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2011-08-15曾毅强

重庆与世界 2011年7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道德生活化

曾毅强

(厦门十中,福建厦门 361000)

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曾毅强

(厦门十中,福建厦门 361000)

在概括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从历史本源、逻辑关系、社会现实生活的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层面,来论证生活化必然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1]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过生活教育思想,他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人的小名和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2]因此,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离不开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从历史本源来看,人类社会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时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实践便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

众所周知,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维持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最起码的生存的需要,是原始社会思想和道德得以产生的历史根源。因为,“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72而个人进而人类要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必须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才能谈得上其他。所以,物质生活对人类来说是第一的,是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的所有历史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时每刻去完成它,现在看几千年都是这样。”[3]29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激发人们同大自然做斗争,获取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以保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进行。同道德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及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也正是原始社会这种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的意识水平也相当薄弱,根本不可能有意识而且也没有条件把思想和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专门的社会活动来进行。因此,思想和道德教育只能在生活中进行,主要进行的是生产劳动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以及原始宗教教育。它既没有专门的教师,“教育往往在家庭、公社,以及部落长者或有经验的人的手中”[4]10,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场所,受教育者甚至也并不完全局限于儿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般年长者就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学会各种在今天看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规范,其目的在于维系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正如佛罗斯特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适应在他周围环境中那些力量”[4]13。可见,直接为现实的原始的生活服务,和生活自在地合为一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产生的本源[5]。

二、从社会现实生活的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无数实践证明,任何一种事物想要保持其生命活力,都必须在时代中找到现实的生长点和作用点。当前我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急速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价值观念的重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多元化是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人们的思想观念由此发生了一些新的转变:由道义性向功利性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等,这些转变使得现实生活首先呈现为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生活样态必然蕴含着不同的“生活”在时空和性质上的碰撞,其核心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突,麦金太尔把这种生活描述为“有着许多不相容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观念的道德大杂烩”[6]。于是,民众面对着一个像马斯洛所说的“旧的神祀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难免会产生普遍的窘迫和不知所措感,以致在现实社会中,有相当多的社会大众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导致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这种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实生活的转变所引发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的变化,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做出积极的回应。首先在内容上,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因为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从经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因此,思想道德的培养一旦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能是无本之木。我们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顶天立地”,即“顶天”是追求理想,“立地”是立足现实生活,若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立足”都成问题,谈何“顶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因为人的思想问题主要源于实际生活的困难和矛盾,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才能教会人们正视、了解并合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其道德的判断力和抉择能力。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变化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和生命力。

三、从价值取向来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质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性的事业,是一种社会实践动力。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60这里的社会生活不仅仅指物质生活,同样包括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一样,都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范畴,因此,它本质上也是实践,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人通过实践结成各种关系,而且不断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使人自身得到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7]。而如前所述,人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展开,脱离生活,人就无法存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是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67-68正是基于此,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并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即在价值上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真实的人为基础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有血有肉的、真实而完整的人又是由生活来提供的。可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质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存在于生活中且为生活服务。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3]147人生于世,就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成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自己的沉思与探索,形成自己的观念与意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所特有的生活现实出发,通过实际的生活来锤炼人的德性,最终达到为生活服务的目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这为依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生活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23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美 ]佛罗斯特 S E.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3.

[6] [美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

[7] 张燿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2011-02-22

曾毅强(1966—),男,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007-7111(2011)04-0035-02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道德生活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