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里的死亡
2011-08-15沈威风
| 文 · 沈威风
收藏风已经持续刮了好多年,作为一个看完“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讲收藏感觉不过瘾,又把他所有的书都买回来通读了一遍,每周末固定守着电视就为了看王刚老师举着锤子大喝一声“去伪存真”,把赝品敲个粉碎的古玩收藏热闹爱好者,经过这些年的洗礼,也多少知道了一些常识。
比如说,“天下收藏”栏目里,藏宝人捧出来的宝贝,一般来说,真假还是很容易分辨的,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气场的明显不同。有一次我打了眼,那只瓶子不论是颜色造型还是画工,都让我很不齿,结果,专家鉴定的意见说此乃真品,是同治时候的官窑。
于是我就感慨,都说科技在进步,可清前期几代皇帝的精益求精,能把瓷器的烧造技艺提升到一个精美绝伦的高度,经过几代不肖子孙的糟践,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记得马未都老师说过,清初的瓷器人物造型丰满灵活,尤其是刀马人的形象,带着一股杀气,还有官窑上不可或缺的龙的造型,更是神完气足,气吞江河。到了咸丰以后,官窑的胎质就变得粗松,人物呆板,青花的堆料变薄,粉彩的颜色变淡,花鸟禽兽没有了生动活泼之感,甚至作为王权象征的龙,都变得呆滞仓皇起来。
讲到这里,马未都老师很是抒发了一会儿家国之情怀。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里挺纳闷的。虽说到了道光之后,列强环伺,国力虚弱,大清王朝一派日薄西山的萧条景象,可这些又怎么会影响到景德镇的一个普通窑工笔下的一株花草?难道这位普通工匠在当时就知道把家国之恨埋藏到瓷瓶里面去?
后来我看了一篇文章,里面引用史蒂夫·扎福和戴夫·罗根的观点说,一个企业倒闭之前数年,早就在组织成员的潜意识里已经死掉了,尽管谁也不希望这一天会真正发生。在这种“末日终将来临”的意识之下,成员们会因此而做出相关的反应,比如,不再那么勤奋工作,因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或者不再努力去开发新客户,对待老客户的态度也不如以往殷勤,因为做这些事都于事无补。渐渐的,整个企业都笼罩在一种悲观失望的气氛中,人浮于事,人心不稳,最终一切真的变得不可收拾起来。
当企业真的倒闭的那一天,这些员工或许一面收拾行李,一面对自己说,看吧,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于是我相信,百年前那个景德镇的窑工,从青花日益劣质的堆料,从粉彩那充满杂质的原料,从监工的面容,从无处不在又无孔不入的空气中,嗅到了帝国摇摇欲坠的气息。他的惊慌失措,他的迷茫和恐惧,最终变成了一条举止呆滞的龙,被送进了紫禁城。
曾经也疑惑过,清皇总体来说特别昏庸的不多,怎么突然就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呢?怎么突然就把祖先大好的家业给败落成这样了呢?事实上,我也见过曾经有过不错成绩甚至可以称之为辉煌的企业,在后来慢慢现出颓势,甚至很难还原,不知是哪个决策出了问题?总之,似乎就是突然有一天,一切都不对了,气场没有了,信心不在了,所有人都在混日子,企业领导使出浑身解数——不,其实他根本都不太知道该把劲儿往什么地方去使,因为他没有办法说服所有人,这个企业仍是有希望的。就这样温水煮青蛙,煮了几年,直到这个企业销声匿迹。
更多的是小公司、创业型的公司。创业公司本身就比较靠“鸡血”活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产品有缺陷、团队配合不协调,在“鸡血”充足的情况下,这一切毛病都能轻而易举地被掩盖。可一旦这种“末世潜意识”出现,成员甚至包括创始人自己在内,突然有一天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一切都是扯淡,自己根本是在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和将来所做的事,只不过是要把这场戏演完。那么相信我,这家公司的确离死不远了。
如何战胜这种要命的潜意识?或许我们可以寄希望于企业的领导者,既然普通员工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有绝症了,如果他再无知无识,这个领导真的不当也罢。当同治皇帝看到那条仓皇的龙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帝国的上下,从紫禁城的权利中心到南方普通工匠,集体的潜意识里,这个国家都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