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路径探析
2011-08-15梅玉洁
●梅玉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既体现着农村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办学风格,又体现着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农村校园文化,有目的性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文化具有扩散性,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熏陶和影响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中小学生,而且还可以通过学校师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传播到农村家庭之中,以校园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带动和辐射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这对于农村地区落后风俗习惯的改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广大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促使学生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使校园呈现勃勃生机,充满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同时,学生置身于团结友爱、生动活泼、文明向上的集体当中,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爱心,乐在其中。学生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在此得以实现和升华,进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村中小学虽置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之中,但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仍举步维艰。
(一)由于农村学校在教育上的唯城市性和离农性特点,致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上向城市看齐,农村自身特色体现不充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无论从校园建设上还是从教育教学上均向城市学校看齐,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是由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课程改革专家编制出来的,体现出唯城市性和离农性的特点。这也使得农村教育的突出功能成为“通过高考使农村的孩子离开农村,进而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城市成员。”[1]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学校失去本色,农村文化基本被排斥在多元化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农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努力学习城市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逐渐适应与认同城市文化价值取向后,很难认同农村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更导致了农村文化的流失。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础教育应立足于教育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对农村地方特色的关注而偏向城市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本身对农村经济社会关注不够,对农村学生成长关注也不够,同时在目标上强调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培养新一代农民等方面体现不充分。
(二)由于农村学校学生文化生活贫乏,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单一空洞,未能有效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尽管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农民的思想、文化需求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闲暇之时,农民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走亲访友、打牌、打麻将。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学生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助长了其不思发展、贪图安逸以及“等、靠、要”等懒散思想和不良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学校的文化建设。
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农村教育流动性大,许多学生和教师不了解自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而且很多学校没有明确的校歌、校徽、校训。学校宣传栏、宣传橱窗及教师黑板报内容等都以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升学为主,缺乏人文关怀。学校建筑布局零乱,建筑多以随意而建,没有统一规划,且功能划分模糊,往往办公楼中又有学生宿舍等。
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却是以应付上级的领导检查为目的,组织不够科学严谨,内容空洞,看起来轰轰烈烈,但以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多层次、多内容的特点。而且组织制度文化多以强制性的约束为主,未能取得实效。
(三)由于农村学校弘扬与国家、社会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致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在价值指向上以升学为目的,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农村学校弘扬与国家、社会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升学为目的和取向,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应试性。这种“应试教育”、“分数主义”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淡化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的需求,遮蔽了学生主动参与和相应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建设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为学习而学习,这跟基础教育所倡导的强调个人主体、个人价值和尊严文化价值观的理念不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叫着所谓的“素质教育”,也会被异化为追求成绩的“遮羞布”。[2]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激发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角度出发来开展。
(四)由于农村学校本身建设资金不足、建设体制不完善,致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在方法上重“硬件”轻“软件”,建设未能取得实效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物质的,校园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是有形的。一是精神的,如校风建设,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等,是无形的。当前,由于农村学校本身建设资金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体制不完善等因素,许多学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校园建设这种有形的建设上,而忽视了校风这种无形的建设。如在建设目标上,把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请专家去设计校门,装饰花坛,装修会议室等;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则降为次要目标,对校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再加上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片面认识,这更加助长了在校园建设上急功近利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取得实效。
三、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路径
建设好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以及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生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校园文化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可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也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自身特色。
(一)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现独特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在实践中不要机械地照搬照抄城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英国著名学校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说:“如果说你想模仿,或者说复制其他学校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目标,总结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走出“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和摒弃“城市价值”取向,着力打造农村学校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造就新一代转型农民、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将新农村建设理念渗透于校园建设和校风建设之中,贯穿于学校党、政、工、团工作之中,使校园文化中流淌新农村建设的血液。其次要重视学校民主建设,重视教职工福利,共建良好的学校领导、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环境,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教育环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再次要加强与农村村委会和农村家庭的沟通与协调,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农村特色校园文化。
只有立足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进步的实际,认真探索先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地塑造出自己学校健康丰满的校园文化形象,才能形成独特的农村校园文化。
(二)以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铺垫,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传承性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是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选择、积淀、凝聚、发展而成的。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结合点和共同要求,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在吸收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文化的同时,也不能抛弃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如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要求正确处理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关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
校园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学校本土出发,结合当地的历史、自然资源和乡土人情,充分挖掘文化积淀。
首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的校歌、校徽、校训;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如讲故事、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农时为契机,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学习,亲身体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其次,在建筑整体布局方面,学校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学校建筑物要选择符合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和中小学生审美需求的造型与色彩,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等应有明显的功能划分,尤其应重视校园宣传栏、宣传橱窗的设置内容,既要与时代挂钩,又要体现农村特色。
再次,根据农村自身地域特色及学生兴趣爱好,组建剪纸、地方戏、手工制作等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兴趣小组,定期请地方传统艺人来学校辅导。一方面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三)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体现时代性
英国著名校长托尼·里特说:“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有传统的精神,有自己关注的问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这里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关注的就是学生,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建设农村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时代带来的文明成果,拓宽师生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让师生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掌握丰富的教育信息。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
再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激发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学校可以组建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并请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定位,就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为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将来无论是留守农村,还是到城市发展,都能打开局面,即“走得出,守得住”,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四)以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现针对性
环境是育人“土壤”。校园“硬件”环境建设重要,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的“软件”环境建设同样重要。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躯壳,那么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校风不正,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软件”同时推进,首先得有建设经费保障。应当广开思路,多方筹措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筹措既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关键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制度,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加强宣传,转变社会和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社会和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还要有组织制度保障。学校应该组建校园文化管理委员会,通过管委会,对校园文化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监督、管理和协调。此外,通过组建校园文化管理委员会,积极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到委员会当中来,可以提高其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共同推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四、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让人如沐春风,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设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立足于学校本身,在借鉴优秀学校建设经验的同时体现农村学校自身的办学风格。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并进而由点及面,辐射到农村,促进农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1]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肖正德.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郭掌印.立足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J].科教文汇,2008,(11).
[6]努力建设有个性的高品位学校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