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2011-08-15胡雅娟

科学之友 2011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胡雅娟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胡雅娟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伴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国内学者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志愿服务的研究理论体系。文章试图从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迫切性入手,对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4种研究渠道总结研究侧重点,分析志愿服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预测志愿服务的研究方向。

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伴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研究亦进入繁荣阶段。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志愿服务研究,对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综述,发现研究不足,弥补研究缺陷,引导志愿服务实践和未来研究方向是必要的。

1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迫切性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虽然在几十年内,志愿服务发展迅速,队伍壮大,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志愿服务的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程度还很低。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使得志愿服务提供的支持功能显得尤其迫切。而目前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成果很少,对志愿服务本身及其志愿服务组织的研究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与志愿服务研究相对滞后,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总体梳理

我国最早关于志愿服务的文章是1988年沈毅翻译美国托马斯·尼科尔撰写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志愿服务》,而1994年在《中国民政》发表的《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志愿服务调查》是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开始。

此后,志愿服务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从对国外志愿服务的考察到国内志愿服务的现状研究;从志愿服务内涵界定到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从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到志愿服务立法研究;从社会转型体制背景到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研究等等。志愿服务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国内学者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成果既丰富了志愿服务的研究理论体系,同时也在此研究领域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侧重点

我国志愿服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主体和研究关注点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研究成果主要有4个渠道:渠道一是各级党政组织所作的有关志愿服务的调研报告和经验性总结,比如卢雍政1999年主编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2000年撰写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等;渠道二是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地区(如上海、广州等地区)撰写报告,比如谭建光主编的《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渠道三是专门研究志愿服务的期刊、学术性专著和论文,如丁元江、汛清合著的《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专门研究志愿服务的期刊主要有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办的《志愿服务论坛》、《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等;渠道四是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该渠道亦是对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内容提供有益的补充。

纵观这4种研究渠道,国内学者对志愿服务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点:

3.1 关于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志愿精神等基本内涵的研究

关于志愿服务的定义,主要有3种理解,一是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的美德及福利活动,二是认为志愿服务是组织性的利他行为,三是把志愿服务视为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曾华源、曾腾光,2003年)。

而马飞翔则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或个人行为,即志愿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和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志愿组织隶属于第三部门(马飞翔,2002)。

志愿精神是志愿者行动的灵魂,当前对其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江汛清,2002)。

3.2 关于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的研究

学者方奕针对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提出,我国志愿者组织的运行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建制单一,社会化程度不够;二是组织目标虚化;三是成员的招募与管理欠完备。建议应当由政府与社会共同构建志愿行动格局,而后逐渐过渡到以社会支援组织体系为主,政府宏观领导的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邓国胜则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模式的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是一种多元化发展模式,即3种模式并存: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代表是社区志愿服务;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代表是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

3.3 关于中外志愿服务的比较研究

在我国志愿服务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制约发展的内外部问题,这促使我国学术界更多地把研究目光投向国外,在比较中吸取经验。

学者刘洪玲通过对国外志愿服务的成功因素分析得出,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税收优惠机制、社会化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来优化我国志愿服务,国外的成功因素可以提供借鉴和启示。

4 我国志愿服务的研究不足及研究趋势

目前,我国关于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的文献较少,并且现有的资料多以志愿者行动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志愿组织自身发展特点的深入研究,且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等还存在缺陷和不足。

关于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研究,一般学者认为,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内在的缺陷,缺乏对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或志愿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市场、志愿者组织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

在中外志愿服务借鉴对比研究中,虽然国外的志愿服务相对起步早,相关研究较多,但是由于国情之间差异较大,许多理论和经验可以供我国学习和借鉴,但是仍可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志愿服务研究还需要立足我国的实际。

随着志愿服务向国际化、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志愿资源缺失成为最为显著的问题,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志愿文化、管理资源等的缺失,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必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1]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9(14).

[2]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2,7(21).

[3]方奕.中国“志愿者行动”的社会机制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1996.

[4]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5]刘洪玲.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的成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

[6]陈奇.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策略刍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7]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

[8]马飞翔.论市场经济下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The Summary of Voluntary Service’s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Hu Yaju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the research on voluntary service has steeped into the boom phase.The domestic scholars continue topropose new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and these findings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voluntary servic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egin with the study urgency of voluntary service,sorts 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of in recent years,summarizes the focus from four points,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voluntaryservice,finds out insufficient research,and predicts the studydirection ofvoluntaryservice.

voluntaryservice;research status;summary

G926

A

1000-8136(2011)05-0142-0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