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大猷的“大知”与海防思想

2011-08-15沈济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4期
关键词:海防倭寇思想

沈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1]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代著名军事家。曾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明代沿海抗倭战争,与当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明朝著名军事家谭纶曾把俞大猷与自己、戚继光、刘显这三位同一时代的著名武将做了一个集中的比较。“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1]节制、赏罚、精悍对于一个武将均显得十分重要,而与大猷相比这些却皆为“小知”。可见大猷之“知”在于军事思想。而在俞大猷诸多军事思想当中尤以海防思想堪称“大知”。

一、海防思想的由来

由于明代陆上疆域的广大和小农经济的严重封闭,导致海洋从不是政府的根本。再加之蒙古诸部对明政府的不断入侵使明廷一直对北部边疆“高度重视”。形成了“北重南轻”的明代早期战略布局。从郑和下西洋后逐渐形成的那种严格的“朝贡—堪合体制”[2],到明代不断的海禁风波与后来直接引发大倭寇时代的“罢市舶”[3]等等都是当时海防意识缺失的一个时代缩影。然而正是在特殊的背景与际遇下俞大猷却形成了独特的海防思想。

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独特的指挥哲学使其拥有立足海防的长远战略眼光。在明代统治者眼中“将领所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再于头脑清晰”[4]而俞大猷之所以拥有立足海防这一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其少年的学习密不可分。俞大猷“少好读书”[1],五岁入塾受《易》于王宣、林福,后又师从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1]由易经推衍至兵法可见俞大猷有一种出色的创新迁移能力,将百万如一人的气度正是日后其驾船叱咤海上仍指挥如一体的必然需要。由此可见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独特的指挥思想使俞大猷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驾驭海战的能力。

其次明代中期海防羸弱的客观现实使其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如果说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高超的指挥能力为俞大猷拥有海防思想提供了必然性,那么生于福建,目睹明朝日渐羸弱的海防现实则为其防海御敌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明代海防问题始于太祖洪武二年“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5]由于明初国力较强,太祖对此又较为重视,当时并未对明代海疆构成严重威胁。历史进入明代中期,特别是成化至嘉靖时期。随着统治者日益荒于政事,朝廷党争加剧,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现象发生,原本的巡海制度早已不复存在。“倭警侵息者五十余年,边备废弛……水寨移于海港,墩堡弃为荆榛,哨船毁坏不修。”[6]嘉靖元年的倭寇更是出现了“皆我华人,金冠龙袍,称王海岛,攻城掠邑,莫敢谁何。”[7]的地步。长于沿海地区和东南与倭寇作战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大猷保卫海疆的意识。因此大猷之海防思想深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最后全面吸收明代众多将领的部分海防观念也是其海防思想由来的重要部分。大猷之海防思想并非其凭空独创。早在洪武初年明代水军大将方鸣谦就曾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聚战舰,则倭不的入,入则傅岸。”[8]这种御敌于海上,坚固海岸的海防战略方针与俞大猷如出一辙。洪武五年明太祖曾命令浙江等地广造海舟以备倭患,虽船只数量规模不如以后,但与俞大猷注重海舟数量的方针却是基本相似。正是主观上不同于其他武将的良好素质及长远的战略眼光,客观上海防羸弱的现实加之对前人海防思想经验的吸收融合。让俞大猷最终形成了海防思想,并且在抗倭战争这个历史大舞台上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海防思想的内容

俞大猷虽不可能读到阿尔弗雷德·马汉的《制海权》,但大猷却明晰“控制海洋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9]其海防思想大体可分为制敌于海上、固防于海岸、重械于海战。

(一)制敌于海上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贼大扰于浙东”[1]。自恃有战舰随行,速度奇快的倭寇早已习惯了明廷“有海无防”的现实,不到一个月连袭浙东大部。正是在这次战争中,刚刚出任宁台参将的俞大猷却用一种新的战法改变了明代的一贯御敌策略,于是明代抗倭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未几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1]这是俞大猷第一次将其制敌与海上,乃至集中兵力歼敌与海上的战略用于实战当中。此后俞大猷又以同样的战法取得明代抗倭历史上著名的舟山大捷。回顾舟山大捷,战前明朝众多将领仍然坚持依托城市,放弃沿海土地,牺牲沿海居民被动防御的传统战术思想,甚至连宿将如谭纶者也很早就提出过“大海茫茫剿贼甚难,贼之来必顺风潮之顺,吾往迎之必逆风不甚难乎,……故讲海战不如讲陆战。”[10]作为深处前线的将领,俞大猷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倭寇舟快,战术机动灵活,劫掠后迅速撤走。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港汊纵横,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传统的陆战防御只会让明军或龟缩于城中被集中消灭,或者尾随于身后,疲于奔命,徒费粮饷却无益于剿敌。正是基于此俞大猷提出了“海防必先防海。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11]的著名论断。他一改往日明军消极被动的防御态势,广练水军,当倭寇来袭之时先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力求歼敌于海上。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明军在此后的抗倭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大败贼陆泾坝,焚舟三十余,又遮击其自三丈浦出海者,沉七艘,……大猷偕副使王崇古入洋追之,焚巨舰八。斩获无算。”[1]实为中国古代海防史上未有之事。

(二)固防于海岸

固防于海岸是俞大猷海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海岸线广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港岸众多,而海上的胜利大多依托岸上及时的补给,即便是处于被动的防御,也可以利用牢固的海岸以逸待劳,寻机扭转局势。16世纪当时的中国却几乎无人明晰此理,倭寇来袭往往弃港口如草芥,即便倭寇撤走之后,也大多不加整修坚固。而俞大猷在出任总兵期间,在战争空隙中,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在内河修整河船,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如敌人进入内河,则在河中击敌。固守沿海城镇,以城为营,利则出战,不利则守,牵制敌人,使其不敢深入内地。遍修墩台,以备瞭望之用。遍设鹿角,巩固滩头阵地以备敌军登陆。最重要的是俞大猷在沿海地区大量加固沿海卫所,“沿海孤城如金山卫,如南汇所防守之兵日增,则自有据之使不能内侵,驱使速下海之势。”[6]更为重要的是,俞大猷不放弃一寸领土,将海岸领土与内陆领土同等看待的观念,以及大力巩固发展沿海领土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显得弥足珍贵。遗憾的是在其逝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并未吸取经验,巩固这些沿海“不沉的堡垒”,造成了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数千英人,几艘炮舰就使中国海防大开的局面。

(三)重械于海战

俞大猷除了拥有海防的战略思想之外,同时对海上作战中军事器械的作用也十分重视。茫茫海上做战,坚固的战船及火铳对海上作战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俞大猷曾经很明确的提出了“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11]。因此俞大猷大量建造了坚固且高大的福建楼船,并在这些性能优越的海船上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佛朗机。注重西式武器的引入,并不将火器视之为“奇技淫巧”的伎俩在当时的明军将领中也实属难得。重械于海战为他指挥抗倭战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上的保证。

三、海防思想的再评价

嘉靖四十四年秋,倭寇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寇远遁以免,不敢入犯矣。”[1]在基本结束了这场历时数年,绵延数十省的抗倭斗争之后,也将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推上了巅峰。尽管这场战争中俞大猷也曾数遭贬谪,尽管在官位与后来的影响力上他与戚继光相比未免相去甚远。但他留给后代的军事思想,特别是海防思想的“雏形”在今天看来价值仍然十分巨大。俞大猷不是第一个提出精炼水军的将领,甚至不是第一个主张巡海御敌的主将。但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提出海防思想,并一定程度上实践的最为成功的将领。他强调的巩固海岸,营造后方的思想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时代背景所限,俞大猷的海防思想与近代的海防思想相比仍然属于萌芽阶段。甚至俞氏的海防思想是在倭寇的入侵下,在明朝海防羸弱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弥补似的被动的反应”。时代背景、生产力水平和武将的身份决定着他的海防思想仅仅单纯局限于军事,甚至即便单纯是军事,也仅仅仍属于近海作战的范畴。明朝的政府更不会给他打造大规模水军的机会。一旦庞大的水师建成那么必然需要集中管理的财政收支体系,需要统一的后勤补给,甚至是高效的行政效率做有力的保障。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竟不能发生根本的转变,现代化的技术和古代的社会组织断不能相容。”[4]因此俞大猷的军队甚至不足以为称之为水师。这既是历史与这位传奇将军的一个灰色玩笑,又是时代的必然。

《明史》称“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1]可谓不吝褒奖之词。在他死后,中国又经历了闭关锁国,鸦片战争,甚至北洋海军建立,甲午海战失败等等一系列关于海防的历史事件。海防,曾让人淡漠,也曾让国人为之饱受屈辱。今天当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如何面对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挑战正确利用海洋,如何走出国门走近海洋,如何真正做到由惜到鉴,才是我们回看俞大猷海防思想这一问题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十二《俞大猷传》[M].岳麓书社,1996.

[2]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樊树志.《晚明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中华书局,2008.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M].中华书局,1977.

[6]易泽阳.《俞大猷与明朝海防探微》[J].社科纵横,2009,(4).

[7]朱九德.《倭变事略》[M].中国历史研究室,1982.

[8]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六《汤和传》[M].岳麓书社,1996.

[9]阿尔弗雷德·马汉.《制海权》[M].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

[10]郑若曾.《筹海图编》[M].中华书局,2007.

[11]俞大猷.《正气堂集》[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海防倭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思想与“剑”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