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早的消防机构上海救火会

2011-08-15杭东

水上消防 2011年4期
关键词:救火火警租界

□杭东

救火会

救火会就是消防队,它是个舶来品,最早诞生于上海租界,是我国最早的消防机构。

1852年 (清成丰二年),公共租界有两家洋行建立了两个义勇消防队。1866年 (清同治五年),工部局成立火政处,即火政委员会。在公共租界有了救火会的17年后,法租界才有了自己的救火会。

晚清时的上海,虽然有了县城,而且管辖苏州、松江两府,一个直隶州太仓的苏松太兵备道也从太仓搬到了上海,但没有专门负责消防的。在华界的老城厢,一旦发生火灾,出来救火的就是绿营的兵丁和衙门里的差役。

有道是水火无情,官不办则民来办。民间出面办消防的是社会慈善机构,在上海比较有影响的有厚仁堂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果育堂 (1858年,清咸丰年八年)、济善堂(1863年,清同治二年)和赞育堂 (1869年,清同治八年)等。一有火灾,这些机构就鸣锣为号,聚集人马奔赴火场。

开埠后的上海华界,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和人口增多,发生的火灾也随之增加。于是,单靠这些慈善机构开办的 “堂”来担当城市的消防是难以维系了。此时,又有民间士绅出来组织救火团体,名字是无堂有社,叫做 “水社”、“救火社”等。到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分布在上海县城内外的民间救火团体已达几十个。此时,联合已是形势所迫。从内部来看,联合有利于灭火抢时间,并消除争水等内耗,不误灭火和救援;从外部来看,以阻挡租界洋人提出的因华界火政不良而要让租界救火会前来华界救火并承办保险等要求。

到了民国时期的1919年,上海的华界成立五个救火会,分为东、南、西、北区和浦东区。10年后,又根据 《义勇消防事务管理规则》,把22个救火会划归上海市警察局管理,分为:沪南区救火会7个,沪北区救火会7个,沪西区救火会2个,江湾区救火会1个,吴淞区救火会2个,浦东区救火会3个。

救火队员

救火会人员分为义务和雇佣两类。义务就是没报酬的志愿者,有火警则救火,与老外一样,只发铜帽、衣裤和皮靴等一干救火行头;而雇佣则是有月薪的专职,需常驻救火会。据1935年的统计,在全市21个救火会里,仍有义务队员900人,雇用为150人。

此外,还有各商会的消防队。1886年 (清光绪十二年)到上海的德国铁路中国财团代表恩司诺 (A.H.Exner),在他的经济报告中有此记录:赶到火场的商会消防队,立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注意围观人群,不要让人来偷东西;另一部分去火中抢出值钱的东西,放到安全的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火政处设有10支救火队: “灭火龙”救火队、法租界钩梯队、抢救队、上海救火队、虹口救火队、金利源救火队、 “水枪”蒸汽救火队、法租界公董局救火队、水上信号队、维多利亚蒸汽机车队。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法租界救火队分离出去,火政委员会取消,各救火队由警务委员会控制。

到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法租界的救火组织已经自立门户,下设五个救火站:中央站、车站、公馆站、西站、顾家宅站。可毕竟姜还是老的辣,经验还是比早于它办救火会的公共租界来得弱一点。当1929年2月28日,法租界内的江南大旅社发生火灾时,法租界救火会不得不求助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翌年,法租界公董局决定解散救火会,以作为公董局附属机构之一的火政处取而代之。

嘹望台·火警钟

当初,不像今天这样拨打火警电话报警,要靠人在高处瞭望发现火情。凡有救火会处,必有瞭望台,瞭望台成了救火会的标志。

自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在中央巡捕房钟楼首设火警瞭望员后,瞭望台一天24小时值班,一旦发现着火就敲钟报警。最早的报警钟,公共租界的两处分别在三马路 (今汉口路)和闵行路;法租界则在嵩山路。

上海滩最早敲响的是1871年工部局从英国买来的铜钟。1870年,董事会投票通过一项决议,给救火会一笔500两捐款,用来造一座放置报警钟的钟楼。原来是准备放在英国教堂的花园里,后来放在工部局的院子里。

钟大才声响,楼高才传得远。鸣钟报警,采取以敲钟次数的不同来表示起火地。有道是:“乱钟初敲莫慌张,几下分清按地方。但愿听来非本界,尽堪高卧不提防。”

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报警是第一次警先敲钟5 min,之后就以敲钟的次数不同来表示火警所发生的地方:鸣钟一下,火警发生在外白渡桥;鸣钟四下,为南京路至延安东路之间;鸣钟八下,那起火的地方就是浦东或是黄浦江上的船只。

除此之外,还有黄浦江中船鸣笛一刻钟,驻军鸣枪三声等报警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火灾报警的一次次革命,后来开始使用电铃电报来报警。早在1871年 (清同治十年),上海的公共租界就安装了第一台电传报警装置,连接了维多利亚救火队车库和中区火政分处之间。

两年后,工部局又建立了一条电报火警专用线,该报警系统完全独立。不仅连接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救火指挥机构火政处 (包括了火政处总机师的住宅),还连接了救火队和巡捕房等。

对电话报告火警系统的又一次大改革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火政处的总控制室安装了一台50门的电话交换总机,使指挥机关与各区、分队的通话不再经过巡捕房或电话公司。另外,还在总机与各区队间安装了警铃线,在发出警报的同时,既以电话通知着火地点,又按响与相关区队的铃;如此双管齐下,保证了以最快的时间出警。当然,火政处总控制室和各区队的电话号码都一一公布在报,以构建全民防范的网络。

救火装备

灭火离不开救火车。1863年 (清同治二年),法租界救火会从梅纳洋行买了一台普通的手压水泵,花了8 790法郎30生丁。对这一水龙,王韬在1875年出版的 《瀛埂杂志》中赞叹: “势如骤雨洒空,滂沱四注,顿使祝融为之霁威。”

在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马路中间挖掘了不少的井,储备灭火的水源。平时覆上铁板,救火时掀开取水。在水龙还靠人力时,如人手不够,路上的巡捕也一同加入。

在法租界,董事会与租界内许多包工头签订合同,在发生火灾时,由包工头提供一定数量的苦力协助救火。

随着科技的进步,土洋水龙被皮带车替代。先是马拉车,直到有了汽车。而美国的保险公司,一直是鼓动租界当局购买新式的救火车和救火设备。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

水龙人工换机械是在1919年的公共租界换上的马达泵。这样的装备,在远东是算得上第一的。到1934年,在公共租界内,消防设备已经走出救火会,进入社会房屋。这些消防设备包括了水龙头、抽水接管、救火抽水机、灭泼器和外用灌水器等,当时装备7 575所楼房,如同今天一般。此外,公共租界的火政处还设立工厂来制造和维修消防器械。

猜你喜欢

救火火警租界
怎样报火警(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救火
电视机起火了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救火
雪孩子救火
火警现场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