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文化为抓手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多维模式
2011-08-15余玉荣
●余玉荣 叶 桉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生于改革初期的80年代,成长于经济快速增长的90年代,如今,又处在变革时期,造就了他们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对高校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检验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标准。现在大学生面临着成才发展要求与教育教学以及学习、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强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与自律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的矛盾,面临着在日益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自我价值的选择、取舍的矛盾,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让大学生不仅拥有智慧,同时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这一句话概括说明了校园文化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是推动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动力因素。师生员工需要美丽、整洁、舒适的校园,需要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发挥个人才能特长的条件等等。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其中校园文化只是手段之一,利用校园文化作为抓手,构建德育教育的多维模式,让学生浸染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渗透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一、利用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创建“家文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任何一个物质文化,对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教育意义,通常人们会觉得这是表面环境带给人的不一样的感受,如同各国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代表某个国家的特性一样,校园的物质文化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看得见的,它是指学校的各类建筑物、教学生活设施、办公场所、运动场、主题雕塑等各种物质形态,是校园环境显形层次的有形设置,以其有目的、有意识与具有教育性的校容校貌向外界表露着学校的形象,学生生活在校园,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学生对学校有感情,进而爱校爱国,用“家文化”作文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家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色彩和社会烙印,体现一种精神归属感,属于一种亲情文化,建立起多重性、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基调,让学生有“学校是家”的精神依托感。炎黄子孙都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更容易接受。同时,学校的校舍又作为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它能通过客观存在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愉悦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的手段。”所以,他主张“感染于人的环境和号召于人的美好言词相一致”,“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和暗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表面的物质文化有时也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如一个有积极象征意义的雕塑,一座美的建筑物,激励学生成才,这种激励功能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它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强化他们实现目标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
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同时还能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每个人所受到的心理影响大致相同,这种群体中每个成员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要是这种心理气氛已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一种规范力量,那么,这种心理气氛就会成为生活在这一集体中的成员的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这为学校的德育教育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让学生睁开眼睛就能受教育,是一种“看得见”的教育。
二、利用校园中层的制度文化,创建“硬文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为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订并实施的各种规则、章程、条例、守则等的总称”,是一种制度型的文化,是一种“硬文化”,属于学校的内环境建设。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起规范约束作用。由于学生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又缺乏实践经验,其情绪和行为具有两极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生自觉地用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利益,符合培养目标,并能以此为尺度,评价和衡量周边人们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导向。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也有利于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德育教育很直接的一种手段。
校园制度文化不仅对学生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而且对群体价值观具有强化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什么样的制度强化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谐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能使学校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发挥其心理的强化作用,从而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教育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既定的制度、条例、法规等行为规则,强制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校风,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特有的群体风貌和文明水准。
三、利用校园深层的精神文化,创建“赣文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赣文化,不仅是学术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客家文化、名人文化、方言文化和瓷茶药文化等组成的统一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运用红色赣文化研究成果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和必要的举措,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国情省情,真正体会和理解江西是“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主要渠道。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的“软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用无形的教育内容进行教育,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一旦形成,便有恒久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校园精神是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联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的内在的、信念化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是全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共同奉行的价值准则。它包括校风、教风、领导的工作作风和师生的精神风貌等。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以科学态度、开拓精神和高尚品德为目标的校园精神,能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协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理解、扶正祛邪的集体舆论环境。对全体师生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作用,它以外显的或内隐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影响着师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对德育教育起到指导性作用、向心力作用、制约性作用。校园精神文化能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学校所崇尚的行为目标上来,学校提倡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就会有所指向,从而驱动全体师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自觉行动,使个体精力集聚,能把师生的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融为一体,行为由自发变为自觉,由他律变成自律,具有信念化指向;校园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管理力,能产生“聚合效应”。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念,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凝聚着师生取向的多维“投射”,折射出集体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焦点”。学校集体目标的认同,能使师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使之团结合作,密切协作,从而形成坚强的教育集体,校园精神是教育合“力”之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向心力量”;校园精神所形成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体现了学校群体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隐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用一双看不见的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校园精神不是硬性灌输,不是纪律约束,而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感情和言行,在校内能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而学校中多数人的一致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使态度不同的个体改变初衷,达到抑制其违反集体行为规范的言行,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
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也能对德育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校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都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如书法、篆刻、摄影、集邮等兴趣小组活动,国庆节、教师节、清明扫墓等纪念活动,读书、演讲、主题班会等群体性活动,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限制或禁锢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不能给人们在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那么,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和思想特点,是备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发展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条件和机会,寓教育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可以增强思想品德的吸引力,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各种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极富知识、智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论是教育教学活动,还是管理、服务活动,不论是物质环境、精神氛围,还是活动的组织,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学校要把学生在现代文化大环境中发展的特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起点,因势利导地把他们的发展轨迹引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找准德育教育的立足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也才会愿意参加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得到发展,并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促使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校园文化的成为德育教育的一只强有力的手。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才的质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能以德立身的新时期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坚持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真正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崭新的世界属于蓬勃的大学生。美好的未来创造者是活力的大学生。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神圣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