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使命任务编组实在管用的民兵队伍
2011-08-15武汉警备区参谋长
■ 武汉警备区参谋长 刘 瑾
新形势下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必须适应军事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紧贴我军职能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要求,在调整规模、结构、布局和改进编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依据任务需求确定规模布局,优化组织结构。针对基干民兵规模过大、结构布局与所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确定“合理分类、压缩规模、突出重点”的思路,遵循“任务牵引、组装结合、分类建设”的原则,调整民兵队伍结构布局。去粗存精,压缩规模。将基干民兵组织由作战、勤务保障、应急、其他四类队伍调整为作战支援、勤务保障、应急三类队伍,总体规模在“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尤其要较大幅度地压缩技术含量较低的民兵分队和其他建不了或用不上的分队。其中,勤务保障队伍中,可撤销供水、供电、燃气设施抢修等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分队,其任务转由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承担。压缩规模时,要注重保留出动能力强、兵员质量高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兴企业等民兵组织建设的优质资源,淘汰那些编得了、拉不出,拉得出、不好用的编兵单位。区分任务,合理布局。紧密结合辖区内工(农)业产业带、江河湖泊、山脉峡谷、交通干线的走向,依据可能担负的城市防空、保交护路、应急维稳、森林灭火和抗洪抢险等任务,加强沿江河、沿林区、沿产业带、沿交通干线周边单位或区域基干民兵力量,优先保障重要区域、重要目标、重要方向、重要通道附近组建的各类民兵队伍编组所需兵员,形成“四沿四重”民兵组织格局。着眼使命,优化结构。在民兵队伍的种类上突出加强军兵种分队建设,根据未来战争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特点,积极推动民兵队伍由单一军种向多军种合成转变,大力充实海军、空军、二炮等军兵种专业保障队伍;在各支队伍中突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模块组合、一专多能”的要求,在具备安保维稳、平暴制乱这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潜在的公共安全威胁,视情侧重抗洪抢险、森林防火、核生化救援等能力建设。必要时,适当增加专业应急分队数量。
(二)依据资源状况确定编组方式,实现人装结合。根据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编组。紧跟兵员流向,适时调整编兵单位。针对多数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人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民兵组织逐步削弱的现状,在依托传统阵地建设民兵组织的基础上,加大向适龄青年聚集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拓展民兵组织的力度,增强民兵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要把握企业内设机构和用工特点,按照“编为用”的思路,优先吸收辅助生产岗位人员,如退伍军人较多且易于抽调的安保、联防等岗位,提高民兵开展活动的到位率。根据装备资源状况整合编组。尽可能在军民通用装备储备较多的行业系统和企业建立民兵组织,实行人装结合编组。对一些军民通用装备多但人员少且难以脱离工作岗位参加民兵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单位,采取若干单位联合的方式编组,每个单位只编入少量技术骨干,并做到定人、定装、定岗,提高装备配套率。根据技术资源分布对口编组。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行业结构优势,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状况,直接依托新兴科技企业、行业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区域对口组建各类专业队伍。比如,道路抢修、水上运输、防化、阵地抢修、医疗救护、测绘支援等分队,分别在铁路、公路、航运、化工、建筑、卫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装备齐全的单位组建,提高专业对口率。
(三)依据职能特点改进编组方式,提升队伍质量。改进编兵办法。适应现代社会人员经常流动的实际,突破传统编兵方式的束缚,根据不同民兵队伍职能任务性质的差别,采取户籍地与工作地相结合的编兵方法。对现时使用不频繁的作战支援和勤务保障队伍,统一采取以户籍地为主的编兵方式,以便建立长效的训管机制;对现时使用较为频繁的应急队伍,采取以兵员工作地(外来人员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为主的编兵方式,以利提高收拢集结效率。同时,要建立兵役机关间的工作通告制度,及时告知流动兵员编兵情况。当出现重复编兵时,要着眼有效解决“编兵不在位、在位不能编”的问题,原则上以兵员工作地为主科学调配运用资源。放宽出队年龄。为解决部分专业分队兵员不足、人员老化的问题,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和确保遂行任务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各支队伍所担负的任务和专业特点灵活确定基干民兵的出队年龄。地面作战队伍和应急维稳分队,年龄控制在28岁以下;勤务保障和防空作战队伍,年龄放宽至35岁;应急救援和信息作战支援分队,年龄放宽至40岁。专业技术性特别强的,还可进一步放宽。精选编兵对象。按照“四个优先”和“四个多编”、“四个少编”的原则选编兵员,即优先编组退伍军人、党团员、学历层次高的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员,多编常住人口、少编流动人员,多编在职员工、少编无业青年,多编企(事)业单位人员、少编党政机关干部,多编普通岗位人员、少编关键岗位人员,确保编兵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