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六大以来党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1-08-15姚元军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党政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历史

◎姚元军(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十六大以来党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姚元军(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理论之源。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21世纪,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利用人权、不公正的国际政治体系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极力牵制和打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于国际国内客观实际,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十六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建构

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框架:规定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形成的前提是世界市场的存在;形成的手段是普遍交往的建立。这一框架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综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发现,和黑格尔从绝对理念、精神、意识等方面来寻求世界历史发展动力不同的是,马克思坚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为理论来探寻、构建世界历史理论,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前瞻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正确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真正动力,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了“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而促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2]它的根本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资产阶级实现其意志和本质的内在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分工的细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资本的逐利性迫使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市场、开拓新的殖民地来销售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商品。“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3]这样,大工业呼之欲出,而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大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使世界的商业、航海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和方式得到了进步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各民族打破封闭,从而建立起世界普遍交往的根本推动力。

(二)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近代尤其是16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推动下,由大工业和普遍交往打破各民族的隔绝、封闭状态所形成的世界各民族的统一有机体。在这一形成过程中,资产阶级充当了积极的推动者、主动者的角色,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世界其它地区输出、推广,为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5]“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也同时充满斗争、压迫、侵略与反抗,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肮脏、可耻、血淋淋的,资产阶级利用发达的生产力、廉价的商品以及坚船利炮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哪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7]“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8];使部分从属于世界这个整体。美洲大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开拓更是为资产阶级销售其廉价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产阶级对殖民地的肆意掠夺也激起了当地人们的强烈反抗,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抵制自西方列强入侵以来就从未停止过。

(三)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趋向

资产阶级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但是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却并不以资产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是与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胜利紧密相联系的,虽然转变的路线有所不同,但其最终趋势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9]而实现人类摆脱异己力量支配的途径就是扩大世界交往,形成完善的世界历史,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0]而世界交往的扩大,可以使世界各民族相互间的交流增多、竞争加剧。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大量的劳力与资本隔绝或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从而由于竞争,他们不再是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他们限于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11]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才能为共产主义提供极为丰富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使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至少是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的突出表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南北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更加凸显,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政治上发达国家利用人权问题阻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点认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最基本、最首要的权利,人权的实现“不仅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1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其前提是世界各民族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世界普遍交往的建立。因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和全面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等各大洲大批国家在获得了民族独立,相继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命运后,纷纷制定了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纲要和计划,为实现摆脱贫困落后的国家面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据拉瓦利翁和华裔学者陈少华合著的贫困问题报告显示,自1981年到2005年,世界贫困人口共减少了5亿,由占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52%减少到26%[14]。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充分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消除贫困、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以美、欧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这一重要成就视而不见,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打着“人权外交”的大旗,肆意干涉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内政,利用思想渗透或者附加各种政治条件等方式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强加于弱国、穷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与其意识形态不相符的国家的发展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甚至不惜使用杀伤性武器对其所谓的“敌对国家”实施颠覆活动,“轰炸南联盟”、“攻打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热衷于此,根本在于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在国际力量对比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之前,发达国家定会故伎重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力牵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最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运动从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时候起已经大规模地开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15]但是“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而且它所带来的结果绝对不是完全良性的。”[16]它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它各民族的剥夺和侵略之上并最终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卷入其中的一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运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处处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减免债务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发达国家应该履行的一项国际义务,“联合国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的款项援助贫穷国家,但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未能履行承诺,平均只拿出0.22%。”[17]尤其是在处于金融危机下的金融较为脆弱的国家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补充,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09年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约2700至7000亿美元的融资缺口,而陷入经济危机的最脆弱国家中只有1/4能够拥有财力推行振兴计划或者自行执行创造就业机会等金融措施,以防止贫困率上升。而作为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货币、资金援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了日本为其注入了1000亿美元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18]。此外,发达国家还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大做文章,口惠而实不至,并设置各种贸易壁垒、障碍,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在社会生态领域,发达国家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贸易挂钩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起步的初始阶段,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承接那些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达国家提供资源、低端产品而从发达国家输入成品和高端产品,发达国家从中渔利,榨取剪刀差价。而发达国家不顾这一基本事实,坚持“双重标准”,一方面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的破坏(如森林资源)威胁着生态平衡为由指责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非基本需要辩护,理由是“人类不能忍受生活标准的大幅度地降低”。并将环境问题与经济贸易挂钩,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造成发展中国家发展受阻,环境遭破坏的双重压力。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反映了发达国家既想在环境问题上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推卸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同时又以征收“碳关税”相要挟,打出“低碳经济”的旗号,以此占据技术上的主导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唯其马首是瞻。

三、新世纪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全球化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积极、主动姿态迎接、参与全球化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决捍卫自身的发展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各民族人们普遍交往的建立“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19]的条件都具备时,人类的最终解放才能实现。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前提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发展作为实现本国独立自主的关键。在国际上,党和政府坚决维护本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认为“发展是本地区最突出的矛盾,也是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就难以实现本地区的长治久安。我们应努力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减少和消除贫困人口,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使得中国能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的冲击而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大约0.6个百分点,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21]。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则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实践表明,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由资产阶级推动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体系下,中国共产党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决维护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应对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22]),从而实现人类最终的解放。

(二)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住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趋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从而正确揭示了人类彻底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趋向。由此可见,“人”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新一届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积极引进外资、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以发展保障人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3],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实现人类彻底解放思想的回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切实保障了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政治方面享受的各项权利,使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使“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1975年的0.53(略高于低人类发展指数)上升到2006年的0.781(据2005年的数据计算),已经非常接近高人类发展国家的水平,”[24]为保障和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构建和谐世界展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烈的时代精神

和谐世界理念是新一代党中央在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时代精神,立足于历史和世界的整体性,结合国际形势变化要求和本国发展实际而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思想,是和谐社会理念在国际领域里的拓展和延伸。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发出了“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25]的国际号召。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重申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个主张。建设和谐世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时代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刻揭示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和谐世界是人类走向自身解放进程的重要目标,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26]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和实质。首先,提倡坚持国际合作、强调互利共赢。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实行国际合作是适应新形势下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惟有合作,我们才能超越彼此分歧;惟有合作,我们才能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惟有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抵达共赢的彼岸。”[27]其次,积极支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切实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来掠夺、剥削广大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构建和谐世界,要求在国际法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严重弊端。胡锦涛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要继续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调整,推动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员出任国际金融机构高管,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28]最后,坚持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和谐新理念。世界历史的形成既是一个单一化、统一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差异化、民族化日渐凸显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使然,但是由于各民族、国家的地域性、差异性的存在致使各国在参与到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途径、模式各有差异。“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2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2][4][9][10][11][13][19][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540—541、541、541、539、541、538、538.

[3][5][6][7][8][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36、36、36—37、37、35.

[12]冯颜利.主权与人权解读——从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的观点而言[J].政治学研究,2006,(3).

[14]世界减贫进程不容乐观[N].经济参考报,2008-8-28.

[16]安东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17]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1.

[18]世界银行:2009年发展中国家面临数千亿美元融资缺口[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4).

[20][2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0;121.

[21]去年我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N].京华时报,2010-2-27.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50.

[24]董建萍.公正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80.

[25][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8;997.

[26]房广顺.马克思恩格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论析[J].江汉论坛,2010,(9).

[28]胡锦涛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6-28.

姚元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B27

A

1008-9187-(2011)03-0020-05

李晓南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历史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