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思想
2011-08-15张立山冉世民
张立山 冉世民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论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思想
张立山 冉世民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庄 050000)
邓小平在领导党和国家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过程中,把握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邓小平是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善于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深刻独到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并汇入了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之中。其主要思想:一是贯彻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反对“以党代政”,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他1941年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集中反映了他在政权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邓小平提出对政权应实行正确领导原则,应采取指导和监督的政策,“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1]至今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二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等文章中,多次讲到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结合太行区整风的实际,专门论述了党的建设的问题。这是我党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并以较早提出“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2]而著名。三是重视严肃纪律,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建国以后,邓小平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协助毛泽东处理党的日常事务,针对执政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他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比革命时期更加重要了。弄不好,党可以变质,国家可以变质,人也可以变质。“不要以为革命胜利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就没有问题了,就不会变质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高岗、饶漱石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是人民的服务者的明确观点,强调党要实行政治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监督,并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设想。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对执政党的干部问题进行了论述。1965年6月、12月,邓小平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的谈话中,系统地总结了历史上的建党经验,阐述了毛泽东怎样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的问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
新时期,邓小平更加重视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和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并尖锐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4]邓小平科学地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种种新变化,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理论创新,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进行了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团结一致,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具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党的十二大根据当时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党要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必须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就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提出一定要适应伟大的变革,把党建设好。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基本上又重申了这一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新时期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面前,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
(二)恢复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回顾党的历史,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取得胜利,就成功;什么时候忽视或背离“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支持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批驳“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言书。改革开放20年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显示了巨大威力。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推动,我们党就不会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就不会确立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不会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就不会有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三)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条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建设的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纲领,它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实现了战略重点的转移,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总结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5]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四)深入持久地狠抓了反对腐败的政治斗争,开创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风建设的新路子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党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和“和平演变”的考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根治腐败不仅仅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且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邓小平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一是指出了党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党风问题确实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6]“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7]二是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及其它政治弊端的产生。三是指出了党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注重从法制上规范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约束、惩罚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逐步纳入制度的轨道和法制的轨道。这些重要的原则、规定和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内容和工作内容。
(五)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执政党建设
邓小平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细致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严密审慎的组织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党的领导。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8]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党要担负起领导的重任,还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9]随后,他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弃这一条,但是党要善于领导。”[10]邓小平认为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是:一是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二是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三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四是改善党的作风。对怎样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提出了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法。
三、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紧密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邓小平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内和国际的新的历史条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把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解决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建设一个肩负起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各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课题的条件下,围绕这一课题,积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的实践和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出色地解决了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镜鉴。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