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森林水文看森林的涵水作用

2011-08-15撰文黄尚绎

浙江林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水文水源林区

□撰文/黄尚绎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下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1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

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我国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御史大夫贡禹曰:“斩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表明当时的古人已意识到森林在水源涵养,防止水、旱灾害方面的生态效益。清代梅曾亮撰写的《书棚民事》中对当时安徽宣城一带山区开荒垦坡的后果作了比较科学的记叙:“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砂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山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脊有税之户也。”文章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作用阐述得十分清晰。清代赵仁基的《论江水》指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更科学地阐明了长江“水溢”与山林被开垦的密切关系。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也对森林的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下了结论:“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造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笔者曾在浙江林区多次考察,发现当降雨经过森林冠层时,形成第一次水量平衡分配,雨量被截留10%—20%,减轻了暴雨对地面的直接冲击。雨水抵达地面,又形成第二次水量分配。地面枯枝落叶可分散流径,从而将更多的地表水转为地下水。另外枯枝落叶层本身又有很强的吸水蓄水能力,森林庞大的根系紧紧地围绕着土层,阻止土粒被雨水冲刷,延缓河床与水库的淤积、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据林业科研测定,发育良好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降水调节能力可达100毫米以上。森林好比一个大水库,每亩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20立方米,5万亩森林可蓄积的水相当于一个库容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所以森林是天然“调节器”、“绿色水库”,是水利设施的保护神。只要有太阳、海洋、河湖与森林存在,人类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资源。

据林学家在热带植物研究所观测表明,流经林区的河流,在雨季可依靠森林来分流,因而可以滞缓洪峰出现,在枯水期却能使河川细水长流。经测定每亩热带雨林比农田能多蓄水56.3吨,比荒坡多70.5吨。森林水文资料也表明,林地径流量较之同坡度的耕地减少80%—99%,土壤流失量减少90%—99.8%,大雨不涝,无雨不旱,使土壤逐年增厚与肥沃。所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中的一个关键是保持河流水文的稳定状况,就是对洪水流量和枯水流的消减和补充,因此有人称森林是个水文“调度室”。

森林的破坏就意味着招来干旱和洪灾。据中科院西北水土保养研究所资料表明,土壤侵蚀和森林破坏密切相关。在总降雨量340毫米的情况下,林地冲刷量每亩4公斤,草地6.2公斤,而农地为238公斤,林地的冲刷量仅相当于农地的1%—2%。土壤侵蚀的结果,使河川泥沙含量增加,水库湖泊淤塞,养分大量流失,土壤变得贫瘠。据资料记载,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植被破坏,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30年间扩大33.6%,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每年由此流失表土约50亿吨,流失氮、磷、钾养分达4000万吨。四川省西北的原始森林绝大部分位于江河源头,即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区,因森林采伐量超过生长量2.3倍,森林覆盖率由40%下降到14.1%,导致江河流量减小,岷江流域年平均流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158亿立方米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的139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洪枯流量差值变幅增大,洪枯比值20世纪70年代比20世纪50年代拉大一倍,干旱河谷的界限上升,洪水频率增大。

森林就是生命之本。呵护森林,珍爱自然,人类才能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回归森林,回归自然,才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水文水源林区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发展水文经济 增强水文活力
浅谈水文档案的价值和开发利用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江西省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昌宁林区有了首条水泥防火通道
寻找水源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