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1-08-15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7期
关键词:荣格原型集体

袁 萍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人的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19世纪末心理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平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对人的发展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群体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无疑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把握并利用集体无意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一、集体无意识及其特征与表现形式

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揭示其影响机制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诠释。因为只有在科学地界定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集体无意识的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对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给出准确的揭示。

(一)关于集体无意识概念内涵的理解

“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 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的,是对人类无意识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揭示。其实,早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便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师承于弗洛伊德的荣格在对“无意识”概念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部分,这一研究对无意识研究乃至心理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

荣格在众多作品中,并没有给集体无意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可以依据下述事实而同个体无意识作否定性的区别:它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存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原型’所组成。”[1]集体无意识既不是思辨的,也不是哲学的,而是一种经验性的存在。

尽管荣格并没有清楚地阐述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是从荣格的理解中,似乎可以认识到:“集体无意识”作为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它包含了“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其中,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非个人的形式,其在幻想、文学、梦境甚至是民族文化中不断重复出现,来自于民族的记忆和原始经验的意向。这种意向可以使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1]

(二)集体无意识的特征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理解和界定,体现了西方哲学以非理性为特点的人本主义倾向。集体无意识具有众多特性,荣格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所共有的特性形成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而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

1.普遍性

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集体无意识的超个体性,二是指集体无意识的广泛存在性。

首先,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体现在“它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2]。集体无意识是在群体身上共同产生的现象,而非指向个体。

其次,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是所有非后天获得而靠遗传得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包括各种联想、意象、生理性机能等。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来源于多种多样的原型,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可能会出现多少个原型。集体无意识具有很强的敏感度,一旦人们遇见普遍一致和重复出现的情境时,形形色色的原型就复活过来,制造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于是,集体无意识便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群体性事件等都是集体无意识普遍存在的有力说明。

2.潜在性

集体无意识潜伏在人类心灵深处,它是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集体无意识主要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因此它在时间上存在持续性和延续性。遗传的过程和生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即集体无意识的潜伏过程(遗传和生理结构形成所需的时间也可看作是集体无意识的潜伏期)。

集体无意识的潜在性或情境性还体现在外部因素可以唤醒人们原本并未察觉到的、存在于大脑底层的原型。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它们仅仅是人类心灵中一些先天的倾向或可能。但每当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人们潜意识中的这些倾向就会被触发,并能够以特殊的形式和意义表现出来。这使大家产生很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融入一种情景或是一个集体当中。

集体无意识潜在于人脑的最深层,是人类经验的先决条件和贮存所。但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原本沉睡的记忆和历史经验即会被激活,发挥其作用。

3.强制性

集体无意识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原型的活动是自主的,它在特殊情况下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就具有“强制性”,它与一切意识、意志抗衡,制造出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形象,没有人能逃脱它的控制,并且它能够不断地复演、隐匿、沉淀。因此,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就具有了支配的、强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集体无意识的强制性使人们不得不接受来自无意识中某种超越理解力的力量的召唤。荣格认为:“无论是好是坏,统治全人类的世界力量,正是这些无意识的精神因素,正是它们造就了意识,并从而为世界的存在创造了绝对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自己精神所创造的世界之中。”[3]37-38我们自认为坚韧的意志和自吹自擂的理性,在面对来自心灵深处“超自然”、“超个人”、“超现实”的集体无意识时,往往会变得极其软弱无能,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4.不确定性

集体无意识的不确定性体现在行为主体无法通过正常的,即由认识到意识的过程去感知它的存在和功能。集体无意识一般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超出行为主体的意识范围而自主发生的。因而行为主体是被动接受者,不能确定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情况。

相对于个体无意识而言,行为主体在对集体无意识存在的认识和集体无意识输出的感知这两个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量是不对称的。由于“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4]324,因而行为主体并没办法获得有关自身已经拥有的集体无意识的多少和程度的信息。

(三)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集体无意识所具有的潜在性、普遍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集体无意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无意识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民族文化、神话传说、生活习俗、群体规范等。这里集中探讨集体无意识最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

1.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灵感不仅来自艺术家个人的经历和体悟,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人类世代相传的种系基础和历史积淀。“艺术家以不倦的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补偿。”[3]237集体无意识的强制性使很多艺术作品将自己强加给作者,让艺术家失去了自我,成为更高意义上的人,带领人们遵循无意识的精神找寻生命的本源。

集体无意识突破了弗洛伊德将无意识作为个体被压抑而带有的偶然性的局限,更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生活经验的各个层面,尤其赋予了文学艺术普遍性和必然性,对文学艺术的很多问题都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看到很多原型,比如奥古斯汀的《忏悔录》中为自己偷梨的行为表示忏悔,这恰好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原型相类似,给予了艺术作品更强的理解性和流传性。

2.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其传承是集体无意识的典型表现形式。

首先,原始时代的传说,是各个部落传统文化的重要开端和内容。“原始部落的传说与原型有关,但这些原型已采用特殊方式加以修改,它们已不再指向无意识所包含的内容,而变为意识的公式,根据传统进行传授,并且一般是秘密传授。”[3]46而这种传授恰恰是传递那些溯源于无意识的集体内容的一种典型方式,在传说的留传和原始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在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个众所周知表达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方式是神话和童话,它们也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一些具有特殊烙印的形式。“神话的结构单位即存在于无意识心理中的原始意象或原型。”[5]比如西方救世主的原型,每当人们迷茫困惑的时候,救世主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救世主形象的不断复演过程中,它便深深烙在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此外,图腾等也是传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大部分汉民族部落最早出现的图腾是葫芦、龙等,而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使一代一代的人们坚信华夏儿女就是龙的传人。

3.群体意识

无意识作为从原始时代遗传来的心理功能的体系,总是先于意识而存在。人们通常不能够感知到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但是当行为主体处于某种特殊环境时,人们潜意识中的某些原始经验便会被唤醒,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甚至是非理性的情绪,快速地形成一个拥有共同意识的群体。集体无意识是完全客观性的存在,它是一个宽广的无边之域,在这完全的客观之中,人们总是会与世界同一,变成这个无边之域的一部分,因而轻而易举地忘记了自己真正是谁。

在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下,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连自己都觉得陌生且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尽管纳粹极权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年轻人并不能体会它的恐怖与震慑,但是作家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说道:“极权主义政权垮台之后,极权主义的方案仍在,它以一种具有强烈诱惑的形式,将会在可能的时候,以对人有利,并且能够解除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悲苦的姿势出现。”[6]217这句话便说明了极权主义实际上作为一种原型已经存在,并且可以被复制。事实也确实如此,1967年 4月,教师RonJones在美国一所高中进行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他利用一周时间用纳粹的方法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果真速成了一个纳粹班,出现了影响恶劣的不理性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4.梦境

在无意识领域举足轻重的弗洛伊德主张通过研究梦的内容,来对其病人进行精神分析。这正是因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通道,梦境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无意识内容,这其中也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我们经常会很困惑,因为梦境并不能用现实的常规逻辑去解释,我们常常梦到在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场景抑或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景。这种在梦中显现给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自身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内容,而这些地方或情景有很多是在历史中曾真实存在过的,是一种可以复制的原型。

梦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典型体现,对梦境的解释也说明了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由遗传得来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沉淀。

二、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

从对集体无意识及其特征的探讨中可以知道,集体无意识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次中,虽然很难被人们察觉到,但是它却能够以多种形式影响个人及其社会。集体无意识所具有的普遍性、潜在性、强制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其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集中反映在其对人的发展影响的二重性上。即一方面集体无意识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制约人的发展。

(一)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正向促进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集体无意识拥有强大的凝聚力。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在的模式,并且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普同的,因此它具有一种能够促进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凝聚力量。正因为如此,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俗文化等深层结构的主要内容,因而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集体无意识传承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对个人具有强大的粘合力,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可以给人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只有学会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2011年 3月,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核泄漏,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中国抢盐,美国抢碘化片。这暴露出人类基因里贫穷、兵荒马乱的记忆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这种集体无意识一代遗传一代,成为人们天生的本能。集体无意识的迸发,能够促使人们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状态,有助于人们了解那个自己不曾知道的自己。

(二)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反向制约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制约两个方面。

集体无意识制约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不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品质的发展。尽管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强制性对艺术带来了肯定、对艺术家带来了鼓励并能够对很多现实问题做出解释,但是他却忽略了个性和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智慧。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天存在的模式和方案,而且一旦形成便很难去改变,这使人们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了思维定势。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便会按照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不愿意,也不能够再去换另外一种思路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大大地滞后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并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集体无意识阻碍个性的发展和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不利于人的个性的独立发展。一方面,在特定环境下的群体,人们的观念、情感、目标都会趋同,这个时候,群体的方向就是个体的方向,个性就会被泯灭。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将带上人格的面具,成为被他人认可的那个人,个体慢慢被人格面具所奴役,迷失了自我。另一方面,个体存在感的缺失,让群体中的个体也失去了责任感。“法不责众”现象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在集体无意识的主导下,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任何行为和后果都不可能由他一个人承担,任何责任都是群体共有的责任,于是恶行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这很有可能会将人们引向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导致暴乱等有害人类社会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让历史倒退。

三、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影响的主要机制

认识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是对集体无意识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一大进步,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深入挖掘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影响的主要机制,才能让人们了解二者的运行模式,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利用集体无意识的价值促进自己的发展。

(一)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潜移默化和暗示

集体无意识是人们世代遗传而继承下来的一种本能、一种共同的心理要素,其对人类发展起着既推动又制约的作用。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形成过程中,荣格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旅行考察以提供科学依据。在对非洲和撒哈拉沙漠土著人的研究过程中,荣格发现无意识中潜藏着那些个人先天获得而经遗传所具有的东西,即那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们是一种先天的要素,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直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围。

集体无意识的遗传性,使作为集体无意识本质的原型,在经过不断的经历、积累、沉淀、浓缩和循环往复后,以痕迹的形式深藏于大脑之中,最终在一定场合发挥其先天模式作用。荣格认为,原型作为人类共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生理本能,这种本能在与环境的适应中积累的千百万年祖先的经验,这经验又随着人类进化过程而成为一种自然本性,即它实际上已经积淀着文化的因子。在人面临相同的情景时会产生基本的相同的经验,并必然地做出本能的反应。

所以说,集体无意识是人们心理世界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要素,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和暗示的作用。它的存在却始终对个人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也使人们的意识在一种先天反射的倾向中形成和发展。

(二)外部因素对原型复演的刺激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描述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即“海岛理论”,“在海岛中,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7]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假设,塑造海床及规定着其运动方向的大陆架即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而使海床震动的地心能量、使海床摇曳的巨大海浪、使海床腐朽印痕的空气和阳光等外部环境都是集体无意识迸发的导火索。

不难看出,外部因素是引起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刺激其从人们大脑深层爆发的重要因素。由于集体无意识的重心在于原型,它是沉淀着人类共同行为痕迹的传介要素,可以通过遗传在人们的大脑中刻下深层的印记。虽然每一个原型都是从人类世代遭遇同类型的情景过程中积累沉淀而来的,但是,原型在经历世代传接的过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受到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由于外部因素既有普同的共性因素,又有个别的因素,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共性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区域性、民族性、种族性等不同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共存。而这些不同的原型,在社会融合、人类解放等事件中交合起来,又对原型做出新的补充和丰富并继续传递给后代。所以,在不同时代人们所遭遇的那些能够激发集体无意识的相似情景,也在向古老历史经验注入新的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更好地在后代身上发挥积极作用。外部因素对原型的每一次复演,都有着启蒙性、刺激性和改造性的重大意义。

(三)二者相互作用的循环往复

集体无意识植根于人类的发展之中,人们的意识、无意识都依赖于它的存在而存在,通过它的发展而发展;而人类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不同情景和相对的反应又反过来对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产生丰富和发展的作用。因此,二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不可分离。

总的来说,集体无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改进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图谱。

首先,人类的祖先在遇到不同情景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起初这些无意识只是个体层面的。而随着这些反应被祖先们一次次复演,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从而发展成为“集体的表现”,这便成为集体无意识原型的雏形。当然,祖先们并未意识到这些,他们只是单纯地对不同事物及情境做出不同反应给予一定的总结、肯定和积累。

接下来,在遗传的过程中,这些总结和积累被写入基因,传给了下一代,待下一代遭遇相同情景时,它们便会自动萌发并发挥作用,即慢慢成为一种本能。然后,便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环境下遭遇相似情景,做出先天存入人脑中的反应行为,因环境对自身的要求与制约,人们又不得不做出某些特殊形式的改进,进一步在自身发展中完善、积累这些反应,形成新旧相融的进化原型,随之再把其遗传给下一代。

最后,通过一代代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人们不仅继承了祖先的原始经验,并且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迁,刺激、改进了集体无意识的发展,使人类自身在外部大环境与自身遗传原型的制约与促进中不断发展完善。

[1]百度文库.集体无意识[EB/OL].[2011-07-25].http://wenku.baidu.com/view/e9713a3b580216fc700afdf7.html.

[2]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冯川.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百度百科.集体无意识[EB/OL].[2011-07-25].http://baike.baidu.com/view/85633.htm.

[6]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7]石德生.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形成背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2):92.

猜你喜欢

荣格原型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警犬集体过生日
荣格 厚积薄发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