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问题与对策
2011-08-15杨振兴
杨振兴
(河南汤阴县委党校 河南汤阴 456100)
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问题与对策
杨振兴
(河南汤阴县委党校 河南汤阴 456100)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党的重要意义
党是政治组织,党活动的主要领域是政治领域。但是,政党的属性不仅包含有政治层面的内容,还包含有党的社会属性。政党的性质宗旨、价值理念、纲领政策、社会建设的走向等,最终都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又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政党的评价、支持和选择。政党在国家权力和民众之间起着的桥梁的作用。一个政党只有在坚持自身政治属性的同时强调自身的社会性,才能始终代表所属阶级阶层的意志,维护和发展所属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党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观念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建设。
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发展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社会发展的状态对经济的运行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一些地方党委由于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会自然而然带来其他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于是,在发展中不能科学地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当前我国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由于这种发展观念带来的结果。
(二)在社会管理主体上,重政府管理、轻社会协同。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
实行市场经济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单位—个人”的基层控制体系逐步瓦解。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空间逐渐开始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口与资源进入社会空间。但是,与新的社会模式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社会组织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有效承接经济组织在改革中剥离出来的以及国家相对退出后留下的社会管理职能。
因此,在原来社会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又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政府不仅主导着社会管理,还替代了社会自身的管理。政府便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渗透于社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对社会进行全面的“行政化”管制。这一方面表现为,各类社会组织过度“行政化”,政府把自治组织行政化、当作下级单位来对待,以至于中国的社会组织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体现为,新兴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受到政府的高度控制,难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因此,面对各种社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政府承担的责任和职能过重,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
负担过重的政府,自然就难以有效地完成社会管理的任务。不是政府越位直接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就是面对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政府管理的责任经常陷于“缺位”或不到位的尴尬境地。当前,时有一些地方恶霸和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政府缺位,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也缺位所造成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的结果。
二、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着力点
(一)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管理体系来思考,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挥各级党委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处在重要位置,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不仅在人、财、物的保障方面要加强,而且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方面要有所突破。离开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离开党委的统揽协调、组织领导是难以推进的。所以只有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才能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和社会管理规律,才能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激发社会活力,使中国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来思考,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传统上具有极强的组织力,这是从战争年代就已历练出来的力量。执政后,执政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组织客观上渗透于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遍布社会各个层面乃至每一角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对党的组织设置的形象而真实的写照。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党的组织系统对各种社会资源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和便利条件。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管理第一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把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才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三)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多元化参与主体来思考,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挥对社会组织培育的关键作用。
多元的社会必然需要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努力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已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这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以突出的位置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因此,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各类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使之能够在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内,在共同的规则下参与社会管理,就成为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为了扩大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力量,更好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再次发挥对社会组织培育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法规,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要加快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更多地给予培育和扶持。
(四)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来思考,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挥思想政治宣传、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关键作用。
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来思考,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挥关键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共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的价值诉求与美好愿望,是新时期增强我国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也自然地构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要求党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杨振兴,(1971——),汉族,汤阴县委党校讲师,汤阴人,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