所周知的热与能(功)的互相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从而人们发明了热机—蒸汽机,利用热转变成动力能,但出现效率不高,则发现热不可能100%转变为功,又导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此人们又去研究如何提高热功的转化率,从而一步步地诱导学生去理解本来很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激发学生去揭开科学奥妙的兴趣。在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生们都知道“保护环境”为的是“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才算真正保护环境了?教师可以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的破坏、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减少、森林面积的锐减,以及人口的增加等角度去讲解环境对人类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提出“保护环境”应怎么去做,没有标准的答案,却有现实的意义。也就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留出让学生自己去思索的问题与空间;人们并没有对当前存在于现实中的问题都已解决了或都有共识,而要我们去发现、去解决,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例如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较多的人认为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的排放所造成,这是否是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其方式方法有很多,你认为怎么样做才好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丰富地收集相关的“问题”、“案例”,转变照本宣科和教师、教材内容一家之言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有选择地把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引导地交给学生去讨论、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去分辨。要扭转“应试教学”中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不成熟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也是实施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所谓“高素质”就是“强能力”与“强潜能”的结合,反映在一名“高素质”人才身上就是有较强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可以胜任或完成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或任务;同时具备潜在的能力去承担或开创与其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或任务。“高素质”尤其要体现于学生离校后的“潜能”,在大学期间积累下来的能力与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一个似乎“陌生”的领域中,仍能有所作为,也就是所谓“后劲”大。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是当前各高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更趋合理和科学,应该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整教学质量评价思路。除了从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常规的几方面考虑外,应着重于考查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励程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去衡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高盘良.化学基本原理与现代技术[J].中国大学教学,2008(8):7-9.
[2]Marylin Lisowski,Linda Cronin Jones.Environmental Science:Science Explorer[M].Boston:Pearson Prentice Hall,2007.
[3]赵凯华.如何讲好基础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8(7):4-7.
[4]钟玉泉,彭健伯.问题激发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7-58.
[5]周满生.聚焦世界一流教育的发展策略[N].中国青年报,2009-09-22(9).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be evaluated from these six aspects,namely,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how a teacher foster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cultivate students’error-correction capability,improve students’ability to question and ask questions,train students’ability to exp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on.Therefore,we should break the old 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lay emphasis on students’ability,adopt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broaden students’thinking space and realiz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quality;effectiveness;ability;evaluation
On Eval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UANG Lei YING Qi-zhao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G642.4
A
1008-8318(2011)01-0084-05
2010-08-12
黄蕾(1964-),女,浙江宁波人,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