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市级报纸文艺副刊的地域性与世俗化

2011-08-15王温馨

科学之友 2011年3期
关键词:世俗化副刊报纸

王温馨

(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地市级报纸文艺副刊的地域性与世俗化

王温馨

(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报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俗称报纸的美人之眼,是报纸最生动、最能体现文化韵味的部分。报纸副刊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市民的精神生活。市民生活愈加丰富、广博,体现在文艺副刊上就愈加的包容、多元。

地级市报纸;文艺副刊;地域性;世俗化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辞海》,1979年版),它作为一种报学与文学的交叉现象,是我国特有的,是报纸发展的产物,又促进着报纸本身的发展与完善。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副刊愈加呈现被新闻淹没之势。此外,还存在着雷同的问题。因此,如何突出副刊的特色,彰显副刊的个性,已成为能否办好副刊的一个重要课题。

怎样才能在厚报时代坚守阵地,并彰显副刊的个性?笔者认为,要在地方特色和世俗上找到突破,地级市的土地有着极其独特的乡土风貌、民间风俗及人文特色、文化积淀,这些,正是地市报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突出副刊的地域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副刊应该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生活、走向群众,形成真正的文化渗透。

1 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副刊进行本土化打造

在文化界有句很著名的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副刊而言,越是地域的就越是全国的。在笔者看来,挖掘不尽、历久弥新的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作为记录时代、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闻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把独特的、不被人们了解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让那些曾经的辉煌重焕魅力,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而副刊,正是鼓劲呐喊、沉淀反思的最佳阵地。

人们知道,每一种文化都产生在特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底蕴,凸显本土历史文化内涵,以人文关怀的眼光去反映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去关注普通百姓对现实生活的情感需求,是副刊的责任。副刊有责任帮助读者发现自己家乡风物之美和人情之美,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人物和人文底蕴。

本土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确是地市级报纸副刊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潜力所在。地市报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本地区的城市居民。新闻价值中包括新闻的接近性,因此城市居民对报纸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获知国家大事、世界风云,他们在看报时多有这样一种心理:比较关注本地的内容、关注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内容、关注自己熟悉的人写的内容。这就是读者的接近性心理。如果副刊关注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们的阅读兴致自然就高。从读者的这种心理出发,副刊就应贴近读者,着力把当地社会最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

突出地方特色,就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真实细致地反映当地民俗风情,这些都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副刊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此外,副刊还可与本地区文化资源相结合,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既有时代感又洋溢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好作品。

如何去翻新、包装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开办一些栏目分别介绍本地的文化知识、乡土风情、地方风物、民间传说、历史渊源、旅游名胜乃至本地的酒文化、食文化、老城老街老巷等等。这样,对读者而言,既可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又尊重了当今的文化感觉。

2 副刊应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生活,走向世俗

副刊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基于副刊受众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副刊上刊登的文章应该既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作品适合高品位的读者,又要有“下里巴人”适合大众的通俗文章,散文、小品文、记事文、小随笔、小说等都要有所体现,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并且报纸副刊更应向社会底层倾斜。“阳春白雪”的文化宜登大雅之堂,但“下里巴人”的文化也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现在的许多报纸副刊正纷纷越过精巧雅致的纯文学庭院,走进和融入百姓日常消费、休闲和情感生活的各个层面,呈现出世俗化趋势。它们开辟诸如“百姓记事”、“心情散文”等栏目,深受普通读者的欢迎。

具体而言,副刊多发普通百姓关心的或由他们写的作品,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从形式上看,副刊应摆脱以纯文学的局面,形成多种文体并存的格局。同时应少用生硬的、怪异的表现手法,力求通俗易懂;副刊应多刊发普通百姓的作品,凡生活际遇、如烟往事、花鸟虫鱼、油盐柴米皆可落笔,使副刊成为普通人发表对社会、人生、生活看法的窗口,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摇篮。

可能有人会认为,使副刊走向世俗是副刊读者欣赏品位的降低、精神家园的失守、文学艺术的悲哀,实际上,这恰恰应该视为是群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文学副刊提出的新需求。它意味着文学应该更贴近实际生活。读者希望文学副刊作品更热切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更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变化的印迹,更深入地观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更快捷地将之展示于报端,更真实地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在这一趋势中,副刊采编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大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欣赏心理、阅读习惯的变化,积极更新内容,扩展领域。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不能无视时代和群众的新要求,固守象牙之塔,但也不能曲解读者欣赏兴趣的变化,满足于提供内涵肤浅贫乏的“文化快餐”,更不能自贬文化品位,迎合一些读者的低级趣味。笔者所强调的世俗化并不是摈弃高雅,高品位和世俗化是可以并存的,二者有矛盾对立的一面,还有统一的一面。成功的副刊,是在保持较高的文学品位的同时,还能贴近地满足各阶层的阅读和文化需求。

3 发掘和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凸显副刊的时代特色

副刊毕竟姓“副”,跟正刊有很大的不同,是以文学的方式,艺术地、形象地、深度性地表现现实。这就要求副刊编辑善于发现和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除时刻关注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活动外,培养和建立一支稳定的本地作者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利用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加快副刊专刊化及新人新作的发展。众所周知,副刊专刊的品牌效应不可忽略,除了与正刊共有一个总报名外,许多副刊专刊有着自己的专有品牌,它们经过长期积累,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光明日报·文萃》《文汇报·笔会》等,这些副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史上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正刊。

其次,走向地域性和世俗化,并保证文学品质,最好的办法是由一批相对固定的作家带动一批草根作者。副刊要注意为那些有一定实力,但目前还不很知名的作者提够足够的空间,并大胆起用新人,鼓励那些初显创作才华的无名者为副刊撰稿。只有不断地培育文学新人,刊出新作,副刊才可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保持稿源多元化,更有利于副刊特色的建立。

再次,报纸副刊必须关注读者、贴近读者、与读者充分互动,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样才能发挥副刊的作用。为此,副刊编辑可以通过设立一些编读互动栏目,为读者构筑活跃的话语空间。当今的报纸副刊,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热点,不时地引发有益和有趣的争论,让不同特点的作者和读者参与,在彼此的“赞同”或“商榷”中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总之,“雅而不俗,俗而不讦”,是副刊创办的目标。文化是为现实而产生并为现实而存在的。副刊不表现现实,就难有生命力。而保存鲜活的生命力,副刊的地域性和世俗化至关重要。

[1]顾关元.话说报纸副刊[J].新闻记者,2003,(10).

[2]杨凤生.文艺副刊的今昔[J].报刊之友,2002,(04).

[3]胡敏芝.地方特色:地市报文艺副刊的亮点[J].新闻前哨,2004,(03).

[4]周玫.让副刊成为读者心灵的栖息地[J].城市党报研究,2005,(05).

Discusses the Municipal Newspaper Literary Arts Newspaper Supplement Localization and the Secularization

Wang Wenxin

The press spreads such a fewwords,“the news incurs the guest,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keeps a guest”.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popular name newspaper’s eye of beautiful woman is the newspaper is most vivid,most can manifest the cultural flavor the part.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level’s height reflects resident’s spiritual life to a great extent.The resident lives even more is rich,is vast,manifests in the literary newspaper supplement is containing,manyYuan even more.

locallyadministered level newspaper;literarynewspaper supplement;localization;secularization

G213

A

1000-8136(2011)05-0162-02

猜你喜欢

世俗化副刊报纸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报纸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艺术鉴赏话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