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秀全的上帝观

2011-08-15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良言洪秀全太平天国

韩 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洪秀全的上帝观

韩 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提到基督教,人们就会立即联想起上帝。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中国南方的书生也创立一个信奉上帝的宗教,这个书生就是洪秀全,他创立的宗教是上帝教。洪秀全有着怎样的上帝观,与西方正统基督教里的上帝观有什么区别,洪秀全的上帝观对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又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洪秀全的上帝世界。

洪秀全;上帝;基督教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19世纪中叶席卷中国南部的农民运动,声势之浩大堪称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之最高峰。领导者洪秀全主要是通过他所创立的上帝教来凝聚人心,上帝教是太平天国的核心意识形态,而上帝观又是上帝教教义的核心。

洪秀全最早是被一本基督教布道手册《劝世良言》打动,创立了上帝教,因此我们在认识洪秀全的上帝观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基督教的上帝观。基督教的上帝观是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论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相互区别,各有其理智和意志,能够各自活动,但在本性和实体上毫无差异。[1]圣父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一切,是没有具体形体的纯粹神灵。圣子是耶稣基督,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救世主,因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并升天,将来还会再度降临到人间,对世人实施末日审判。圣灵是上帝的化身,可以由上帝赐给人,降临到人身上,使人拥有智慧和知识。圣灵可以理解为上帝的灵性,是一种精神传递。

上帝教与基督教都尊上帝为唯一真神,但洪秀全对上帝的理解和阐释与基督教有很大不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纯灵,而洪秀全则力持神人同形论。1837年洪秀全大病期间,梦见自己升天,拜见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头披金发,身穿黑袍,自称生育了世间人类。[2]洪秀全的这段经历后来在上帝教内广为流传并被教徒们深信不疑。按他梦中的解释,上帝具有人的形态,有血肉之躯。“天父上帝最恶酒”,[3]可见上帝有所憎恨,具备人类的情感。

坚持神人同形论就必然要排斥三位一体论。按照三位一体论的解释,耶稣基督在世界尚未被造出之前就与上帝圣父同在,是上帝的“道”,后来为替世人赎罪,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取肉身为人,即“道成肉身”。[4]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也是灵,与上帝一体。洪秀全则不承认这种说法,他认为上帝是天父,耶稣基督是天兄,上帝和耶稣基督不是一体。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长子,洪秀全是次子,杨秀清是圣灵。圣灵在马礼逊版《圣经》被译作“圣神风”,太平天国沿用了这一称呼。在马礼逊那里,“圣神风”是用来形容圣灵像风一样无处不在,世间万物莫不体现上帝的意志。洪秀全却望文生义,将“圣神风”机械地理解为自然界里的风附着上了神性。

上帝教与基督教同拜上帝,为何上帝观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呢?首先,洪秀全自幼便立志要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熟读儒家经典。在《尚书》、《诗经》中,多次提到“上帝”:“肆类于上帝”[5],“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6]“昭事上帝”,[7]“克配上帝”[8]等等。这里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God)”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前者之“上帝”是殷周先民心目中的至高神。中国自古有敬天的传统。在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面对风火雷电这些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只能归结为一种神秘力量。而天空高高在上,给人以神秘感,且暴雨、闪电这些“恐怖”现象又都从天而降,人们渐渐对天产生出敬畏感,认为天具有人的情感,风雨雷电都是天怒的表现。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地上王权的出现,人们认为在天上也存在着一个类似地上君王那样具有无上权力的神,称其为“天”或“上帝”,可以理解成“天上的帝王”。既然是帝王,那么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洪秀全接触基督教后,得知基督教也有个上帝,自然有将基督教之上帝与中国古有之上帝相联系的倾向。洪秀全理解的上帝几乎就是人间皇帝在天上的翻版。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易于将纲常伦理观念用到解释上帝上,上帝是人,有欲望,有家庭,上帝既是他那个家庭的家长,又是全天下的君主。既然有家庭,那么就有儿子,耶稣基督是长子,洪秀全是次子,三位一体自然就无影无踪了。

另外,《劝世良言》的作者梁发也是中国人,十一岁进私塾就学,涉猎中国古代典籍,奠定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连基督教牧师马礼逊都不得不承认梁发的著作中染有中国固有之异教色彩。[9]为了便于中国人更好地了解基督教,领会概念和教义,梁发在书中常用儒家典籍的经典语句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可以说,《劝世良言》已不是原汁原味的基督教布道手册,而在读《劝世良言》之前,洪秀全的基督教基础几乎是零。《劝世良言》的诱导再加上洪秀全自身的儒学功底,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一个儒学版上帝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洪秀全的上帝是中西合璧的上帝,信奉基督教的人是难以接受的。当时到过天京的富礼赐觉得洪秀全的上帝是个不伦不类的野菩萨[10]富礼赐代表了大多数西方人的立场,他们不认可洪秀全的上帝教。西方的上帝仅仅是“天上的”,并不会干预他们的政治决策、军事征伐。而太平天国的上帝却屡屡下凡,给洪秀全和太平军下达命令。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西方国家持中立态度。虽说外交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英、法、美等国即使援助太平天国也是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也可以先利用外援的帮助,推翻清政府后再慢慢地收回权益。这虽然只是假设,但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清政府的援助确实也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这证明西方国家的援助在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角逐中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英、法、美等国不承认洪秀全的上帝,信仰上的冲突阻碍了政治军事上的合作。

洪秀全的上帝观放弃了三位一体论,这是最致命的缺陷。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以为自己在政治和宗教上已处于绝对的领袖地位。但1848年他赴广州营救冯云山,一些信徒大搞神灵附体的巫术,致使上帝会一度失控。结果杨秀清、萧朝贵分别代天父、天兄下凡传言,稳定了局势。洪秀全没想到自己宗教上的绝对领导地位就这样被夺走。萧朝贵过早牺牲,能传言的只剩下杨秀清。在现实政治中,天王的地位高于东王,但杨秀清屡屡天父附体,用天父的威严压制洪秀全,左右重大决策。定都以后,杨秀清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与洪秀全的冲突也逐渐升级。每当发生冲突,杨秀清就天父附体,任意压制和凌辱洪秀全,导致洪秀全忍无可忍,终于促成了天京事变的悲剧。天京事变的恶性影响是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的。死了东王、北王,走了翼王,还有英王、忠王,而减员的兵士也可以再招募和训练,唯独信仰的崩坏是无法弥补的,天王、东王、北王都是上帝的儿子却自相残杀,东王面对危难时天父竟然没能救他。天国上下开始怀疑天父上帝,怀疑天王。小天堂能不能建立?人们信仰开始动摇,而信仰一旦动摇,失败就注定了。

洪秀全试图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力图使自己同时在政治和宗教上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无奈理论上的漏洞及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屡屡代天父传言对他进行打压。天父附体只不过是跳大神的翻版,但为了大局洪秀全已别无选择。1837年他那个奇梦到底是真是假已无法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入教的群众对此深信不疑,或许那只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言。这个谎言确立了洪秀全的宗教地位,但也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上帝的次子可以下凡,那如果儿子下凡遇到难题或是老子在天上寂寞了,也可以下凡到人间转转。杨秀清就在一个特定的时机上演了天父下凡的好戏,而且以后一演再演,演到洪秀全实在无法忍受,最终忍痛“弑父”。

屡试不第改信上帝后,洪秀全无法抹去他的儒家记忆。在阐释上帝时,不自觉用原有的儒学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再加上《劝世良言》的影响,结果造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上帝。洪秀全的上帝理论,向内,被自己的“兄弟”钻了空子,宗教上的领袖地位被窃取,矛盾升级后以血淋淋的内讧解决;向外,他的上帝不被西方人认可,没能得到同信上帝的洋兄弟们的协助,上帝的信徒“同室操戈”,可能是他永远无法理解的。

在军事上连连失利之时,洪秀全却陷入宗教上的痴狂,不去面对现实,一味依赖上帝。天京事变后,上帝的号召力大打折扣,而洪秀全却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他的天国没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因上帝而生,又因上帝而亡,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1]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2]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

[3]《原道救世歌》,《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1975:51.

[4]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2.

[5]陈戍国.尚书校注[M].岳麓书社,2004:45.

[6]陈戍国.尚书校注[M].岳麓书社,2004:8.

[7]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8:320.

[8]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8:315.

[9]赵宏章.试论《劝世良言》的儒学化倾向及其对洪秀全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0(3):64.

[1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80.

韩磊(1986-),男,吉林舒兰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良言洪秀全太平天国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串串良言蹦蹦跳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良言,有没有变成良策?
潇洒才年轻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潇洒才年轻
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