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1-08-15李小蓉
李小蓉
(重庆市江北区图书馆,重庆 400020)
一、农家书屋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早在 2007年 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把农家书屋确定为重点工程之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后,各级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规划建设本地区的农家书屋,为农民办实事,受到农民欢迎。广大农民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之一,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家书屋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农民建立的书屋。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形式。尽管它的规模较小,功能还不够完善,但它同样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服务职能,所以说农家书屋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和拓展。它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农家书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的建设是提高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农家书屋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通过农家书屋的优质服务,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具有这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然会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
二、农家书屋建设在重庆江北取得的成绩
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进程中,重庆走在全国的前列。从 2007年 3月正式启动截至当年 9月,在全市9986个行政村中,共建农家书屋 1363个。2008年,在全国率先通过了验收,并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开创了农家书屋建设的“重庆模式”。而作为试点之一的重庆市江北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2007年初,在全市率先建成了 120家农家(社区)书屋,实现了江北全覆盖。2009年底,在全市农家书屋大检查中,江北区农家书屋建设评分居全市 40个区县之首,成为开创“重庆模式”的典范。
(一)政府重视 组织有力
江北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他们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构建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江北“加快”、“率先”战略中的突破口。首先,成立了由区党政领导亲自抓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然后,明确职责,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合力,从而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统筹规划 资金到位
立足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进度。主要负责江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区文广新局,对书屋建设作了统筹规划和具体部署,提出了“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探索机制”的原则。先后争取资金 238万元,配置图书 20万册,音像制品3000张(套),统一书架、书柜、借书证、标识、制度,并按达标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建成农家(社区)书屋 120个,农民工书屋 3个。2009年初,又争取农家书屋中央专项资金 14.4万元,完成了 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家书屋27个点价值 20多万元的物资配送,新添图书 1435种 2292册,音像制品 79种 123张。2010年中旬,又完成了 16个村的农家书屋 2010年度图书及物资配送工作。统筹规划、资金投入,保证了江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制度 规范管理
为使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江北区在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卓有成效:一是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针对书屋特点,建立图书借阅、书屋管理及借书证办理等相关制度;对书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分类、编号、贴签及上架等程序制定了统一的标准;通过建立“五统一”的管理规则与使用“五簿一册”,规范了书屋物资的登记和管理。二是确保书屋开放时间。对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的书屋,规定每周至少准时开放 5天,以方便读者前来阅读或借阅。三是引进和培训书屋管理人员。要求书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引进大学生“村官”和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后,提高了书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四是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主要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建设计划、征求村民意见、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及统计和总结等工作。
(四)以点带面 推广典型
江北区在农家书屋建设的整体布局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他们采取了先重点后一般,先示范后推广的办法。首先以几个重点村社为点,打造几个示范性农家书屋,然后以此为典范,全面推广。尤其是创造性地将书屋直接建在农户家中及“农家乐”的做法,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鱼嘴镇双溪村农家书屋、铁山坪街道铁山坪村昌文书屋就是其中的典范。短短半年时间,像昌文书屋这样直接设在农户家中的书屋已发展到 15家。在示范性农家书屋的带动下,江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家(社区)书屋江北全覆盖。
(五)提升服务 吸引读者
为把农家书屋建设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使农家书屋真正扎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广阔的土壤,融入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江北区以农家书屋为平台,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农民读者:一是开展一些趣味性读书活动,如读书心得、精彩演讲、即兴小品、对答楹联、比诗赛歌等,以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二是定期配送农科技术、生活常识、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等书籍到书屋,使大家通过读书学习,既能提高文化水平和致富本领,又能自行解决日常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三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专门为农家书屋购置儿童读物、益智玩具及开展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培训的文具;还配备了电脑、视频设备及亲情电话,把农家书屋提升打造为留守儿童成长辅导站。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提升了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三、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举措
全国各地,以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系统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给予保障[2]。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农家书屋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形式,它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服务职能。对其管理应统一纳入辖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分馆制是一种成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不少地区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类似总分馆制的不同模式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如重庆市江北区,可先建立以区图书馆为中心馆,农家书屋为服务网点之一的全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形成一套建立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基础上的,完整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个网络实行统一管理,分层服务。图书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书目数据统一编制;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制目标[3]。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来源的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家书屋属公益性文化设施,其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预算。还可通过组织慈善捐款、设立媒体捐助平台、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赞助、组织义演晚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但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
(三)整合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将中宣部实施的万村书库、文化部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各种惠民工程资源与农家书屋工程进行资源整合,这样既可避免重复投入建设,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又可达到统一管理,丰富农家书屋的内涵,达到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强化制度建设,推动规范化管理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要保持长久而正常的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给予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的监督检查;二是要坚持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自身的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推动农家书屋的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实际管理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使他们掌握图书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的建成和使用,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农家书屋要发展,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给予保障。
[1]彭飞.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39.
[2]陈振聪.顺德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4):53.
[3]刘亚晶,阐立民.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12.