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兰旧志评述

2011-08-15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2期

柳成栋

依兰旧志评述

柳成栋

依兰,旧称三姓。满语称依兰哈喇。依兰,即“三”;哈喇,“姓”也。

依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50年倭肯哈达洞古人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渤海国时期属德里府,辽属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属胡里改路,元属胡里改与斡朵里军民万户府。明属忽儿海、屯河、呕里罕河诸卫。清顺治二年(1645年)换旗驻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土著赫哲族舒穆鲁、葛依克勒、卢业勒、胡什哈里四巨族(简称舒、葛、卢、胡四姓)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世管佐领。嗣以胡氏徙往宁古城,只馀舒、葛、卢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雍正九年(1731年——添设副都统,是为依兰设治之始。三姓副都统管辖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鄂霍次克海海域的广大地区,是吉林将军辖区中最大的一个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依兰府,是为依兰民治之始。宣统元年(1909年)裁三姓副主都统,设东北路依兰兵备道于此,民国2年(1913年)改府为县至今,同时改东北路依兰兵备道为依兰道,仍驻依兰。

康熙四年(1665年)初筑三姓城,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三姓城,并建副都统衙署,这里便开始成为“群山万叠,雄峙东陲”,“三江襟束,高掌远蹠”的吉林将军辖区五城之一的东北部重镇;成为“声闻黑北三千里,鸣贯江南十六州”的历史名城和“遐迩通衢”的“三姓京”。

依兰人文荟萃,文献颇多。仅就方志而言,较著名的就有富魁纂修的光绪《三姓志》、杨步墀纂修的民国《依兰县志》。另外还由清祁寯藻撰,约成书于咸同之际的地理专志——《三姓山川记》、《富克锦舆地略》,刘绪宗辑的依兰简志——伪满《依兰纪略》,薛增福编的具有一定方志性质的专记地方开发史的历史文献——伪满《依兰县开发略记》。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将这些志书汇为一编,加以点校整理,名曰《依兰旧志五种》,曾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熟悉、研究依兰历史、黑龙江历史以及新编地方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和借鉴。

《三姓山川记》《富克锦舆地略》

《三姓山川记》一卷、《富克锦舆地略》一卷,均为清代祁寯藻撰,北京图书馆藏稿本。

祁寯藻,字叔颖,后改实甫,号春圃,晚号观斋。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著名地理学家祁韵士之子。嘉庆十九年(1814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间,累迁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和兵部、户部、吏部侍郎等职。道光十年(1830年)因奉命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连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为抗英禁烟派代表之一。祁寯藻工诗古文词,擅书法,是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的老师。同治五年(1866年)卒,年74岁。著有《马首农言》、《谷曼谷九亭集》、《勤学斋笔记》等。(“谷曼、谷九”以谷为偏旁,重新拼成两个字)

《三姓三川记》,又名《三姓三川》。记载了三姓境内的山川包括水泡的方位或源流、面积、距三姓城或松花江的里数等,对于他属山川未能准确标明里数者,则单独加以说明。这些记载比《吉林通志》和《三姓志》显得更为翔实。

《富克锦舆地略》记载了富克锦(今富锦市)境内的卡伦、古城、村屯道里远近、赫哲兵驻扎地址等。

祁寯藻是否到过三姓与富克锦?无从得知,但其后人却曾徙居于今之黑龙江省绥化等地,我于1988年曾在绥化市档案局见到过咸丰二年(1852年)祁寯藻刊印的《祁氏世谱》,《世谱》中并有其序。同时还见到了丙辰孟秋即咸丰六年(1856年)祁寯藻书写的“勤慎”二字墨迹和一方刻有“祁寯藻印”的名章实物。可见祁氏和吉林及黑龙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故《三姓山川记》、《富克锦舆地略》约成于咸同之际,对于研究清代后期三姓地区的历史,起到了拾遗补缺和参证的作用。

【光绪】三姓志

光绪《三姓志》二十八卷。又名《三姓乡土记》。清富魁纂修。光绪十七年(18891年)三姓副都统衙门抄本。

富魁,一作福魁,亦即富凌阿。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命三姓副都统,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病解。

《三姓志》,叙事上起于后金天聪、崇德年间(1627——1643年),下迄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志系遵奉吉林将军衙门志书局所颁布的志书章程,按照章程的采访目录编辑而成,抄录后成两册上报吉林将军衙门的。全志分为地表、学校、疆域、山川村落里数、富克锦山川形势、山川险要古城河海、卡汛、建置沿革(内附兵制、粮饷、器备)、分署、衙门分司、库款、田赋、户口、贡品、新设富克锦官兵、防营、炮台、军器、枪炮、练军、职军、名宦、科名、船舰、物产、庙寺、旌表、属站等28卷。

是志详地表,详山川村落里数,详富克锦山川形势,详山川险要古城河海,详建置沿革,详田赋、详军器、详旌表。其显著特点是直记其事,不羼议论,开门见山,记事有头有尾,文字记述间以数字。比较全面系统翔实地提供了清朝开国之初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270馀年间三姓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田赋、户口、驻军、军备、人物及其它方面的内容。

一、详细记载了建置沿革方面的内容,有卷一地表、卷三疆域,卷八建置沿革,卷九公署,卷十衙门分司等。

卷一地表,首先记述了三姓名称的由来。接着记述了三姓这个曾为赫哲人的故乡形成的历史过程,四姓赫哲族原居住区域、户数及和清政府的密切关系,以及推举葛依克勒氏哈赉达(族长)索索库为盟长,并赏葛依克勒索索库为国罗达,赏卢业勒、胡什哈里为副国罗达的情况。另外还记载了顺治三年(1646年)葛依克勒哈赉达斐雅勒塔克塔管带的赫哲人因为出力改为新满洲,即伊车满洲,随之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姓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因以名城的历史。

卷三疆域,详细记载了三姓原来的疆界是由城中起东至海滨4000馀里,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与俄则以乌苏里江为界,东距三姓城仅1500馀里。“城西至玛延河东岸,与阿勒楚喀接界,距城二百八十里;南至蜂蜜山子与宁古塔接界,距城六百里;城以北松花江北岸三四十里不等,自古穆讷城身西到卜雅密河东三百里,与黑龙江接界。”

卷八建置沿革中兵制详细记载了三姓自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三姓打牲人等挑放披甲200编为四旗,由四族长为世管佐领四员,并设骁骑校四员,由吉林乌接拣派协领一员,防御四员,雍正五年(1727年)添设副协领一员,十一年(应为九年)添设副都统一员,乾隆元年(1736年)副协领改为正协领,一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姓兵制的变化、旗官的增设移拨,以及粮饷、器备、俸银等支付情况。

卷九公署,详记副都统衙署,包括印务处、左、右司房、银库、印库、仓司房、果子楼、前锋营、火器营、街道厅,以及各种堆拨和其它各种办公用房的间数。

卷十,衙门分司,详记了三姓副都统中印务处、左司、右司、承办处、银库、官参局、仓司、果子楼、前锋营、火器营、官庄、永凝社、税课司、护江关、洋土药捐输局、街道厅、督捕厅等衙司的职责、分管事项。

二、详细地记述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有卷四山川、村落里数,卷五富克锦山川形势,卷六山川险要、古城、河海,卷二十五物产等及卷二十八属站(即驿站)可占全志五分之二以上。

三、详细记载了三姓的库款、田赋、户口、贡品等内容。

卷十一库款,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五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六年(1880年)三姓副都统衙署库存银支付、存储情况。

卷十二田赋,记载详细,内容丰富,是研究赋税的重要资料。首先,从中得知三姓义仓地(乾隆八年设义仓地450垧)、官庄(乾隆四十五年设官庄15屯,150壮丁,每壮丁地12垧,共种地180垧)、永凝社(乾隆二十九年设四甲,丁民409丁)设立之年限,设立和耕种地的垧数,兵丁、壮丁或丁民的数字,纳谷或征银的数额。得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新征地66亩,统共一年应征丁地米折等项银70两7钱6分2厘零5丝,应征耗羡银6两7钱8分3厘。

其次,田赋志中详细记载了三姓官兵原来并无随缺地,于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经吉林将将军铭安等会奏朝廷,以三姓官兵办公苦累,请拨随缺地亩,招佃待耕,八年七月十七日奏准,共拨随缺地62080垧,从中得知自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帖式、领催、前锋直至兵每人的随缺地数。

第三,田赋志中详细记载了三姓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经部议覆,准照《阿勒楚喀、拉林抽收税课章程》开始办理应征杂税事项,是为三姓征税开始。应征杂税12种,每年收税银827两7钱2分5厘,一年实应交纳税钱706两9钱零9厘。记载了土税于咸丰五年(1855年)设征。所谓土税即山海土产税,应征者凡37种,一年额征钱3509吊709文,实应交税钱2983吊320文。光绪四年(1878年)加交税额952吊,每年应交纳税额3935吊320文,洋土药捐于光绪十一年开征,每土1厘,捐银2分。洋药每百斤收捐银86两。

第四,田赋志还详细记载了光绪七年(1881年)在三姓东北30馀里之巴彦哈达地方即护江关处就关设立税局,派员照依《土税章程》抽收下往商船货物税课,应收税课货物24种,每年税额钱4500吊,应交正税钱3825吊。

现存黑龙江地方志中如此翔实记载田赋的尚无超逾《三姓志》者。

卷十三户口,记载了三姓八旗1570户,共9606口;记庄1015户,6864口;永凝社416户,5091口。共计3001户,21561口。从中可以看出三姓八旗每户平均6.1口;官庄平均每户6.8口;永凝社平均每户人口最多,达12口。

卷十四贡品,记载了三姓地区的进贡制度及每年进贡的数额和方式。四、《三姓志》详细记载了三姓的官兵、驻军和武器装备。这方面内容除卷八建置沿革详细记载以外,记官兵和驻军,卷十五单独记载了光绪六年富克锦新设官兵即添设协领导1员,共设官兵433名;卷十六防营单独记载了光绪六年(1880年)三姓设立绥字军——防营及其变化和十年改为靖边后路的历史;卷二十练军记载了同治六年(1867年)以来奉文添设马队兵的历史。记军械、器备,卷十七记载了光绪九年三姓设立的炮台;卷十八军器、卷十九枪炮,记载了自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姓初设官兵以来的军器数字。

四、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三姓的有关人物。如卷二十一职官则为乾隆三年(1738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间的三姓副都统名表。卷二十二名宦,则记录了春胜保、常胜、金保、乌尔德山、罕彰阿、富尼扬阿、德廉等官至青州、宁古塔、京都镶红旗副都统、伊犁领队大臣的三姓人氏。科名,记载了三姓满洲正黄旗依尔根觉罗氏崇礼为戊子科举人,可见当时三姓人文之一斑。卷二十七旌表记载了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233年受旌表的三姓节烈妇女。

五、《三姓志》还记载了三姓的学校、庙寺。特别是学校一卷,通过对三姓学校创设与兴办、学官与教员的配置、校舍改修、旗童学习考核等情况的记载,使人得知三姓官学创于雍正五年(1727年),是黑龙江设立官学校早的地区之一。

综前所述,《三姓志》实为清代黑龙江体例比较完备,记载比较全面翔实的地方乡土志,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篇目设置。首先篇目排列顺序有些不当,如卷一地表、卷二学校、卷三疆域,而疆域以下的五卷均为地理和建置内容,学校置于各地理、建置内容的中间,并放在疆域之前实属不当。其次,个别篇名称与记述的内容不一致,如卷一名为地表,实为三姓的沿革,而另外却又单独设了建置沿革一卷。第三,个别篇目设置过细,有的类目完全可以全并。如卷十八军器,卷十九枪炮可合并为军器一卷。其它,如卷五富克锦山川形势,卷十五新设富克锦官兵,既然富克锦属于三姓副都统辖地,二卷完全不必单列。

二、内容记述。首先,个别记述内容重复,如卷一地表中记载了三姓的疆域,卷三却又单设了疆域一章。其次,有的内容记载过略,如人口;有的记载不全,如职官。其中职官中副都统仅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而缺少雍正九年(1731年)设立副都统之后的人名。再次,有的记载失误,如三姓副都统设于雍正九年,但志书中记载却是雍正十一年。

尽管《三姓志》有上述一些不足,但仍不失其为研究古代黑龙江地方史、民族史,研究三姓地区的历史宝贵资料,对于新方志的编纂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珍贵的史料。

【民国】依兰县志

民国《依兰县志》不分卷,杨步墀纂修,郝联芳协修,刘文凤主校,民国10年(1921年)吉林吉东印刷社铅印本。

杨步墀,字幼琢,福建闽侯县人。历任穆棱、方正县知事,民国8年至9年任依兰县知事。所到之处皆有修志之举。于穆棱之时便认为官欲勤民事当以修志书为急务,遂锐意调查,但因病乞假,假满回任后移官方正,而穆棱之志未成却成于方正,是即为流传至今的民国《方正县志》。杨步墀到依兰仅一年时间便又“就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足之所经者,分类书之。”主持完成了《依兰县志》的编纂,其体例大同于方正。“其用心之苦,敷政之勤可知矣。”方正、依兰二部县志能在任期内短时间完成便是实证,正如依兰道尹阮忠植所云:“如果吾之县令皆仿是而行之,不惟道志可成,即省志之成亦可其之旦暮而令之克。”

县志叙事始于后金天聪年间,沿革则追溯于帝舜二十五年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时,下迄于民国9年(1920年)。全志分为形胜、建置、乡闾、政治、祀典、赋役、学校、风物、物产、宗教、职官、职业、封表、人物、拾遗、艺文17门69目,门类齐全,眉目清楚,纲举目张。

是志详形胜、赋役、风物、物产、职官、职业、人物、艺文诸门。是一部洋溢着浓厚的爱土爱乡之情,激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地方特点突出,并注重经事致用的好志书。

形胜门中疆域一目,详细记载了三姓的由来、疆域的演变过程和沙俄蚕食乌苏里江以东领土、领海的历史。邻乡道里分别记载了依兰至方正,至穆棱,至勃利、密山、虎林,至桦川、富锦、同江、绥远之途程,并将各条路线中途经的地名、里数、险要、邻县的分界线记载得十分清楚。

建置门中,记载了自雍正十一年经副都统修筑土城以来,三姓城池的兴衰变化情况和县公署的现状。

乡闾门,除设有全县各村道里表外,尚有市集、船渡、桥梁等内容。其中市集除县城一处外,尚有两处,亦做了详细的记载:“一在土龙山,名曰太平镇,尚觉民户云集,工商辐辏;一在草帽顶子,名曰吉兴镇,近年稍觉起色,陆军巡警学堂俱备。”但因民国9年(1920年)春间驻吉兴镇的陆军忽然调防,镇之商农学警多被匪劫,曾经做为招垦萌芽之区域的集镇便成为焦土,从中可见依兰市集兴衰发展之一斑。

政治门,详记了三姓历史之沿革、兵制之演变、政体之变化、警察官署组织之分区和依兰之兵事。兵事中记载了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三姓所属黑背金场挖金工人葛成漋等聚集数千人起义,最多达万馀人逼近三姓城,于仅距姓城18里许演武厅地方被协领永祥带领兵勇镇压的历史。同时也记载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初三日沙俄轮船数十艘侵入三姓,清军将领于枪林弹雨之中英勇抗敌,先后阵亡官兵193名之多,“百姓逃生,哭声遍野”,三姓城被俄人占据的历史。这些史料极其珍贵,记庚子俄难者,除民国《瑷珲县志》、宣统《呼兰府志》之外,鲜有详于民国《依兰县志》者。

兵事中还记载了民国8年7月16日,依兰道尹阮忠植夫人黄淑芳御寇的事实。7月16日胡匪突犯依兰,焚完县署即欲焚道署,掠市廛,而此时又值道尹阮忠植因公晋省,署内无主事人之际,阮忠植夫人黄淑芳便挺身而出,从容公庭,义正严辞,剀切谕贼,并赏以酒食,使胡匪惊惑后各自散去,衙署得以保全,城内商民秋毫无损。这位临危不惧,沉着果断的女英雄跃然纸上。

祠典门除记载依兰的各种庙宇外,在记载孔庙时也记载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孔庙包括魁星楼被俄人烧毁的历史。连同建置门城池中记载的俄人焚毁城中的一座牌楼的历史,足可见沙俄的罪行。

赋役门记载了民国9年(1920年)依兰人口已达96010人,其中男63074,女32936,同时还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记载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另外,赋役门还记载了依兰县国家税20种,每种征收方法和数额;记载了民国8年(1919年)依兰县地方税26种,该年度每种税捐的收入额,征收方法。全年共征收税捐122万零995吊394文。

学校门,记载民国8年(1919年)依兰县学校8所,依兰道立中学1所,吉林省立师范传习所和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各1所,共计毕业学生813名。

风物门,记风俗、婚礼、丧礼,祀事则以伊车满洲和佛满洲,分别记之,以示异同。

物产门,除按传统方志分为兽类、鸟类、虫类、谷类、蔬属、果树、草属、木属、水产、花属、瓜属、药材外,还单独列了特别食料出产、特别出产(两化生产类)、森林副产、依兰人特别食物等。依兰人特别食物详细记录了生鱼、炒鱼面子、炸鱼馃子、薄花子、拌生狍子肝、生狍腰子、烤狍子肉、烤鱼、烤祭肉等地方菜肴的做法,读后使人垂涎三尺,颇想品尝。

职官门,旗官列了三姓副都统表和文官表。其中文官表吉包括东北路道尹、依兰府知府、府经历、依兰县知事名表。同时还记载了旗官员额。

职业门分别记述了依兰农业、工业、矿业、林业、渔业、猎业牧畜、商业兴衰发展变化情况。运用点睛之笔,读后使人印象极深,为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生产从各方面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记农业,区分土质特点,因土质不同,耕耘亦因之而异。初开的生荒和垦成熟地后的土地其耕作方法亦不相同。另外还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播种数、收获量等。

记工业,写了依兰“工业之可述者,皆工而商也”,即今天所说的亦工亦商。重点记述了郭召棠的五福堂造酒厂独操松花江一带之酒权,该厂生产的兰陵美酒、轧来机、白玉露、五加皮、甘露饮等销售颇广,直至哈尔滨。

记林业,则揭示了“依兰全境,平原颇少,山冈居多,向无大段森林,虽屡奉部令,饬以人力培植,奈野火为灾,日见凋敝”和“欲立山巡,既虑胡匪骚扰,又兼款项难筹”,遂致草木茂盛之区,林业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记渔业,既写了依兰濒临牡丹江,产鱼及渔户颇众的特点,又记述了依兰捕鱼之地点和各种捕鱼之方法。如同样用钩,钩鳇鱼、鲤鱼、鲈鱼等不但钩不同,钩法亦不同,其中钩鳇、鲤、鲈鱼法尤详。特别是冬季用坐安口,夏季用撒大网打鱼的方法,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猎业牲畜,既写了依兰未分境之前猎户颇多的历史,也写了自分境以来,人烟日稠,野兽日稀,猎户遂因之减少的现状,既写了依兰山荒皆清初牧场,“孳生食息,听其自然,无所谓人事也”的过去,也记述了近年牧畜之事颇多研究的近况,如民国4年(1915年)城内绅士陈际升等倡办养鸭公司“稍有成效,渐推渐广”,则为我们今天发展家禽生产提供了借鉴。

记商业,既写了“依兰之商业,在十年前实为东北路冠,凡东边各城之商人及远东之土人皆贸易于此,不愧有三姓京之俗称”的历史,也记述了“自海关重设,货税加增,外来之商贾因而裹足”,“向之积资距万者,今则荒闭过半”的现状。同时也揭示了商业需要竞争,只要“兵事无扰,上峰保护”,就可以立见振兴,今日经商难道不也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吗?

人物门分为名宦、依兰士绅、世族、乡贤、烈妇、节妇、烈女等目,其中名宦绝大部分内容和烈妇、节妇、烈女全部内容是抄录《三姓志》的。世族一目则详记了依兰望族,三姓名称来源之一的宜克勒氏(汉译葛姓)之源流,突出了依兰的历史和地方特点。

拾遗门,记依兰古城7处。艺文门,包括碑铭、诗词两部内容。碑铭有《前三姓东北路道王公去思碑》、《合肥唐蓂廷观察使纪念碑》、《吉林依兰道尹合肥阮公槐观察纪念碑》、《依兰知事杨公畦韭纪念碑》和《神树寺碑文》、《地藏王庙碑文》,除去最后两块寺庙碑文,正好补充人物门中人物传之不足。诗词,则包括阮忠植等人的《三姓风土》诗4首,沈兆褆记依兰五国城历史和徽钦二帝徙囚于此的有关传说的《依兰沿革诗序》一首,以及阮忠植等人的《依兰留别》诗等。这些诗不但反映了依兰的地方特点,而且读后颇觉三姓古风犹存,并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思。

但是民国《依兰县志》也有不足之处,正如杨步墀自序所云:“觉可志者,视方正为多,而所志者,视方正犹陋。”如记农业缺少土地开发,记乡闾、学校、赋役等以表代文,而人物门中的烈妇、节妇、烈女等则连篇累牍一字不拉地抄于《三姓志》,真是毫无意义。政治门兵事中记依兰道尹阮忠植夫人黄淑芳御寇之事实依兰各界颂扬之诗则达36首之多。至于记事史实不准的地方也时有所见,如政府门中依兰设治的历史沿革则与职官门相矛盾。后者记“宣统元年,改设东北路依兰兵备道一员,副都统改为旗务提词一员。”前者却误记作宣统二年。本为光绪三十一年设依兰府,政治门、职官门均误作三十二年。

【伪满】依兰纪略

伪满《依兰纪略》不分卷,刘绪宗辑述。伪满康德2年(1935年)铅印本,分别沿革、境界、山脉、河流、集镇、人口、物产、县城、商埠、埠头、牡丹江、古迹、庙宇名所、官衙及公务机关、文化机关诸目。名为《依兰纪略》,实为《依兰简志》。内容记述言简意赅,鲜明准确,虽略略二千馀字,仍有可补光绪《三姓志》、民国《依兰县志》所略者。

叙沿革,写完三姓由来后即写道:“雍正十一年(实为雍正九年),添设副都统,修筑城垣,为吉林五城之一。光绪三十一年设依兰府,是为设民官之始。宣统元年开辟商埠,设东北路兵备道。中华民国二年改为依兰县,复设依兰道尹及镇守使。满洲国成立,置依兰地区司令部,康德三年十二月划归三江省。”不但脉络清楚,文字简明,而且还纠正了民国《依兰县志》的错误。而其中“三姓最初发为吉林五城之一”和“设依兰府,是为设民官之始”则是依兰的历史特点和点睛之笔。

集镇,除记了土龙山(太平镇)外,较之民国《依兰县志》记载又增加了二道河子(双河镇)、刁翎(兴隆镇)、三道岗(永安镇)、湖南营、宏克力等地方,可见依兰集镇之发展变化,雕翎、湖南营则为今林口、桦南县治矣。

人口,全县户数已达3.5万,人数约20余万,与民国《依兰县志》记载的民国9年的96010人相比,15年间增加了1倍还多。民族不但记载了依兰的满族分为伊车满洲(新满洲)、佛满洲(陈满洲)两种,而且还记述了“伊车满洲舒、葛、卢三姓属之;佛满洲有关、赵、郎等姓。”同时又记述了依兰“关分三族,赵分二系,郎则均为同宗,故俗有“三关二赵郎一窝”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光绪《三姓志》、民国《依兰县志》所没有记载的。

记县城,写完依兰“距佳木斯、方正、勃利各二百四十里,距汤原一百二十里,距哈尔滨六百里”之后,即写城区方八里许,“牡丹江在其西,倭肯河在其东,松花江在其北,三水环抱,地势洼下,故恒有水患”的特点,亦是前二志所无。

古迹,增加了五国城迹、五国考(民国《依兰旧志》仅在艺文门《依兰沿革诗序》中有过较详细的记述)、徽宗语、后路炮台、李老官坟等内容,其中庙宇中记关帝庙不但增加了该庙系乾隆癸未年建立而且还记载了该庙悬有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同治皇帝御笔“威震挹娄”和吉林将军长顺所献的“威震华夏”等匾额,以及城隍庙悬有的同治皇帝御笔——“灵照黑水”的匾额内容,更为前二志所无。

官衙及公务机关不但可以看出依兰社会事业之发展,更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依兰后,这晨的军事、警察特务机构之多,如日本依兰守备队,日本宪兵队、日本领事馆警察署等。

最后,用“依兰,在昔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有三姓京之称,曾盛极一时,虽近年因他埠勃兴,斯地繁荣有为所夺之势。然以物阜民稠,仍不失为三江省之重镇也。”与开头沿革内容紧相呼应,结束全志。

《纪略》因篇幅过短,文字过简,故内容含量太小,是其一大缺陷。设目亦有重复之处,如既立“河流”一目,却又设了“牡丹江”一目;既设了“商埠”一目,又设了埠头。

伪满《依兰县开发略记》

伪满《依兰县开发略记》不分卷,薛增福编述,伪满康德4年(1937年)9月打字油印本。

薛增福,字绶宸,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初七日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师范理化专科。翌年从教于北京。民国9年9月来依兰,历任吉林省立第五师范(设于依兰)教师、依兰中学校长、依兰教育局长。解放后,任依兰县联合中学校长、佳木斯市联合中学副校长。1955年担黑龙江省文化局长,曾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1973年2月26日病逝,享年82岁。薛增福学识渊博,尤以理化见长,俗有“薛代数”之称。治学严谨,关心学生,伪满从教期间,同情并支持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救国运动,虽非共产党员,却为党做过很多工作。其任依兰教育局长期间,不辞辛苦,收集了大量资料,编写了《依兰县开发略记》一书(严格说应为一文),虽非方志体例,却是方志中所不应缺少的内容,《略记》开始将依兰开发划分为三个时代,即洪荒时代、渔猎时代、农耕时代。然后分别记述了依兰县之沿革、依兰设治、土地开发状况、部落开发状况,最后为附记,主要记述依兰的古迹,重点部分则为土地开发状况和部落开发状况。土地开发状况以表的形式按依兰八旗己产地,八旗续报地,官庄纳粮地,官庄续报地,陈民己产地,随缺额地,随缺馀地,官庄己产地,马场地,五二五张照地,各区起员丈放地、私买地,方正、桦川归付地,各任知府、县知事出放地,自报浮多地等名称,记述了各种类土地所在地域、出放年代,原放垧数、现在垧数。至伪满康德4年(1937年)9月前依兰共有625990514垧。部落开发,仍以表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依兰包括县城在内的79个村屯和地区土地开发的年代、开发经过、区别、集团状况、警备力、现有户数、距县城里数等内容,依兰土地开发历史经过及现状一目了然。作为依兰开发史虽然较简,而做为一部完整地方志中所需要的土地开发内容和建置志中村屯由来就比较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