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形势和现状分析
2011-08-15安川
安 川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 江苏 苏州 215137)
一、社会转型内涵
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陆学艺、景天魁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1];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2]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3]“社会转型表征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结构及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社会转型既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即质变,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制度内部的转型、量变”。[4]
综合来看,社会转型指的是整体的社会模式变革或转型。这种整体的社会模式变革或转型主要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它们从各个方面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转型的具体方式不同,发生的变化各种各样,出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内容却有着共同之处,即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民主政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中国社会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如学者所言:“就中国社会而言,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是深层次的。”[5]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社会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所谓“双转”交织,就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种“双转”来得快,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实际上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如社会道德底线一个一个被击穿等。再加上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离开了土地。一方面,农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初中以上的合格劳动力,但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群没有平等的待遇,干最脏最累的活,工资待遇却是最低的,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圈地化,没有使农民比较公平地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这种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背离,尽管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但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中国社会转型没有破解传统的二元社会根基,反而演变成三元社会结构。中国社会过去是农村和城市两种结构,通过严格的户籍制,把所有中国人固定在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上。现在,户籍在一些地方松动了,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根基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还在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又演变出一个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这些人既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市民,因为即使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但并没有城市市民的身份和生活。中国社会在转型中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三元社会结构了。这是当初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6]
三、我国社会转型面临的压力
社会转型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活力,加速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剧烈的变革也给社会带来了多重压力。
首先,利益分化的压力。改革是从经济关系的变化开始的。一定的经济格局,维持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经济格局的任何变化,都会使一些人失去某些既得利益。由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使一些人失去既得利益。也就是说,改革必然会使一部分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感受到‘阵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整体性、统一性的利益结构逐步分化成集团性利益结构,社会阶层多样化导致多样的利益群体在利益追求上的多层次性和差别性。[7]
第二,是社会结构分化的压力。改革给中国人普遍带来了实惠,但各不相同。得到超额实惠而首先致富的少数人,以及得到平均实惠与较少实惠而致富的人们,日趋形成社会阶梯。每个人似乎都要走上一定的阶梯。但从下一个阶梯向上一级梯级迈步并不容易,这就形成社会结构分化的压力。
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完善中,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有些体制还没有进行改革,或改革了还没有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已经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合理;另一方面,几个主要的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既不合理,也不正常。近些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就是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关系不合理的表现。[8]
第三,社会失范的压力。一般地说,社会失范是指这样一个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社会既有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与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引导和约束的力量,而新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不具有引导、调节和约束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和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一种相互冲突、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尽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种理性的、有序的、稳步推进的过程,但与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转型一样,它不可避免伴随着社会失范现象,进而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形成影响和冲击,引起普遍性的焦虑、浮躁心态和人文价值、意义方面的困惑。[9]
[1]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和意义[J].求实,2001,(1).
[4]杨森.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5]王永进,邬泽天.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4,(6).
[6]汪玉凯.我们如何面对社会转型?[J].《光明日报》2011年04月07日.
[7]辛显文.论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J].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8]陆学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调整社会结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