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复合型模式促进乡镇文化建设
2011-08-15林怡
林 怡
(中共福建宁德市委党校 福建 355000)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的成功是一个国家成功的标志之一。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将由目前的70个翻一番,超过150个。2002年我国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对于农村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这就必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加强乡镇的全面可持续建设,为城市化进程打下良好基础。而文化建设做为乡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注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目前,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发展还很不不平衡,城乡文化差距也与日俱增,乡镇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现今我国不少乡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忽视了文化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党和国家对乡镇文化事业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不少地方得不到贯彻落实,形同虚设。乡镇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也不顺畅,相关的管理制度比较僵化及粗化,缺乏活力又难操作,使得一些带有大量带有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内容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乡镇大量销售,严重损害了乡民的身心健康。还有“无证游艺厅”“地下黑网吧”也是屡查不止,腐朽落后的文化影响日渐严重。在乡镇不少地方黄赌毒泛滥,如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色情演出、封建迷信活动等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
很多乡镇招商引资相对困难,企业难办,就必然导致乡镇文化建设投入,尤其是经常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于是对乡镇文化建设只能蜻蜓点水,要全面铺开更是难上加难。而有些乡镇又不重实效,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搞门面功夫,又造成资金浪费,实效性不强。文化资金的匮乏,也导致了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尤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设也很不均衡,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少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而有的乡镇部门分割严重,各自为阵,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的同时,又出现文化资源配置浪费的现象,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1]
还有不少乡镇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使得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也有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不少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乡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缺乏地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很多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普遍弱化,存在专业人才缺乏,青黄不接、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文化队伍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并且多数文化干部都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少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难以评上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提拔晋升的机会又少,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导致了一方面难以吸收到新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乡镇文化队伍,另一方面大量的乡镇文化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或纷纷离岗创业,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上述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乡镇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这与发展乡镇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格格不入。如何摆脱当前乡镇文化建设的弱势局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复合型”文化发展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寻求“复合型文化发展模式”是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复合”,是指重新联合、结合或聚合,而“复合型文化发展模式”就是指一种多样化多渠道多角度相结合的文化建设方法。针对前文提到的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可相应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善于结合国外国内乡镇先进经验,善于结合乡镇文化宏观指导调控与微观操作细则,不断完善乡镇文化管理改革机制。
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端正思想,不断地借鉴先进乡镇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乡镇文化发展的管理体系。应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同时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坚持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做好乡镇文化规划,逐步推动乡镇文化建设有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善于结合多渠道复合型资金投入方式,不断完善乡镇文化建设资金筹措机制。
应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格局。各级应将乡镇文化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乡镇文化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乡镇文化建设,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政府应制定优惠的利文政策,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及农民自办文化的引导与扶持,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我管理;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以市场为主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努力拓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培养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走多业助文的道路,促进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三)善于共建专门的多功能复合型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乡镇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注重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还要不断寻求新载体,新方式,不断推进“文化三下乡”活动,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四)善于把公众监督与国家强化相结合,不断完善乡镇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普查评估,一方面要扩大媒体宣传,增强公众意识,强化公众参与保护监督的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国家管理责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责任到位,有效利用乡镇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的资源,善于发掘和认知当地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延续乡镇历史记忆、构建乡镇文化特色中的资源优势,改革投资机制有效保护,举办节俗活动传承保护等,使保护善用并行,相得益彰,不断给文化遗产注入更多新鲜元素,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
(五)善于把精品化的地域性标志性活动与丰富的项目活动相结合,不断完善乡镇文化活动内容多元机制。
要不断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引导、扶持和打造精品的区域性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繁衍出了自己的个性乡镇特色文化。
(六)善于把培养人才与引进复合型人才相结合,不断完善乡镇人才启用机制。
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此我们应多方式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多功能的人才,尤其是引进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及有完美师德,复合型教师队伍,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文化工作,来逐步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实施农村文化队伍扶持工程,培养乡镇文化人才:要克服办学模式单一的特点,因地制宜、工学交替地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乡镇学子;要加强职业成人教育培训,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成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乡镇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要建立健全乡镇乡镇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注意发挥乡镇文化经纪人的作用。
乡镇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存,对和谐世界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增强建设乡镇文化事业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推进乡镇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不断发展。[2]
[1]雷喜斌、陈宜安主编,乡镇文化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92页.
[2]李庆山、王萍主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