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思想的深刻内涵
2011-08-15陈立媛
陈立媛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堪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在这篇文章中,邓小平深刻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仍严重存在。封建主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天敌。不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并没有随社会主义建立而消失
在我国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制度中,封建社会的历史最为漫长。它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对人民束以枷锁,还在人们思想上打上沉重烙印。继封建社会之后,我国又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再加上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程,中国的历史发展浸透了封建主义气息,布满着封建主义色彩。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近代中国没有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再加上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尽管我们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却没有消失,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愈演愈烈。这就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从一建立,就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残余,也使社会主义民主历程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残余的严重影响。尽管对封建思想也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对其消极作用始终重视不够,不仅没有下大力气去肃清,还把许多原本是封建主义色彩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坚持,结果是助长和加重了这种消极作用。对此,邓小平有深刻认识:“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有没有能够完成。”
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
1.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我国政治体制弊端的根源。在1980年8月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邓小平深刻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他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而这种种弊端,无不渗透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官僚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邓小平不仅深刻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还深入挖掘出这些弊端中蕴藏的封建思想,从而鲜明地揭示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源,正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邓小平概括的政治体制的这些弊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尤其明显,它也受封建思想影响最深。在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都是根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方式尽管被取缔,但在社会主义历史上,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者个人,特别是集中于高级领导者的现象却没有杜绝。这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领导者个人。但因封建思想的顽固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为此,邓小平深刻指出:“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邓小平之所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因为它与我国民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权力过分集中,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特权现象、腐败现象的根源。不解决好这一瓶颈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无法深层推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彻底肃清隐藏其中的封建思想的顽固作用。
2.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抑制着人民的民主意识。在封建社会,与皇帝的绝对专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百姓的绝对服从。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本就没有民主与平等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尽管封建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但长期的封建主义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的消极作用还在蔓延,使得人民的民主、平等意识还十分薄弱,民主思想、观念还很不成熟。民主意识的薄弱,民主观念的缺失,既妨碍人民有效行使民主权利;还容易使人民对权力及当权者顶礼膜拜,这又为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现象提供了机会。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行使民主权利问题,他曾经提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有切实为人民创造政治参与、民主实践的机会及条件,人民的民主意识才能不断增强,也才能切实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
3.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不利于形成培育民主的经济社会土壤。民主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经济社会土壤。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条件,必然孕育资产阶级民主。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也必然无法培育出现代化的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离不开其存在的经济社会土壤。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文明、进步、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培育民主政治的有利土壤。而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发展上,往往表现为思想保守,害怕竞争,小生产观念严重,这必然要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本能抵触,阻碍经济市场化进程;在对外关系上,往往表现为封闭保守,闭关锁国,这必然影响我国汲取西方文明成果,阻碍对外开放进程。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在生产中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充分享有经济活动的主动权和对经济事务的管理权,公平竞争,平等合作,人民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才可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不是空谈。从这一意义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培育民主政治的过程。同时,只有肃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获得有利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
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始终强调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彻底肃清封建思想影响,肃清人们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竞争的观念,以现代化大生产代替封建社会的小生产,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开放,代替封建社会的落后、封闭,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的有利环境。
三、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
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严重障碍。邓小平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而对于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把“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作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根本对策,突出强调了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还是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提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这里,他再次提出制度化要求,充分反映了他对制度化问题的高度认识。因为在邓小平看来,“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以往的反对封建思想,多是用政治运动、宣传教育的手段,而邓小平却提出与之完全相反的制度化思想,具有深刻的价值,为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提供了根本出路。他强调:“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而是应该“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也突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艰巨性。因为,无论是 “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还是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这三方面的民主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主传统薄弱,民主政治建设起点很低的国家来说,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只能扎扎实实,稳步前进。
实践发展也充分说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一个艰巨的长期任务。我们可以在28年内成功的,彻底的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却没有完成对封建思想的肃清;进入社会主义后,还是没有能够完成;在后来的“左”倾路线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还一度愈演愈烈。正因如此,邓小平在1980年突出提出这一问题。一方面,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无法推进,因为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源,就是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民主进程也无法推进,因为它已成为制约民主发展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发展的推进,因为只有民主制度健全,法制完备,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真正实现制度化,封建残余影响才没有存在和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