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探析

2011-08-15郑志琴

党史文苑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覃 俊 郑志琴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探析

覃 俊 郑志琴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许多历史经验,其中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积极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探析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它90周年的诞辰之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这90年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是“中国”,进而言之,是中国国情。国情又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只有始终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着的、具体的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着的、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揭示和准确把握不同事情不同阶段的中国国情及其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

毛泽东历来主张,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对国情的科学分析和认识作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向导,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出发点。事实一再证明,凡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得好的时候,我们党的事业就发展,就是胜利;反之,我们党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就会失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既坚持了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分析,我们在社会很少震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而1957年以后,也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偏差,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标志着我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入和升华,它为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根本的基础。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设想的从发达资本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现在虽说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就是中国国情。邓小平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观点。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以及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党带来了许多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纪之交的中国国情,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党情的新变化,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P14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恶化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又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有机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反对固步自封的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灵魂,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只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并不断地了解变化着的实际,才能真正解决过去遗留的历史问题,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破除迷信,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就是使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解决新课题,不断开拓新境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就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就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坚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那就是脱离实际,思想僵化,那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与时具进。“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2]P14回顾历史,特别是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僵化思想盛行,做什么事情首先看“老祖宗”说过没有,干过没有,没说过的就不干,说过干过的,就只能照着干。他不顾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论断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机械地不加分析地贯彻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顽固坚持和推行“城市中心论”,其结果导致了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革命的巨大损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亡国。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只有以发展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和拓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老祖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他们自己的理论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不是任意套用的历史公式,不是一成不变和神圣侵犯的,而是与时具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运用理论必须考虑丰富生的的实际生活,必须适应深刻变化的历史时代,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又有实践来修正。毛泽东在1959年曾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说新话。他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江泽民反复强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3]P53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坚决反对那些机械僵化地照搬照套马克思主义“左”的倾向,也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倾向。正是因为以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批判地继承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在他的著作和许多谈话中,他引用的大量史记典故、民俗俚语,如“实事求是”“实践”“矛盾”“一分为二”“有的放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任人唯贤”“百家争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等。毛泽东能够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勋,与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他虽然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但也经过六年国学的灌输和熏陶,接受过七年西学的教育和启迪,对中西文化大体系有相当的研究,尤其善于融合中西文化的先进部分自称一体。他熟悉中国的儒、法、道、墨、释,以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实学等传统文化,并对这些传统文化实行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之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因素。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大量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内容。比如,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升华为全面改革的政策;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光大为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将传统的“正德厚生”、“贵义尚利”拓展为“两个文明一起抓”;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国家主权与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邓小平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提出了“韬光隐晦、善于守拙、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提升和改造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使其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发展变化”、“民本”、“自强不息”和“德法兼治”等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批判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比如,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人本”理念,和谐社会中所体系的“和谐”理念,均乃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脉根。

五、积极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总结历史经验,以“巨大的历史感作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它面对的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它寻找的只能社会适合自己并能解决自己国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毫无疑问,它应该立足本国的实践,重视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他多次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4]P845回顾历史,在 20 世纪 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失败的境地。此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既坚持了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积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5]P266邓小平理论凝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座里程碑,同样是对中国共产党近80年革命和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江泽民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道路和经验,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3]P497同样,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吸取世界各个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只有把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新的实践与时代问题相结合,才能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推动实践前进,不断开启历史新篇章。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覃俊,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共党史。

郑志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